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五經:《春秋》(2)(3 / 3)

魯莊公又說:“國內無論大、小案件,如果我沒時間一一處理,我也一定吩咐大家秉公辦理,使一些訴訟案件都能得到公平、公正的裁決,不讓任何百姓受到冤屈。”

曹劌這次似乎比較滿意,他說:“這些都是大王您應該盡的本分,您都做到了,百姓會乖乖臣服於您的,您可以憑借這個同齊國作戰。如果現在要開戰的話,請讓我跟誰您一起出征吧!”

魯莊公同意了,還讓曹劌跟自己同乘一輛戰車。

齊國軍隊和魯國軍隊相會於長勺,於是打起了著名的長勺之戰。

雙方軍隊列陣完畢,魯莊公就命人擊鼓,準備率先發難,進攻齊軍。曹劌看到之後連忙製止:“現在還不是進軍的時候。”魯莊公很相信曹劌,果然不再下令進軍。

一直到齊軍擊鼓三次,曹劌才表示,魯軍可以進攻了,雙方軍隊正式開始廝殺。戰爭的結果是齊軍大敗,倉皇出逃。魯莊公大喜過望,準備命人駕車追趕齊軍。

曹劌這次又攔住魯莊公,說:“現在還不是乘勝追擊的時候。”經過前麵的事情,此時魯莊公對曹劌的才能已經深信不疑了,果然乖乖地聽話,不準魯軍追擊。曹劌則跳下戰車,仔細檢查齊軍車輪碾過的痕跡,然後又登上戰車,遙望遠處,檢查齊軍撤退時的情況。然後才對魯莊公說:“現在可以乘勝追擊了。”魯莊公於是下令魯軍追擊,魯軍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魯莊公對於曹劌這種奇怪的作戰方式很好奇,於是忍不住向他詢問。

曹劌這才解釋道:“戰爭靠的是英勇和勇氣,哪一方比較有勇氣、比較勇敢,哪一方就能獲勝。戰場上的擊鼓,第一次擊鼓,最能振奮士兵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的勇氣會有所衰退;到了第三次擊鼓的時候,士氣已經差不多耗盡了。敵人擊鼓三次,我們才第一次擊鼓,我們的士兵正憋著勁兒準備好好與敵人打一仗,我們以最強的士氣進攻對方最弱的士氣,自然更容易取勝。戰勝後我們不要急著追擊,這是因為對方是大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我們不可輕敵,他們在敗退的時候可能也有很強的兵力,我們盲目追擊可能會導致被他們反撲而失敗。我仔細檢查敵軍的車輪痕跡,車轍已經混亂,我登高遠望,看到敵軍的旌旗也東倒西歪的。這些混亂無序的狀態,說明他們真的是狼狽逃竄了,沒有精力布置兵力。確定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乘勝追擊了。”

齊、魯長勺之戰,原本隻是諸侯之間規模不大的戰爭,但曹劌在此發表的關於政略、戰略和策略的思想,在軍事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齊桓公伐楚

魯僖公三年(公元前657年)的一天,齊桓公與夫人蔡姬乘舟遊玩。蔡姬一時興起,故意晃動小船,小船搖搖晃晃的,嚇得齊桓公臉色都變了。他連聲阻止蔡姬不要晃動了,但蔡姬不聽,反而晃動得更厲害了,嚇得齊桓公都要魂不附體了。

上岸後,齊桓公仍然對此事耿耿於懷,一怒之下,將她趕回了娘家蔡國,但卻沒有宣布斷絕夫妻關係,隻是兩口子鬧別扭讓老婆回娘家了而已。未料,蔡姬的哥哥,即蔡國國君蔡穆侯,隨之將自己的妹妹改嫁了。這等恥辱,齊桓公怎麼忍得下,於是派兵攻打蔡國。此時的齊桓公已經是春秋一霸,蔡國哪裏是齊國的對手,蔡國很快潰敗。戰勝之後的齊國軍隊沒有返回,而是大軍南下,前鋒直逼楚國邊境召陵。

實際上,齊國因為蔡姬改嫁而討伐蔡國隻是一個借口,根本原因在於,蔡國是楚國的屏障。

早在二十多年前,陳國公主息媯出嫁到息國時,途徑蔡國。蔡國國君蔡哀侯,即息媯的姐夫,看到小姨子漂亮,不免出言輕佻,可能也做出一些越軌的事。息國國君知道了這件事,非常生氣,於是就決定報複蔡國。但他的報複方法實在可笑,他對楚國國君楚文王說:“你假裝派楚國軍隊來攻打我,我再向蔡國求救,蔡國國君的夫人跟我夫人是姐妹,蔡國必定答應出兵救我。等到他來救我的時候,我們兩國一起聯手攻打蔡國。”楚文王當時正在向北上擴張,息國國君主動要求打自己,這不是送上來的肥肉嗎?於是非常爽快地答應攻打息國,而且假戲真做了。前來救援的蔡國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之後,非常生氣,於是挑唆楚文王搶了息媯,滅了息國。蔡國從此一直追隨楚國,成為楚國的門戶。

因此,齊國因為蔡姬的原因攻打蔡國,其最終目的是伐楚。此時中原諸小國已經歸順齊國,唯獨南方的楚國,是一個“難啃的骨頭”。

楚國地處南方,與中原諸國聯係不大,獨自在南方發展,國勢也比較強,所以不像中原小國那樣害怕齊國。對於齊國的大軍壓境,楚王一點都不害怕,還派了一個使者前去質問。

使者是一個很會說話的人,外交辭令無可挑剔:“齊國離楚國很遠,即使兩國的牛馬走失,胡亂跑,也不可能跑到對方的國境內,可謂‘風馬牛不相及’。齊國的軍隊為什麼能跑到楚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