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聽後點了點頭,說:“老師,我這下終於明白了。像蠟祭這類典禮的安排,應該是君主深切地了解了一張一弛的道理,所以才有心為調節人民的身心而製定的,使人民勞逸結合,從而更有精神去做接下來的事情,對嗎?”
孔子微笑著點了點頭。
趙文子論人
晉國的大夫趙子文和叔譽在九原散步,這個地方風景秀麗,風水也很好,所以很多晉國的貴族死去之後都會被葬在這裏。眼前是林立的墓碑,整齊地排列著;鬆柏和野草把這裏的氣氛襯托得有些蕭瑟。趙子文心生感慨,問叔譽道:“如果這些死去的人能夠複活,那麼在這些人裏麵,我跟隨誰是明智的呢?”
叔譽回答說:“晉襄公時有一個叫做陽處父的人,大家公認他是個德才兼備的人,跟隨他應該可以吧?”
趙文子想了想,搖頭說:“這個人沒什麼了不起的。在晉國的朝廷裏麵,就他喜歡獨攬大權、爭名奪利,遇到事情無論是不是他的職責,他都想要插一腳。他以為自己很有才華,所以太過自負,因而顯得剛愎自用,得罪了很多人,最後不得善終。他連自己的性命都沒辦法保全,就說明他的才華其實是有限的,他不值得受到這樣的稱讚。”
叔譽 想了想說道:“那麼,晉文公的舅舅子犯這個人怎麼樣?晉文公逃亡在外的十幾年裏,他一直追隨著晉文公不離不棄,大家都說他是真正的君子。”
趙文子依然搖頭,說:“他的確追隨了晉文公十九年,然而,在晉文公終於可以結束逃亡,渡過黃河回國當官的時候,他卻提出了離開晉文公的要求。晉文公流落在外十九年,在國內一點根基都沒有,現在正是最需要他的幫助建功立業的時候,他卻想要離開。他真的要離開嗎?不是的,他是在趁火打劫。結果,他逼得晉文公當場發誓,回國後一定會和他的舅舅同心協力,他這才繼續跟隨晉文公回國輔助他。在晉文公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他趁機要挾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為了一己之私欲至君主的安危於不顧。這樣的人你說他是君子,但我卻認為他的品德也是不值得稱道的。”
叔譽很久沒有說話,隻有風聲回蕩在兩個人的身邊。過了一會兒,趙文子輕輕說道:“依我看,當年的隨武子倒是一位值得追隨的人。他的才智高人一等,他的德行也沒有人能夠比得上。對於臣子來說,當自己效忠的君主遇到危險的時候,他們就應該奮不顧身地撲上去保護君主,哪怕犧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辭。但是,誰又曾想過,他們如果真的犧牲了,這又何嚐不是國家的損失呢?隨武子就不是這樣的,他一方麵能夠做到忠於自己的職守,時刻保護君王的安危;一方麵他又十分重視保護自己,他的一生中幾乎沒有遇到滅頂之災,他的才智由此可見一斑。同時,他不但能夠保證自己的性命無虞,還能夠保護自己的朋友們。當他得到了一些好處時,他總會想到自己的朋友們還在困難之中,就會把自己所得到的分出一部分去照顧朋友們,他的寬厚德行也由此可見了。”
趙文子的這番話後來都被大家知道了,晉國上下的人都認為趙文子是真正的慧眼識人,他能夠不失偏頗地正確評價一個人的優點和缺點,而不被私人感情所蒙蔽,不被外物的表象所迷惑,大家都很佩服他。
趙文子身材纖弱,平時說話聲音很小,聽的人需要仔細分辨才能聽清楚他在說什麼。但是他每說一句話都是中肯的,從來不說廢話。因而國君十分信任他,他說的話沒有不采納的;他所推薦上來的人才,國君都會重用。一些管理倉庫的人經他舉薦後成為大夫的,算起來不少於七十個人。
盡管如此,這麼多人因為他的推舉而升官發財,功成名就;國家因為他的舉薦而人才濟濟,政治清明。然而,在趙文子有生之年,從來沒有因為這個向國君請求過賞賜,也沒有向他舉薦的那些人收取報酬。直到他逝去,他也沒有交代過任何一個人多加照顧他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