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五經:《春秋》(3)(1 / 3)

管仲的外交辭令可謂狡辯,不過勉強也講得通。他說:“我國的先君薑太公,曾經被周天子授權,任何不主動向周天子納貢的諸侯國,齊國都有權討伐它,以此確保所有諸侯國都臣服周天子。楚國做為諸侯國之一,齊國自然有權征討你們。楚國不是生產菁茅嗎?楚國應該向周天子進貢這種香草,因為你們沒有進貢,搞得周天子現在缺乏香草,連祭祀都沒法正常進行了。這還隻是我們攻打楚國的原因之一。另外,以前的周天子周昭王,去南方征戰的時候,沒有回來,死在你們楚國,這難道不是你們的罪過嗎?”

對於第一條罪狀,楚國沒有向周天子納貢,確實如此,於是楚國使者認錯。但對於第二條理由,楚國使者卻無法認同,因為周昭王都死了好幾百年了,況且是自己淹死的,不是楚國人打死的,這筆賬不能算在楚國的頭上。但話又不能說得這麼直白,楚國使者幹脆說:“君其問諸水濱!”

管仲當然不會“問諸水濱”,因為“水濱”諸小國都是楚國的勢力範圍,齊國稱霸於北方中原地區,楚國稱霸於南方,真要開打,齊國不見得有勝算。況且齊軍大軍南下,遠離國土,戰線拉得太長,與楚國打仗,難以占到上風。因此,楚國使者這樣回答,其實是說,不承認齊國的質問,也不怕齊國的問罪,要打就打,並不怕齊國大軍壓境。

權衡利弊,管仲沒有下令齊軍攻打。當楚國第二次派使者屈完來交涉時,齊桓公將自己的軍隊擺好陣勢,邀請屈完登上自己的戰車,隨同自己一起檢閱軍隊。

齊桓公指著大軍中依附齊國的北方小國軍隊,對屈完說:“這些諸侯國是因為我而來到齊國的嗎?他們隻不過是稟承先君薑太公的遺願,繼續與我們保持友好的關係罷了。你們楚國,是否也願意同我們齊國建立友好的關係呢?”

楚國明白,自己同齊國打起來,也撈不到什麼好處,還不如索性議和。於是屈完痛快地答應道:“承蒙貴國不嫌棄,願意降尊屈貴接納我們楚國,我們的國君自然樂意。”

齊桓公補充道:“現在我率領這些諸侯國作戰的話,恐怕沒有誰能夠抵抗。隻要我讓他們攻打某個城池,再堅固的城池,也不愁拿不下。”說這話其實在維護自己的尊嚴,表示自己不是不敢攻打楚國,而是自己不想攻打楚國。

屈完不卑不亢地回答道:“如果大王您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國,誰敢不屈服呢?如果大王您強用武力攻打,那麼方城山就是楚國的城牆,漢水就是楚國的護城河,大王您的軍隊再多、再強,恐怕也不能攻下楚國。”

雙方外交辭令針鋒相對,但彼此都明白這場戰爭對雙方的損傷都很大。於是楚國勉強承認齊國在北方的盟主地位,雙方簽訂盟約,各自退兵,達成協議,伐楚以和平告終。齊軍撤到召陵(今河南偃縣),因此此時也被稱做“召陵之盟”。從此齊國不再南犯,楚國也不北上侵擾北方小國,雙方在南北形成對抗之勢。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魯莊公有三個弟弟:慶父、叔牙、季友。其中慶父為人專橫殘暴,他與叔牙結黨,圖謀君位。而且,他還與魯莊公的夫人哀薑私通。

魯莊公在位的第三十二年,生了重病,魯莊公自知命不久矣,就考慮繼承人的問題。但這件事卻讓他難以放下心來,他的正室夫人哀薑沒有兒子,這就意味著沒有嫡傳兒子,隻好從庶子中尋找繼承人。哀薑的妹妹叔薑也嫁給了魯莊公,她生下了公子啟。魯莊公最寵幸的是愛妾孟任,她生下了公子般。還有一個妾成鳳,她生下了公子申。在這三個兒子中,魯莊公最看好的是公子般。但究竟由誰來繼承君位,還要看慶父的立場。他知道,慶父為人專橫殘暴,而且與哀薑關係曖昧,有能力主導大局,新任國君很可能成為他的傀儡。所以,魯莊公並不信任慶父,隻好找來二弟叔牙商議繼承人的事。

但叔牙早已經被慶父收買,他極力勸說魯莊公立慶父為繼承人,魯莊公沒有說什麼。然後魯莊公又叫來三弟季友商量繼承人的事,季友明白莊公的心思,極力在他麵前稱讚公子般,並表示願意擁護公子般繼承王位,於是魯莊公就立了公子般為繼承人。

幾個月之後,魯莊公駕崩。季友設計毒死了叔牙,借此孤立了慶父,然後宣布莊公遺詔,擁立公子般為新君。慶父一向專橫,怎麼忍得下這等屈辱,他在密室裏與哀薑偷情之後,就同她謀劃。二人謀劃的結果是:一定要除掉新君。至於誰繼任新君,哀薑極力慫恿慶父親自登基。但慶父認為,目前的局勢還不適合自己登基,不如立八歲的啟登基,然後再尋找時機除掉這個傀儡,自己登基。恰逢此時,般得知自己的外公去世,慶父覺得這是一個時機。於是,慶父在般前去吊唁的時候發動政變,擁立啟為新的國君,是為魯閔公。與此同時,在般的必經之路殺了般。季友意識到自己待在國內有危險了,於是帶著公子申逃亡到邾國。

哀薑和叔薑都是齊桓公的公主,按說魯閔公有外公撐腰,王位已經穩定了。但慶父仍然擔心未來會有變數,於是便派人請求齊桓公務必保護魯國,得到同意之後,這才踏實。從此,慶父更加囂張,不但與哀薑的關係毫不掩飾,還誅殺異己,黨同伐異。第二年,他就借機殺掉了魯閔公,也即哀薑的外甥,自己當上魯國的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