正文 第47章 五經:《春秋》(7)(1 / 3)

事實上,對於晉文公這個女婿的去世,秦穆公不但沒有悲傷,反而很開心,因為這意味著秦國崛起的機會來了。因此,當駐守在鄭國的三位大將杞子、逢孫、楊孫告知他有機會占領鄭國國都時,秦穆公想都沒想,就下令三軍以出擊鄭國為名出發,其實打擊晉國。

秦軍出兵之前,秦穆公向秦國老臣蹇叔征求意見。

蹇叔說:“讓軍隊千裏迢迢遠行偷襲一個國家,我從來沒聽說過有這等打法。我們的軍隊千裏奔波,筋疲力盡地到達鄭國,迎接一個已經做好防備的鄭國,我們這樣做可行嗎?再說,在行軍的過程中,秦軍的一舉一動,勢必會傳到鄭國的耳朵裏,必定會想好計策對付我們。可憐秦軍白白奔波,但卻一無所獲,肯定會產生抵觸情緒。秦軍帶著這種情緒千裏迢迢征戰,誰不知道呢?”

然而,秦穆公太想擴張自己的勢力了,沒有聽從蹇叔的意見,堅持召見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位將領,讓他們率軍出發。

蹇叔聽聞秦穆公已經下令出兵,就哭著對孟明視說:“孟明啊!恐怕我現在能看到你們出發,卻看不見你們回來了。”意思是說,你們必敗,會戰死沙場。

秦穆公聽到蹇叔這樣的哭訴,很不高興,派人不客氣地說:“你知道什麼?這說明你將要老死了,等到大軍勝利凱旋歸來,恐怕你墳上種的樹都長得很粗了,要兩手抱才能抱住。”

蹇叔的兒子也隨著秦軍遠征,蹇叔哭著送別兒子,說道:“晉國人必定在崤山有埋伏,會在這裏攻擊秦軍。我告訴你,崤地有兩座山頭,南麵的山頭是夏王皋的墳墓,北麵的山頭是周文王避風雨的地方。你們肯定會戰死在這兩座山之間,我就在那裏為你收屍。”

秦穆公不理會,堅持命令秦軍向東進發。

蹇叔真是一位“先知”,秦軍行至一半,得知鄭國已經做好防備,於是返回。在返回的途中經過崤山,果然被埋伏在這裏的晉軍襲擊,全軍覆沒,主帥等被俘,秦穆公深悔不聽蹇叔的勸告,可惜已經晚了。

在攻打鄭國這件事上,秦穆公所犯的不僅僅是軍事指揮上的錯誤,他的所做所為在“國際”上也站不住腳:他因為秦晉之好首先與晉國結盟,但後來又與鄭國結盟,置“秦晉之好”於不顧,現在又攻打鄭國,違反與鄭國的盟約,對兩個國家都背信棄義,可謂言而無信,不講任何道義,接連做出這等遭天譴的事,秦國戰敗,也是咎由自取。

殽之戰

秦軍別過蹇叔,向東進發。第二年春,秦軍經過東周都城洛邑的北門,左右兩邊的秦軍都脫下戰盔,下車向周天子致敬,然後,又上車繼續前進,三百輛兵車的戰士無不如此。

當時,周朝的貴族子弟王孫滿還是一個孩童,當他看到秦軍這幅情景時,對周天子說:“秦國的軍隊這麼輕狂,不講一點禮貌,肯定會戰敗。”一個孩童就有這樣的見識,可見秦軍有多糟糕。

秦國大軍繼續前行。

鄭國商人弦高準備到洛邑做生意,他在滑國(都城在今偃師市東南)遇到了秦軍,知道秦軍要攻打鄭國,於是大驚。他一麵派人火速告知鄭國做準備,一麵想對策。他詐稱自己是鄭國使臣,先為秦軍送上四張熟牛皮,又送上十二頭牛,以此來犒勞秦軍,表示自己願意投降秦軍。他還對秦國將領說了這樣一番話:

“敝國國君聽說三位將領率兵來,特意令我犒勞秦軍,希望不算太冒昧。敝國並不富裕,如果秦軍要久住,住一天,我們就提供一天的糧食。如果你們要走的話,就要做好當夜的防衛工作。”

秦軍主帥聽弦高這樣說,以為鄭國已經有了防備,便不敢貿然東進。於是順便滅了滑國,率軍西歸。

與此同時,接到弦高報信的鄭穆公派人行官查看杞子等人情況,發現杞子及其部下已經捆好了行裝,喂飽了馬匹,磨快了兵器。很明顯,他們已經做好了當內應的準備。

於是鄭穆公就派皇武子向杞子等人致辭。皇武子對他們說:“你們在敝國已經居住了這麼長時間了,現在敝國沒有吃的東西了,恐怕你們也該走了吧。鄭國有獸園,秦國也有獸園,相信你們回到本國一樣能獵取麋鹿,這樣也好讓我們國家的獸園得到暫時的安寧。怎麼樣?你們要回去嗎?”

杞子等人聽到這裏,知道秦軍攻打鄭國的陰謀已經敗露,於是倉皇出逃,杞子逃到齊國,逢孫、揚孫逃到宋國。

再說晉國,因為忙著為晉文公準備喪禮,當聽到秦軍千裏襲鄭、滅滑而還時,知道秦國野心不小。於是群臣暫停喪事,商量對策。

大臣原軫主張討伐秦師,他說:“秦國不聽蹇叔的意見,貪得無厭地東征鄭國,致使秦軍心中怨恨。這是上天賜給我們的好機會,我們不要輕易放過這個敵人,要趁機消滅他們,以絕後患。如果違背了上天賜予我們的這個機遇,可能會後患無窮,所以我認為晉國要堅決討伐秦軍。”

另一個大臣欒枝不同意,他說:“秦國幫助晉文公複國,是我們晉國的恩人。現在我們沒有報恩,反而攻打他們的軍隊,如何麵對死去的晉文公呢?他活著的時候可是不主張攻擊秦軍的呀!”

原軫不以為然,他反駁道:“我們的國君死了,秦國沒有前來吊喪,反而趁此機會討伐我們的同姓之國(晉、滑同姓),這就是無禮,我們對無禮之人還報什麼恩呢?況且今日放縱敵人,他日必定為晉國幾代人帶來災難。即使為後世子孫考慮,我們也應該攻打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