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五經:《禮記》(6)(1 / 3)

於是,魯哀公命人在一旁設席,請孔子坐下慢慢說。孔子說:“儒者像席上的珍寶以等待聘召,早晚勤於學習以等待垂問,心懷忠信以等待舉薦,身體力行以等待取用。儒者修身自立,就跟上麵所說的一樣。

“儒者的穿戴適中,與常人不一樣,舉止也十分謹慎。對大事退讓不願接受,好像有點傲慢;對小事也退讓不願接受,好像是假客氣;處理大事時,好像有畏懼之色;處理小事時,好像又有點慚愧,隻怕做不好。他們從來不願與人爭搶,甘願退讓,好像是軟弱無能。儒者的態度容貌,就跟上麵所說的一樣。

“儒者平時的起居也十分莊重肅穆,無論是坐,還是立都非常恭敬。說了就一定會守信用,做事就一定會辦到。在路上行走時,不走險路捷徑以圖便利;冬天夏天時,不與人爭溫暖或涼爽的住處。他們珍愛生命,為了等待發揮作用的時機;他們保養身體,是希望將來有所做為。儒者的防備禍害、等待機會,就跟上麵所說的一樣。

“儒者從不珍視金玉,而把忠信的品德當寶貝;從不祈求擁有土地,而把樹立德義做為安身立命的根本;不祈求聚斂財物,而把淵博的知識當做財富。儒者是很難得的,因為他們輕視高官厚祿,不是政治清明的時代,他們隱居起來不出世;儒者也很難留住,因為不符合義理的事情,他們不會合作。他們以事業為先,報酬為後,是很容易供養的。儒者與人交往,就跟上麵所說的一樣。

“儒者在錢財或玩樂麵前,從不見利忘義。即使在威脅和恐嚇麵前,他們也決不妥協,至死都不會改變自己的信念。遇到凶禽猛獸,儒者會奮不顧身地去搏擊;如果要舉重鼎,儒者會先估計自身力氣再動手。對於過去的事情,不再追悔;對於未來的事情,不妄加猜測;對於錯話,不會再說第二次;對於流言飛語,不會追究到底。他們的威嚴不可侵犯。隻要是應該做的事情,他們能夠當機立斷。儒者的特立獨行,就跟上麵所說的一樣。

“儒者可以親近,但不可威脅;儒者可以接近,但不可逼迫;儒者可以殺,但不可侮辱。儒者不講究吃喝,也不講究穿著。有了過失,別人可以私下指出,但不可當眾指責。儒者剛毅的品質,就跟上麵所說的一樣。

“儒者把忠信當做盔甲,把品德當做盾牌,以仁義為行為處事的準則。即使遇到暴虐的政治,也不改變自己的情操。儒者立身處世,就跟上麵所說的一樣。

“儒者的住處,隻有十步見方那麼大,房屋四周的牆隻有四五丈高,大門是用樹枝編成的,小門隻有一扇,用蓬草來遮掩,窗戶是用破瓦砌成的小口。全家人隻有一件像樣的衣服,誰出門誰穿;兩天才吃別人家一天的糧食。統治者要是采納了他們的意見,他們就對其堅信不疑,並竭盡全力地為其效勞。統治者要是不采納他們的意見,他麼也決不巴結獻媚。儒者從政,就跟上麵所說的一樣。

“儒者雖與同時代的人相處在一起,但思想行為卻與古人相合。儒者現在身體力行的事,將會成為後人學習的榜樣。如果遇不到政治清明的時代,得不到統治者的重用,也得不到老百姓的推舉,卻遭到喜歡造謠生事的小人們陷害,他們雖然身體會受到傷害,但誌向和操守絕不會改變。他們雖然身處險境,但言行仍與誌向保持一致,心裏仍不忘老百姓的疾苦。儒者憂國憂民的意識,就跟上麵所說的一樣。

“儒者學問淵博,仍不斷學習;品行高尚,仍不斷提高自己。他們不得誌時,不會有不正當的行為;仕途通達時,也不會放縱自己。他們奉行以和為貴的禮儀,並把忠信當美德,把和諧當法則。他們舉薦賢人又能容納眾人,能做到嚴肅方正與柔和圓轉相結合。儒者的寬廣胸懷,就跟上麵所說的一樣。

“儒者在舉薦賢能時,對內族的人,不會因為其人和自己有親屬關係就回避;對於外族的人,也不會因為其人曾與自己有私怨就不推舉。在舉薦前,儒者會先對其進行考核,選出真正有才能的人,使他得到重用。對於所舉薦的人,並不希望獲得他的報答,隻希望他能為國效力。儒者舉薦賢能,就跟上麵所說的一樣。

“儒者聽到善言就告訴給朋友聽,看到善行就指示給朋友看。在爵位麵前,朋友之間互相謙讓;在災難麵前,爭著獻身。朋友長期不得誌,自己願意等待著一起升遷;朋友在遠方過得不好,就想方設法把他招回來。儒者對待朋友,就跟上麵所說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