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五經:《春秋》(2)(1 / 3)

這時候成師已經58歲了,因為被封曲沃,人稱“桓叔”。桓叔經營多年,晉文侯身邊早已經安插了自己的人。不久,晉文侯被身邊的一位貴族潘父所殺,然後潘父邀請桓叔回國都繼承王位。朝中一些大臣不肯接受桓叔,於是以為王報仇的名義,攻打桓叔。桓叔敗退曲沃,潘父被殺。晉國人就立了晉文侯的兒子平為新的君王,這就是晉孝侯。但桓叔並不承認晉孝侯,晉國這一個諸侯國內,因此出現了兩個敵對的政權,雙方勢均力敵,誰也不肯退讓。

又過了幾年,桓叔老死了,他的兒子繼承他的位置,人稱曲沃莊伯。曲沃莊伯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他不久就派人殺了晉孝侯。但他的結局卻與其父親一樣,也被晉國打敗。晉國人這次立晉孝侯的弟弟郤為新的君王。

郤在位的第六年,曲沃莊伯聯合鄭國、梁國一起攻打晉國都城翼。周天子也因為早就不喜歡晉國兩派兜來兜去,索性成全了曲沃莊伯,也加入曲沃一方攻打晉國都城翼。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曲沃這次就成功地打敗了晉,國君郤已經逃亡到南方的隨國。

但由於利益分配不均,曲沃莊伯的盟友周天子突然撤出盟軍,反而聯合虢公攻打曲沃,並將出奔的晉侯郤的兒子哀侯光立為新的晉侯。但是晉人很奇怪:明明我們的國君郤還在避難,為什麼就立他的兒子為君王?因此不願意接受周天子的安排,反而自己去把晉侯郤從隨國接回來,讓他在另一個城邑鄂繼續做侯,晉侯郤改成“鄂侯”。這樣,晉國就形成了三個政權:曲沃莊伯,鄂侯以及鄂侯的兒子光所在的翼城,可謂“三國鼎立”。

對曲沃莊伯來說,這樣一來,事情就容易一些了,原本屬於晉國的勢力,現在一分為二成為敵對的兩個政權,因此他就利用其中的微妙關係,開始為自己謀取利益。

不久,曲沃莊伯去世,他的兒子繼承他的位置,是為曲沃武公。曲沃武公比他的父親更有魄力,他成功地殺死了在翼城的哀侯。翼城的晉人向來頑固,又擁立哀侯之子為侯,稱為“小子侯”。幾年後,曲沃武公又殺了這個“小子侯”,並踏平了翼城。至此,晉國的國土上隻剩下兩個政權。

周天子這時候又發揮了關鍵作用,他仍舊不支持曲沃,他派虢仲立哀侯之弟緡為晉新的國君,又命虢仲跟芮、梁、荀、賈四國討伐曲沃。曲沃武公寡不敵眾,隻好再退回曲沃,翼城重新回到正統晉侯的勢力範圍。

曲沃武公這次吸取教訓,在誘殺晉侯緡的同時,送給周天子許多金銀財寶。周天子看到晉侯緡已經死了,曲沃又孝敬自己,於是他便不再插手幹預此事。曲沃的封地原本就比翼城大,又隨著其國力日益強盛,周天子便順水推舟,冊封曲沃武公為正式的晉侯。曲沃武公的兒子晉獻公、孫子晉文公,都是後來鼎鼎有名的人物。

曲沃並晉前後曆經四代人,76年,這件事所造成的影響,不僅僅是成全了晉國。更重要的是,它表明“旁支坐大”已經是一個可允許的事實,周天子已經無力再駕馭各諸侯國這些旁支了,周王室衰微一發不可收拾,春秋曆史進入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齊桓公奪位

齊僖公有三個兒子,太子諸兒、公子糾和小白。齊僖公駕崩後,太子諸兒繼位,是為齊襄公。

齊襄公是位暴君,品質卑劣,他繼位後在全國推行暴政,引起民怨,齊國的大臣都為國家的前途而憂慮。公子小白看不慣國君的行為,於是入宮勸諫,但效果不佳。公子小白自感在齊國沒什麼做為,於是便在輔佐大臣鮑叔牙的勸告下,離開齊國。

這時候的公子糾和小白,雖然不是國君,但都有一個比較好的輔政之人,公子糾的輔政之人是管仲,公子小白的輔佐之人是鮑叔牙。鮑叔牙最初輔佐小白的時候,並不積極,因為他知道小白已經無望繼承國君,自己也難以有大的做為,於是經常稱病,不去幫助小白。

管仲知道後,就勸導他說:“齊國人都不喜歡公子糾的母親,因而也不喜歡公子糾。公子小白就不同了,他自幼喪母,人們比較同情他。將來治理齊國的賢能,不是公子糾便是公子小白。現在公子小白雖然不及公子糾聰明,而且性子比較急,但卻是一個有遠慮的人,我非常了解這樣的人。即便日後公子糾廢掉現在的國君自己繼位,也不會有什麼做為,到時候齊國還是要指望公子小白,這還不是你鮑叔牙在安邦定國嗎?”鮑叔牙聽了這番話後才開始用心侍奉小白。

在朝堂,齊襄公繼續做出不利於齊國的事,他與魯桓公的夫人文薑私通,並在酒醉的情況下殺死了魯桓公。一場尖銳的矛盾即將展開。管仲和鮑叔牙都是有遠見的人,為了避免殃及自己的主子,於是都在想辦法為主子尋找出路。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國君的女兒,於是管仲就將公子糾護送到魯國。公子小白的母親是衛國國君的女兒,但是衛國距離齊國太遠,於是鮑叔牙就保護公子小白到齊國的南鄰莒國躲避。然後,兩個在異國避難的公子,就分別在管仲和鮑叔牙的幫助下,靜觀其變,準備隨時返回齊國有一番做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