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五經:《春秋》(3)(3 / 3)

虞國國君不相信,他說:“晉國跟我們國家同宗,難道會害我們嗎?”

宮之奇又為他舉例分析:“太伯、虞仲同樣都是周太王的兒子,由於太伯不聽從父王的命令,因此不被父親喜歡,沒有機會繼承王位。虢仲、虢叔是周太王的第三個兒子王季的後代,他們都是周文王時期的重臣,對於周王室有功勞,現在他們的功勞簿還放在盟府中。現在如果虢國滅亡的話,怎麼還可能敬愛我們虞國呢?況且晉獻公對我們虞國的友愛,能比他與桓叔、莊伯的血緣關係更親嗎?桓叔、莊伯兩個家族實際上沒有任何罪過,隻不過他們是晉獻公的近親,會威脅到他的地位,晉獻公就毫不留情地將他們殺了。近親危害到晉獻公,他尚且如此心狠,加害於他們,更何況我們整個國家都危害到晉獻公的地位,他怎麼可能會放過虞國呢?”

然而,盡管宮之奇分析得頭頭是道,但虞國國君依然不聽勸告,不以為然地說:“我將我們的祭品擦洗得幹淨一些,準備得貢品多一些,神明看到我這麼虔誠,會保佑虞國的。”

宮之奇則回道:“我聽說,神明不會隨便親近人的,即使親近,也是親近那些有德行的人。《周書》裏曾經說過:‘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還說:‘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民不易物,惟德繄物。’意思都是說,上天隻保佑有德行的人。隻有人有德行了,他供奉的貢品才是真正的貢品,人民也才真正合樂安康,神明才會保佑,神明決定是否保護誰,憑借的就是德行。如果晉國現在滅了我們虞國,再推崇德行,將祭品擦洗得幹淨一些,準備得貢品多一些,神明難道會吐出這些貢品嗎?他為什麼不保佑晉國呢?”

虞國國君無以反駁,但仍然不肯聽從宮之奇的勸諫,收過晉國的良馬和美玉,再次答應晉國從虞國的借路。宮之奇看國君不聽從自己的勸告,知道虞國的災難已經不遠了,說:“等不到歲末祭祀,虞國恐怕就滅亡了。晉國再出兵這一次,就不必再出兵了。”為了躲避災禍,宮之奇率領全族人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這次滅掉了虢囯,虢國國君逃到東周都城,晉軍返回國。在回國的途中,經過虞國,大軍停下不走了,突然向虞國發動進攻。虞國準備不及,被晉軍所滅,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被俘虜。然後,晉國將井伯當做秦穆姬的陪嫁隨從,其實就是奴隸。然後,晉獻公將虞國的貢物貢獻給周天子,仍然祭祀虞國的祖先,因此周天子沒有怪罪晉國。唯一不同的是,虞國從此不存在了,晉國成為這個國家領土的主宰。

豎刁、易牙之亂

豎刁、易牙都是齊桓公的近臣,他們為了討好齊桓公不惜殘害自己及親人。如豎刁為了討齊桓公歡心,揮刀自宮為閹人。而易牙呢,他的舉動就更令人恐懼了。

易牙擅長烹飪,經常為齊桓公做好吃的。有一次,齊桓公對易牙說:“整天吃這些山珍海味,我都吃膩了。唯獨沒有吃過人肉,不知道好不好吃。你會做菜,應該知道人肉好不好吃。”齊桓公號稱春秋一霸,怎麼會做出如此喪盡天良的事?隻不過開玩笑罷了。沒想到易牙卻當了真,他回去之後看到自己的兒子,就將兒子殺了,做成一盤菜給齊桓公吃。齊桓公這次吃飯的時候,吃到一盤非常鮮嫩的肉,非常奇怪,就問易牙這是什麼肉。易牙哭著告訴他說:“這是小臣兒子的肉,我將他殺了奉獻給大王,您不是很想知道人肉是何滋味嗎?”齊桓公雖然很不舒服,但一想到易牙為了滿足自己的願望竟然將親生兒子殺了給自己吃,就很感動,從此就更寵信易牙了。

其實不管豎刁自殘為宦官也好,還是易牙獻子也好,他們都是為了取悅齊桓公。背地裏,他們卻與桓公的長衛姫和開方等人結成黨,排擠管仲、鮑叔牙等正直的大臣。

後來管仲病重,齊桓公前去探望,並問他誰可以繼任他的位置當相國。

齊桓公先問管仲:“你覺得易牙怎麼樣?”

管仲回答說:“易牙為了討好大王寧願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這樣沒有人性的人,大王您萬萬不可親近他,怎麼能將相國這麼重要的位置交給他做呢?”

桓公又問:“你覺得豎刁怎麼樣?”

管仲又回答說:“豎刁為了討好大王而殘害自己的身體,此為不通人情。況且他本來是千乘之封的太子,他能舍棄自己的太子之位,其野心相比更大。這樣人,大王也不要親近他,更不能將相國這麼重要的位置交給他做,否則會將齊國搞得大亂。”

齊桓公還算英明,管仲死後,他根據管仲的遺言立鮑叔牙為相,將易牙和豎刁趕出王宮。但不久,已經習慣了易牙和豎刁之流奉承的齊桓公不能忍受沒有他們的日子,又將易牙和豎刁接了回來。沒多久,鮑叔牙也死了,易牙和豎刁就把持了朝政,齊國日益衰敗,原先的霸主風範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