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五經:《禮記》(6)(2 / 3)

“儒者既洗浴身體,又淨化心靈。向君主陳述自己的意見後,靜待采納並堅持正道。如果君主不采納自己的意見,就委婉地加以諷諫,以示啟發,不急於求成。在地位低下的人麵前,不自以為貴;在盛世的環境中,不鬆懈,能居安思危;在亂世當中,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對於觀點相同的人,不妄加吹捧;對觀點不同的人,不妄加非議。儒者堅守正道,就跟上麵所說的一樣。

“儒者上不臣服於天子,下不媚事於諸侯。他們為人謹慎、生性平和、崇尚寬容、堅強剛毅而又平易近人,學識淵博能擔當重任。愛好文章典籍,以磨礪自己方正的行為。即使把國家分給他,在他看來也是錙銖小事、微不足道。他們不願臣服於他人,也不願出去做官。儒者的行為規範,就跟上麵所說的一樣。

“儒者的朋友都誌同道合,研究學問、道義都有相同的方法。雙方有誰取得了成就,就都十分快樂;一方不如自己,也不嫌棄。與朋友長時間不曾相見,聽見別人對朋友的流言飛語,不會相信。一切行為都以方正為根本,以道義為原則。誌同道合就在一起,誌向分離就分開。儒者結交朋友,就跟上麵所說的一樣。

“儒者不會因為長期貧困就喪失意誌,也不會因為富貴享樂就失去節操。不會因君主困辱、士大夫幹涉、管理逼迫就背棄道義。儒者的節操,就跟上麵所說的一樣。”

當時孔子周遊列國剛剛歸來,魯哀公供養招待他。聽了孔子以上的這些話後,魯哀公從此對孔子更加信任,更加仰慕,並開始以儒者為師。

石祁子知禮

衛國大夫石駘仲去世的時候,留下了六個孩子,皆為側室所生。因此,無法決定讓哪個孩子來繼承他的爵位。當時,人們在決定不了什麼事時,就會用占卜龜甲來看上天的安排。於是,也隻好用這個辦法來選石駘仲的繼承人。

占卜開始前,占卜師要六個孩子先去洗幹淨頭和身子,再穿戴幹淨整齊,並佩戴上一塊美玉,這樣的話,占卜的結果就會對孩子們有益。

孩子們都想當繼承人,於是就立刻去洗頭、洗身子,然後一個個穿著幹幹淨淨、整整齊齊的衣服,佩戴上一塊美玉出來了。但是,隻有一個孩子例外,他就是石祁子。石祁子既沒有洗頭,也沒有洗身子,更沒有佩帶美玉。

占卜師感覺很奇怪,便問石祁子:“你為什麼不按照我說的去做呢?難道你不想繼承你父親的爵位嗎?”

石祁子回答道:“在為父親守喪期間,哪有可以去洗頭、洗身子,身上還要佩帶美玉的事?這是不知禮的表現。”

占卜師說:“占卜前要淨身換衣、佩帶上美玉,這不但是為了尊敬神明,也是為了讓自己獲得好的征兆呀。”

但是,石祁子還是堅持不肯去洗,也不肯佩玉,他覺得要是自己那樣做了,就是對父親不恭敬。

然而,占卜結果出乎大家的預料,因為龜甲上顯示的是隻有石祁子是繼承人的合適人選。很快,這件事就被傳開了,當時所有的衛國人都認為占卜龜甲果真是很靈驗的。

人們覺得,遇到像喪父、喪母這樣重大的喪事,真正孝順知禮的兒女,內心一定悲痛至極,不可能再有閑情逸致去注重自己的外表。石祁子在為父守喪期間,即使為了自己的前程,他也堅持不去洗頭、洗身子,更不去佩帶美玉做為修飾,因此他才是真正孝順又知禮的孩子。而這樣的孩子,是不會被老天拋棄的,所以占卜才會顯示出那樣的結果。

從此以後,石祁子知禮一直被傳為美談。

孔子論蠟祭

春秋時期,每年的十二月份,因為全年的農事都已經結束,而且新的一年馬上就要到來,所以上至天子,下至鄉裏的地方官都會召集民眾,舉行盛大的蠟祭,以祭祀掌管農作物的神明,表達感謝並祈求福佑。

這一年,城裏又舉行了蠟祭活動,子貢剛參加完蠟祭回來。孔子問子貢:“怎麼樣,是不是感覺很開心呢?”

子貢回答說:“在祭祀的過程中,氣憤很熱烈,人們都跟瘋了似的爭相拜神,熱鬧得很,但是我不覺得有什麼好開心的。”

孔子笑了笑,說:“人們都辛辛苦苦忙了一整年了,現在,因為受了君主的恩惠,才得以參加這麼盛大的蠟祭活動,能不開心嗎?看來,你還沒有明白舉行蠟祭的真正目的。舉行這個活動,除了祭拜神明以外,更重要的是給老百姓一個放鬆身心的機會。如果人們的生活一直像拉緊的弓弦一樣,一刻都不得放鬆,就算是周文王、周武王這樣的聖君,也是無法辦到的;但是如果像一直鬆弛而從不拉緊的弓弦一樣生活,那又是不能夠的。所以在緊張了一段時間之後,也要適當地放鬆一下,這才是明智的為政之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