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枝對秦穆公說:“大王您過去不擁立重耳為晉國國君,是因為您知道重耳賢德,您不願意有這樣一個敵人。因而立夷吾(即晉惠公)為國君,以為他會聽命於您。結果夷吾卻一而再地對您忘恩負義,現在如果您反而被他打敗的話,其他諸侯國恐怕會嘲笑我們啊!既然夷吾不賢德,您為何不讓他自己敗亡呢?”
秦穆公也說:“我的確不願意擁立賢德的人為晉國國君,不過重耳如果不願意坐國君的話,我該怎麼辦呢?晉國兩次背信棄義,我卻每次都對他施以恩惠。我相信上天會為我主持公道的,我一定能打敗晉國。”
戰爭正式拉開帷幕了,秦軍雖然驍勇善戰,但人數卻少於晉軍,可晉軍卻輸在氣勢上。因此雙方可謂旗鼓相當,戰事非常激烈。在交戰的過程中,晉惠公的戰車陷入泥濘,無法前行,秦軍趁機蜂擁而上。晉惠公看見慶鄭,讓他趕緊救命。慶鄭竟然說:“大王您不聽我的勸諫,不相信我的占卜,原本就應該失敗,還指望能逃跑嗎?”說完,竟然獨自離開了,不過他是尋找救兵去了。
戰場上的事原本就瞬息萬變,慶鄭的援兵還沒有趕來,晉惠公已經被秦軍俘虜了。這邊秦穆公雖然也險遭晉軍侵犯,但最終因為晉惠公被俘虜而轉危為安,晉軍因為失去主帥而全軍潰敗,韓原之戰以晉軍的失敗而告終。
同年底,秦、晉談判,晉國割讓黃河以西的土地給秦國,並以太子做人質換回了晉惠公,晉惠公這才回國,戰事才算結束。
展喜犒師
夏天,齊孝公出兵攻打我國(《左傳》是魯國的史書,因此稱魯國為我國)北部邊境,魯釐公派展喜去犒勞齊軍,並囑咐他去之前,先去他哥哥展禽那兒領悟其指教。
展禽,又名柳下惠,他因為遵守禮節和道德而被天下所知,“柳下惠坐懷不亂”就是有關他的著名典故。此時的柳下惠雖然隱居,但依然被魯國國君看重,因此齊軍壓境,魯釐公派展喜前去求救。柳下惠告知展喜見到齊軍之後要說哪些話,展喜便帶著哥哥的教導前去會見齊軍。
展喜首先對齊孝公說:“我們的國君聽說您大駕光臨,特意派臣來犒勞您和您的侍從。”
齊孝公得意地說:“我們大軍壓境,魯國人是不是害怕了?”
展喜道:“小人會害怕,但君子卻不會害怕。”
齊孝公不信,他傲慢地說:“魯國的百姓家中空空蕩蕩,像掛起來的磐;魯國的田野裏光禿禿的,連青草都不長,你們憑什麼不害怕呢?”
展喜回答說:“我們憑的是先王的命令。當初,周公和齊太公共同輔佐周王室,是周天子的左膀右臂。對於他們二人的功勞,周成王都看在眼裏,他賜給二人盟書,盟書上說:你們世世代代的子孫都不要互相殘殺。這個盟書現在還保存在周天子的盟府裏,專門派了太史掌管。過去您的父親齊桓公稱霸的時候,糾集各路諸侯,幫助諸侯化解糾紛,幫助大家排憂解難,正是發揚你們先祖齊大公的作風。現在您是齊國的國君,各路諸侯都翹首以盼,都知道您會繼承齊桓公的霸業。魯國因此不敢結軍隊防衛齊國,否則人們會說:‘您繼承齊桓公的霸業才九年,怎麼就忘記先父的使命,忘記齊國為大家排憂解難的職責了?’要是這樣的話,您怎麼向死去的父王交代呢?大家都相信您是不會這樣做的。想到這一層,所有的魯國人都不擔心齊國會侵犯我國。”
話都說到這份兒上了,齊孝公還能說什麼呢?隻得下令大軍返回齊國,魯國的困境得以解除。
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齊國原本喜歡欺負魯國的。這次齊軍進犯,本也沒有什麼借口,隻是魯國此時剛剛鬧災荒,齊孝公想趁火打劫而已,魯國無力抵抗。展喜這一番外交辭令,有理有據,大義凜然而又委婉動聽,齊孝公無言以對,隻能灰溜溜地撤軍。加之齊國國內也並非平安無事,齊孝公也隻是在宋襄公的支持下奪得國君的位子,其他兄弟對他的王位一直虎視眈眈呢,展喜連番為他戴高帽子,他又何必大開殺戒拚命呢?體麵地收兵回去,是自然的事。
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是發生在晉國和楚國之間的戰爭,它遏製了楚國北進的勢頭,穩定了中原局勢,在春秋曆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晉文公即位後,在國內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晉國在他的治理下變得日益強盛,於是晉文公也想像齊桓公那樣,在中原地區成就一番霸業。此時剛好有一件事給了他一個機會。
此時的周天子周襄王因為同父異母兄弟太叔帶聯合大臣和狄國獲得了天子之位,隻得帶領幾十名隨從逃命。當逃到鄭國時,他發出天子命令,要求各國諸侯派兵將自己送到都城洛邑,趕跑篡位者。各國諸侯聽聞天子命令後,有的諸侯國派人前去慰問,有的諸侯國派人送去食物,至少做足了表麵功夫,但如果想讓自己派兵攻打狄國,這種事是嚴重損害自己利益的,無人願意出兵。
周襄王的一個侍從對他說:“現在各諸侯國中,隻有秦國和晉國是最強大的,也隻有這兩個國家能打退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