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說的“無聲的音樂”,指的不僅僅是音樂,還指對美好事物的感受,相互愉悅的快樂,平和的心境和振奮的精神。“無行的禮儀”也不是指沒有固定動作的禮儀,還指為人正直、性格大方、自尊敬人、誠實守信、與人和睦相處。“無喪服的服喪”,主要是指要有愛心和同情心,對別人要寬容、慈悲、和善,也就是有廣博的愛心。
孔子說的“三無私”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心胸,就應該像上天覆蓋一切,大地承載萬物,日月普照四方那樣無私。這就是孔子所提倡的最高精神境界。
投壺之禮
古代士大夫在宴飲時,為了勸酒和活躍氣氛,便常做一種叫投壺的遊戲。遊戲時,投壺者要把沒有箭頭的箭,投入與其有一定距離處的壺口中,投中支數多者獲勝。投壺是一種講究禮節、從容儒雅的活動,在戰國時得到一定發展。
春秋時期,在諸侯宴請賓客時的禮儀當中,請客人射箭就是其中之一。那時,成年男子不會射箭被視為一種恥辱,而且主人請客人射箭時,客人不得推辭。但是有的客人確實不會射箭,為了不使客人難堪,後來就用箭投酒壺代替。久而久之,投壺就代替了射箭,成為宴飲時的一種遊戲。
到了戰國時期,文人墨客開始傾向於內心修養,投壺這種講禮節、重儒雅的活動,正符合他們的需求。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投壺取樂的現象在民間也越來越普遍。
投壺既是一種遊戲,又是一種禮儀,因此它有很多規矩,也有特定的程序。
首先,賓主就位。賓主坐到各自的席位上,投壺禮儀開始。
然後,三請三讓。主人雙手捧著投壺用的四支箭,再讓另一個人拿著壺。主人來請賓客:“我有不直的箭,窄口的壺,希望它能給你們帶來快樂!”賓客辭謝道:“您已經賞賜給我們美酒佳肴了,還讓我們投壺取樂,真是不敢當。”主人又請道:“隻是不直的箭,窄口的壺罷了,不值得辭謝,請你們來玩吧!”賓客又辭謝道:“美酒佳肴就足夠了,再賞賜給我們投壺,真的是不敢當。”主人第三次請道:“隻是不直的箭,窄口的壺罷了,不值得客氣,請你們一定要參加。”賓客便說:“既然盛情難卻,那我們隻好恭敬不如從命了。”
賓客向主人行拜禮,接受主人奉上的四支箭。主人還拜禮。賓主再相互行揖禮,禮畢後,到各自的席位上正坐,做好投壺的準備。
接著,投壺開始。司射把兩尊壺放到賓主席對麵的席子上(壺離賓主席位的距離為二矢半),分別正對賓客與主人。
司射返回自己的席位,向賓主宣布比賽規則:“投壺之禮,需將箭頭投入壺內才算投中;賓客與主人交替投箭頭,如果一方連續投,投中也不予計分;投中獲勝者給沒有投中者倒酒,這酒稱為罰酒。”說完,司射對樂工吩咐道:“請演奏《狸首》(古樂曲名,古人行射禮時,天子、諸侯分別以《騶虞》、《狸首》之曲為發箭節度)。”
投壺時,賓主依次投壺,八支箭全部投完後,為一局。
另外,在投壺的時候,司射會告誡雙方的年輕人說:“不要怠慢,不要驕傲,不要背對著大堂站立,不要大聲喧嘩,否則都要受到懲罰。”
由此可見,投壺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成為一種正規的禮儀。
魯哀公問儒行
魯哀公,春秋時期魯國第二十六任君主,是魯定公的兒子。魯哀公在位時,常常向孔子請教一些問題。
有一次,魯哀公向孔子請教儒者的行為準則。魯哀公問孔子:“先生穿的衣服,是儒者特有的服飾嗎?”孔子回答道:“孔丘我小時候住在魯國,穿的是魯國人常穿的寬袖子衣服;長大後曾在宋國居住過,那段時間戴的就是宋國人常戴的章甫冠(古代的一種帽子)。我曾聽人說過,一個德行好的君子應有廣博的知識,而他的服飾則應入鄉隨俗。我不知道什麼是儒者特有的服飾。”
魯哀公又問:“請問儒者有什麼樣的行為準則?”孔子答道:“急匆匆地述說,恐怕很難把它說完。要想把儒行述說清楚,需要很長時間,即使等到侍從換班,也說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