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五經:《周易》(2)(1 / 3)

為了維持自己荒淫無道的生活,殷紂王增收全國各種賦稅,引起百姓的怨聲載道,原本強大的殷商王國,很快被他弄得烏煙瘴氣——百姓家破人亡,小人得道,正直的大臣得不到重用。哪個大臣如果敢勸諫他,就立刻會被殷紂王貶為平民。紂王還設置了各種嚴酷的懲罰製度:炮烙之法,刳脛之刑,這些刑罰都用來對付勸諫的政治大臣,人們都嚇得不敢再進諫了。

殷紂王的暴行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百姓們都祈禱說:“上天啊,你快些下命令吧,將這個殘暴的殷紂王消滅。”各地諸侯因為不滿殷紂王的殘暴,也紛紛起兵討伐他。

當各地起兵的消息傳到殷紂王耳朵裏時,殷紂王仗著自己“天資聰穎,身材威猛,善於言辭”,仗著自己曾建立起“不世功勳”,對各諸侯的反抗不以為意,竟然還狂妄地說:“我是真命天子,他們能奈我何?”於是,繼續沉湎於酒色,繼續在全國推行殘暴統治。

這時候,岐山一帶的周民族發展起來,天下諸侯在周文王、周武王父子的帶領下,會盟與盟津,誓師討伐紂王。不過諸侯聽說殷紂王身邊還有三位賢良的大臣:箕子、微子、比幹,認為天命還不到亡商的時候,誓師之後就回去了。

紂王聽到這個消息,更加囂張,以為大家都害怕自己,從此就更肆無忌憚地實行殘暴統治。他的三個賢臣,也先後遭到他的迫害——比幹被他挖心而死,微子逃走,箕子裝瘋之後被殷紂王關進監獄。

紂王迫害三賢的消息傳揚開來,天下的人更痛恨他了,武王打著“替天行道”的名義,率領各諸侯國軍隊討伐殷紂王。殷紂王的百姓像久旱盼春雨般熱烈歡迎武王,連紂王自己的軍隊也不肯再為他效勞,紛紛臨陣倒戈。殷紂王的京都很快被武王攻破,走投無路的殷紂王自絕於鹿台,殷商亡國。

紂王的故事,較好地解釋了“亢龍有悔”。龍在飛天的時候,已經發展到鼎盛,這時候要做的事就是采取措施維持盛狀,不要亢盛,否則盛極而衰,物極必反,最好的狀態會變為最差的狀態。殷紂王身居高位,殷商的國力又空前強大,這時候他就應該戒驕戒躁,采取積極的措施維持盛狀,而不是相反做一些禍國殃民的事,否則衰退得更快,這就是為什麼他一手締造了殷商的最強盛時代,又身死亡國的原因。

箕子之明夷

明夷一卦中,說道“箕子之明夷,利貞。”

意思是說,箕子明白事理,獲得了較好的結局。

這個卦爻講的是箕子的故事。

箕子是紂王的叔父,號稱中華第一哲人,善於見微知著。

殷紂王前期勵精圖治,重視人才,重視農耕,殷商達到了鼎盛。後期,殷紂王對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很滿意,變得居功自傲,不再理會朝政。

當時,殷商仍然很強盛,一般大臣沒有發現殷紂王的變化。

殷紂王以為自己是“天命所歸”,又建立起不世功勳,便變得驕傲起來。後來的人之所以看到殷紂王的奢侈,是因為他斥巨資修建其豪華的宮殿,釀造了許多美酒儲備與大殿之中。然而這些還是後來的事,箕子早就通過一雙筷子就預知了這些事。

有一次,箕子看到紂王用了一雙象牙製的筷子,憂心重重地勸諫他說:“大王用了象牙筷子,就一定不滿足於象牙筷子,還想用玉杯子與筷子相配。用上了玉杯子,就會想要得到更多珍奇異寶來與玉杯子相配。自然而然,大王就會想用綾羅綢緞及其他種種奢侈的物品來滿足自己。我擔心大王從此會沉迷於安逸的生活,不再進取了。”

紂王覺得隻不過是一雙筷子而已,沒必要大驚小怪,因而不肯聽從他的勸諫。後來,果然一切如箕子所預料的那樣,紂王越來越奢侈,越來越貪圖享樂,不但興建了專供玩耍的鹿台,還設置烤肉架子,登上酒糟堆成的山丘,不再理會朝政。箕子多次勸說,紂王都不肯聽從。

有人對箕子說:“大王已經不肯聽從良言了,商朝恐怕將有禍患了,你怎麼不逃走呢?”

箕子說:“身為臣子,如果大王不肯聽從勸諫就選擇離開,這種行為其實就相當於肯定大王那些荒唐的行為,我不能這樣做。”但他又沒有辦法改變這一切,索性裝瘋,甘願當別人的奴隸,不再過問國家大事。

後來,殷商被周武王所滅,箕子被武王請來教導自己治理國家。箕子就根據自己的從政經驗,告知他要遵循天地倫常。周武王對這個答案很滿意,就將朝鮮這一封地賜給他,箕子從此從事朝鮮的開發,在東方建立起君子國(即“箕氏侯國”,這個國家後來被漢朝時的衛滿所滅)。

箕子身為殷商遺民,又為殷商王室中人,周朝建立後原本會受到排擠,但他卻“見微知著”,能預言殷商的命運,是為“大賢”。武王在孟津會師的時候,原本聽說箕子、微子、比幹還留在朝中做事,擔心他們的賢能會對周朝不利,因而雖然大軍已經浩浩蕩蕩地度過了黃河,還是班師回朝,由此可見武王對他們的敬重。殷商亡國之後,武王不計前嫌,不但向箕子討教治國的道理,還將朝鮮的封地賜給他,讓他擁有自己的諸侯國,結局不可謂不“貞”。

或躍在淵,無咎

乾卦第四爻說:“九四,或躍在淵,無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