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卦爻的意思是說,距最高位置(九五爻,九五之尊)隻差一步,因為還有疑惑,因此退而居淵,以退為進,為“飛龍在天”做準備。因為有所退卻,沒有硬闖,因此不會有災難,是為“無咎”。
武王在盟津誓師之後又退軍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卦爻。
周國在文王的時候,在諸侯國中已經擁有很高的威望,天下已經呈現出“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的局麵。文王被殷紂王放回之後,廣招天下人才,在國內發展經濟,國力更強。文王死後,武王在薑太公、周公、召公、畢公等能人義士的輔佐下,國勢更強盛。
而此時的殷紂王繼續為非作歹,招來天下更多的人反對他。敵弱我強,於是在周武王即位的第十三個春天,周國的群臣都認為,是該秉承天意討伐殷紂王了。武王雖然有擔憂的地方,但天下的形式,明顯對周是有利的,於是就同意了。
出征之前,要先祭祀,武王先命人搭好祭祀所用的祭台。然後,他帶著文王的神位,在薑太公、周公等人的支持下,舉行了盛大的祭天儀式。祭祀完畢,武王對周國的全體臣民和將士進行了一番激情昂揚的演說,號召大家向殷紂王發起總攻。眾將士聽令,於是周國的軍隊就在薑太公的率領下向殷商進發。
大軍將要到達孟津的時候,遇到了黃河,薑太公停下來整頓軍隊。他吩咐眾將士準備好舟船,為渡河做準備。各地的百姓聽說武王將要討伐殷紂王,都熱心地送來舟船。沒有能力捐獻船的百姓,幹脆將自己家的門或者床拆了下來,送給周軍渡河。不僅如此,青年人還踴躍參軍,為討伐武王貢獻自己微薄之力。在眾將士和百姓的齊心協力下,周軍在短短幾天內就籌備好了渡河的一切所需,很快就開始渡河。
然而,周軍在渡河的時候,遇到幾件怪事。
第一件怪事:武王渡河到一半的時候,一條白色的大魚飛到他的船中,剛好落在武王的麵前。武王拾起魚,再次向天拜祭。群臣也都以為這是天意,跟著武王一起拜天。
第二件怪事:武王剛走到孟津,一切安頓好之後,在一處簡陋的房子裏住了下來。這時候,外麵突然莫名其妙地失火了,大火從上向下,剛好落在武王所住房子的屋頂上。奇怪的是,大火突然幻化成一隻紅色的鳥,它發出很大的鳴叫聲。這件事讓武王感到很不安。
所有周軍渡河完畢,武王率領眾軍在孟津舉行盟誓,這就是著名的《泰誓》。而這時候的軍隊,不僅僅是周軍了,除了臨走參軍的百姓,還有各諸侯國的大軍。所有受到殷紂王殘害的人,一聽說武王要討伐殷紂王,都主動前來助戰。一時間,孟津彙聚了“八百諸侯”的軍隊,大家都信誓旦旦地表示擁護武王和討伐紂王。
士兵突然多出來這麼多,武王覺得事情可能沒有那麼單純。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武王對大家說:“以我們今天的力量,肯定能戰勝殷紂王。不過殷紂王手下還有三位賢臣,比幹、箕子和微子,如果我們現在就去討伐他們的話,會讓許多無辜的生命受到傷害。現在天命還不到亡商的時候,各位諸侯你們先帶領自己的軍隊回國,等時機成熟的時候我們再一舉滅商。”
各諸侯國兵力都不及周國強大,現在武王決定退兵,自己也不敢戀戰,於是各諸侯國紛紛退兵,武王也率領自己的軍隊回去了。
這次盟誓,成了一場為滅商做準備的軍事演習和檢閱。經過此次盟誓,雖然沒有滅商,但卻確立了武王盟主的地位,殷紂王孤立無援的形式已經形成,為最終滅亡商朝造足了勢。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有進有退的。進,不一定是發展;退,也未必不是發展。有時候,稍稍的退讓是為了更大的進步,是為“以退為進”。當事情的發展不太明朗時,不妨稍作讓步,避免遭遇對方強有力的“前鋒”。待時機成熟,力量積蓄更多時,再次整裝待發,相信成功會來得更容易一些。這就是“或躍在淵,無咎”所傳達的人生啟迪。
利用刑人巽發蒙
蒙卦的第一爻為:“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這個卦爻的含義為:在脫去孩童的蒙昧無知之前,在脫去桎梏之前,容易發生禍患。
周成王從年幼無知到成熟,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卦爻。
武王死後,周成王繼位。天下人仗著成王年幼無知,聽說武王去世,競相造反,這些造反者包括他的叔叔管叔、蔡叔、霍叔等人。
周公為人忠誠,又曾經是武王的左膀右臂,因此,周公就充當攝政王,掌握了國家大權。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如管叔、蔡叔等人,就利用成王的蒙昧無知進讒言:“周公野心勃勃,想要奪取你的王位,自己登上帝位。”最初,周成王並不相信這些謠言,相信周公對自己是忠誠的。
俗話說:謊言說上一千遍,人們就會信以為真。周成王雖然信任周公,但難以抵禦奸佞小人對周公的反複造謠中傷,久而久之便對周公起了疑心。
例如,周公如果有朝政請示周成王,從前,周成王聽了會說:“一切按叔父所說的辦吧!”可自從對周公有所懷疑之後,周成王會說:“讓我聽聽其他大臣的意見再下結論。”這裏的“其他大臣”,指的就是那些進讒言的人,這樣做往往使正確的決斷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