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五經:《春秋》(3)(2 / 3)

齊桓公一看,自己罩著魯國,外孫尚且被殺,非常氣惱,就借著吊唁的名義,派大夫仲孫湫前往魯國察看情況。仲孫湫回來之後報告他說:“如果不殺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停止的。”

與此同時,魯國人眼見慶父連續殺害兩個國君,又專橫殘暴,胡作非為,對他的所作所為早已不滿。當人們聽說齊國要來攻打慶父時,立即起來反抗慶父。躲在邾國的季友也時刻關注著國內局勢的發展,當他看到慶父終於引起公憤時,也發出討伐慶父的檄文,並擁戴公子申為新的國君,得到魯國人的響應。

慶父自知罪孽深重,如今眾叛親離,寡不敵眾,隻得逃到莒國。季友將申帶回魯國,擁立他為新君,即魯僖公。然後季友通過外交手段買通莒國,將慶父押解回國,慶父知道回國沒有好下場,就在途中自殺了。至於哀薑,她在魯國動亂的時候逃到邾國,齊桓公為有這樣一個女兒而生氣,將她召回齊國,殺了她。

虞公貪婪失國

虞公是周皇室的後裔,虞國是周天子分給他國土。但虞國的國君虞公是一個無道的國君,以至於虞國很早就被其他諸侯國給滅了。

當初,虞公的弟弟虞叔有一塊珍貴的寶玉。虞公聽說後,就想要這塊寶玉,讓弟弟給自己。寶玉是虞叔的寶貝,他怎麼會舍得給人呢?於是沒有答應虞公。但後來回過神來,覺得自己拒絕國君實在是不應該,所以他對於自己的拒絕感到很後悔。他說:“周人曾經說過:‘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意思是說,一個人本來沒有罪,卻因為擁有寶玉而獲罪,我又何苦因為這塊玉為自己招來災禍呢?”於是,虞叔忍痛割愛,將自己的寶玉獻給了虞公。

沒想到,虞公是一個很貪婪的人,得到人家的寶玉後不但不感謝,反而想要索求更多。他聽說虞叔還有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便又想索取虞叔的寶劍。虞叔看到國君又索取自己的寶物,很不高興,他私底下對人說:“虞公索要寶物沒有盡頭,這是他不滿足的表現。既然他如此貪得無厭,肯定會殺了我。”於是,虞叔趁虞公不注意,起兵討伐虞公。虞公因為長期做出不符國君身份的事,引起人們的不滿,於是在虞叔的號召下,全民起來反抗他。虞公丟掉了國家,隻好逃亡到共池避難。

虞公後來又想辦法複國了,但其貪婪的性格依舊沒有改變。晉國利用他貪戀寶物的性情,以屈地出產的良馬和垂棘出產的美玉誘惑他,讓晉國從虞國借道,結果反而招致晉國入侵,虞國徹底滅亡。

虞公這樣貪婪的性情,在人們看來就是無道的表現,終於導致了國家的滅亡。

宮之奇諫假道

晉國與虞國是鄰居,晉國早就想吞並虞國,但虞國有一個盟國虢國。晉國如果公然發動侵略戰爭,虢國肯定會幫忙,晉國同時與兩個國家作戰,可能會比較吃力。因此,晉國不敢輕舉妄動。虞國大夫宮之奇對這樣複雜的“國際形勢”看得很透,建議國君與虢國建立聯盟,堅決對付晉國。

晉國大夫旬息向晉國國君晉獻公建議,可以將屈地出產的良馬和垂棘出產的美玉送給虞國,請求他讓晉國軍隊借路,讓晉軍去消滅虢國。

晉獻公一聽說要將良馬和美玉送給虞國國君,有點不高興,便說:“這些都是我的寶貝,怎麼能送給別人呢?”

荀息告訴他說:“如果我們能成功地從虞國借路,這些寶貝放到虞國,其實就相當於放在我們在國外的倉庫,大王您又何必介懷呢?”

晉獻公知道虞國的宮之奇是一個很不一般的人,他擔心他們的計謀會被宮之奇識破,以致虞國不會答應借路,於是擔心起來。

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於是幾句話打消了晉獻公的疑慮:“宮之奇,雖然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物,但那虞國國君貪財且生性愚純,定然不會聽從宮之奇的意見。況且宮之奇自幼與虞國國君一起在宮中長大,小時侯虞國國君就不信服宮之奇。”

於是晉獻公接受了旬息的建議,他派人對虞國國君說:“冀國是一個不講道理的國家,他們曾經攻打虞國溟邑的三麵城門。現在虢國也是一個不講道理的國家,它在自己國家的客舍裏修建堡壘,想要侵略我國南部的邊邑。我們想從貴國借路討伐虢國,維護正義。”虞國國君就同意了晉軍的借路請求,並且還自動請求與晉國一起攻打虢國。

宮之奇知道晉國的詭計,便勸諫虞國國君,但卻沒有任何作用。不久,虞國國君就連同晉國軍隊攻打虢國,攻占了夏陽。

三年後,晉獻公又想討伐虢國,仍然想從虞國借路,仍然以良馬和美玉誘惑虞國國君。

宮之奇向虞國國君勸諫道:“從討伐虢國這件事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晉國的野心。他從我們國家借路一次已經很過分了,現在怎麼還讓他借路一次呢?虢國是虞國的外圍,是虞國的天然屏障,我們兩國是互相依存的關係,一旦虢國滅亡了,虞國也肯定會跟著滅亡的。虢國與虞國的關係,好比麵頰和牙床、嘴唇和牙齒,一旦沒了嘴唇,牙齒也會感到寒冷的,唇亡齒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