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五經:《春秋》(6)(3 / 3)

晉軍大敗楚國的消息傳至東周京都,周襄王和大臣都為晉文公感到高興,周襄王還親自到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慰勞晉軍,晉文公借此機會為周天子修建了一座新宮,並以周襄王的名義召開了諸侯大會,簽訂盟約。這些都讓晉文公出盡了風頭,晉文公從此成為中原地區的霸主。

燭之武退秦師

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晉國、秦國大軍聯合圍困鄭國。

晉國圍攻鄭國,原因有二:其一,晉文公重耳當年流亡時,經過鄭國,鄭國國君鄭文公不但不以禮相待,還催促重耳快些離開鄭國,不要在鄭國久留。現在重耳已登基成為中原霸主,對於當年被驅逐的事,自然要個說法。其二,在晉國與楚國的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雖然楚國戰敗之後鄭國曾派人到晉國示好,但也沒有讓晉文公釋懷。更何況,對外擴張勢力本來就是各諸侯國的夢想,怎麼會輕易放過這樣一個名正言順的報複機會呢?因此,晉軍不可能主動從鄭國撤軍。

秦國為什麼圍攻鄭國呢?第一,秦國也想要擴張自己的勢力,如今中原大國主動聯合自己攻打鄭國,這麼容易分得一杯羹的事,秦國怎麼會放棄呢?第二,在城濮之戰中,秦國原本就是晉國的同盟國,鄭國是楚國附庸國,原本就是敵對的雙方。更何況,秦國與晉國原本就有“秦晉之好”的佳話,這兩個國家一直關係很好,秦國自然願意幫助晉國。

現在對鄭國來說,危機嚴重,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水的南麵,時刻有滅掉鄭國的架勢。

鄭國大夫佚之狐是一位很有謀略的人,他對鄭國國君鄭文公說:“現在鄭國處於危險中,大王如果重用燭之武,派他去見秦國國君,他一定能說服秦伯撤軍。”

鄭文公同意了,派人將燭之武請過來。

當燭之武明白鄭文公的意思之後,拒絕了這個使命。他說:“我年輕的時候,能力尚且不如別的大臣。現在我老了,更沒能力為大王您效命了。”

鄭文公連忙安慰他:“過去沒有重用你,這是我的失誤。現在鄭國陷於危機,你怎麼能不出來挽救呢?鄭國滅亡了,對你又有什麼好處呢?”

燭之武見國君承認了自己的錯誤,而且鄭國的局勢確實不容再推辭,於是就答應了出使秦國的使命。

當晚,鄭國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燭之武來到秦軍的陣營,見到了秦伯。

燭之武對秦伯說了這樣一番話:“現在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知道自己必定要滅亡了。但是滅亡鄭國對秦國來說又有什麼好處呢?鄭國離晉國比較近,離秦國比較遠,即使鄭國滅亡了,我們的國土肯定也是被晉國占領。因為晉國在秦國與鄭國之間,秦國怎麼可能越過晉國獲得我們鄭國這點邊境的土地呢?最終結果肯定是白白便宜了晉國,使它的國土增加了,國家更強大了。鄰國強大,往往意味著自己的國家就會衰弱,鄭國的滅亡隻會有利於晉國而不利於秦國。現在,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我們鄭國甘願當秦國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來來往往經過我們國家時,我們都會提供最好的招待,確保使者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東西,這對秦國來說不是好事一樁嗎?更何況,晉文公流亡的時候,您曾經有恩於他,他當初不是答應複國之後會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嗎?可結果又如何了呢?他早上才渡過黃河回到晉國,晚上就修築城牆拒秦,當初的承諾哪去了?事實上晉國是不會滿足的,現在他想滅了鄭國將我們當做東部的疆界,他日,他也會擴張西部疆界。秦國就在晉國的西部,他不侵略您的領土侵略誰呢?滅了鄭國讓秦國受害,晉國獲益,大王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聽完這番話,恍然大悟,就與鄭國訂立盟約,留下杞子、逢孫、楊孫三員大將守衛鄭國,然後撤軍回國。

晉國大臣子犯看到秦國撤軍,就請求攻擊秦軍。

晉文公說:“不能攻擊秦軍。如果沒有秦伯的支持,寡人就沒有今天。寡人借助他的力量登上了君位,現在反過來恩將仇報,這樣做是不仁義的。秦軍是我們的同盟國,我們攻擊它,就失去了這個同盟,這是不明智的。晉軍整裝待發,秦軍已經在歸國的路上,以我們整齊的軍隊攻打散亂的軍隊,勝之不武,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撤軍吧。”於是晉軍也撤離了鄭國,鄭國的危機就這樣被解除了。

蹇叔哭師

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晉文公病逝,晉國大喪,公子歡被擁立即位,是為晉襄公。

晉襄公一麵主持葬禮,一邊派使者將晉文公去世的消息告知各諸侯國,中原諸侯國對晉文公都非常敬畏,都連夜趕去參加晉文公的葬禮。唯獨秦穆公,接到晉文公死去的消息之後,沒有出現在葬禮上。他的外孫晉襄公對此選擇了隱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