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五經:《禮記》(5)(2 / 3)

孔子的三個弟子聽完孔子的這番教導,覺得自己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也更加佩服孔子了。

孔子閑居

孔子在家閑居,他的學生子夏在一旁陪侍。

子夏問孔子:“老師,《詩經》上說‘快樂平易的君子,是民眾的父母’,為什麼說這樣就稱得上民眾的父母呢?”

孔子回答說:“要成為民眾的父母,他必須懂得禮樂的起源,達到‘五至’,施行‘三無’,並普及天下,哪裏有混亂,必然預先知道。這樣的人就是民眾的父母了。”

子夏又問:“民眾父母的意思我已經明白了,那‘五至’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回答說:“有正確的思維意識,就會說出相應的話;言語表達得準確,行為就合乎規範;各自的行為合乎規範,相互之間就會快樂;相互之間有快樂,就會有同情。相互之間的同情和快樂是互相引發的,這種道理即使端正明亮的雙眼,也不會看見;即使豎起仔細傾聽的雙耳,也不會聽到,這就是‘五至’的意思。”

子夏說:“我知道‘五至’的意思了,請問‘三無’又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無聲的音樂,無形的禮儀,無喪服的服喪,就稱為‘三無’。”

子夏說:“‘三無’的意思我已經大致明白了,請問哪句詩的意思和它比較接近呢?”

孔子說:“‘朝夕謀政寬又靜’,這就近似於無聲的音樂。‘儀表安和,無可挑剔’,這就近似於無形的禮儀。‘凡民有難,全力救助’,這就近似於無喪服的服喪。”

子夏說:“老師,您說得真是完美、充分啊!到這裏是不是就算說完了?”

孔子說:“怎麼這就算完了?除了要做到這‘三無’,君子還必須做到‘五起’。”

子夏問:“什麼是‘五起’?”

孔子說:“一起:無聲的音樂,與心情、情趣相一致;無形的禮儀,態度溫和謙遜;無喪服的服喪,寬容、真切地同情別人。二起:無聲的音樂,顯示滿足的快樂;無形的禮儀,表情沉著莊重;無喪服的服喪,推廣到四方之國。三起:無聲的音樂,與大眾的情趣一致;無形的禮儀,使上下和睦同心;無喪服的服喪,關愛世上所有的人。四起:無聲的音樂,一天天傳遍四方;無形的禮儀,一天天擴大影響;無喪服的服喪,純粹的仁愛無私。五起:無聲的音樂,激發起振奮的精神;無形的禮儀,遍及到全世界;無喪服的服喪,施行於子孫萬代。

子夏說:“夏禹、商湯和周文王的德行,參照天地的規律,請問是怎樣參照天地規律的?

孔子說:“要遵照‘三無私’的精神管理天下。”

子夏說:“請問什麼是‘三無私’?”

孔子說:“天無私心地覆蓋一切,地無私心地承載萬物,日月無私心地照耀四方。用這三種精神管理天下,就是‘三無私’。這種精神體現在《詩經》中,就是說:‘天命不可違,成湯登上天子之位。成湯降世正適時,他聖明又謹慎。光明正大的德行永不改變,對上天一直十分敬重。上天就命成湯統一了九州。’這就是成湯的德行。上天有春夏秋冬四季不斷變換,有風霜雨露滋潤萬物,這就是聖人施行教化需要仿效的法則。地負載萬物的生氣,風雷運行在天地之間,所到之處,萬物生長繁衍,這也是聖人施行教化需要仿效的法則。聖人的德行無比清明,思想意誌猶如神明,心中想有所做為,一定會事先顯示出什麼征兆。正如上天將要下雨的時候,山川間就會有霧氣出現。這種精神體現在《詩經》中,就是說:‘巍巍五嶽,直插雲天。五嶽降下神靈,他們就是甫侯和申伯。甫侯和申伯,是周王朝的棟梁。四方各國都受到他們的保護,周天子的恩德遍及四方。’這就是周文王與周武王的德行。三代的聖王,都是在還沒有當君王之前就獲得了美名。《詩經》中說:‘聖明的天子,其美名永遠被世人傳頌。’這就是周太王的德行。”

子夏聽到這裏,猛地起身站起來,背靠著牆,恭敬地說:“弟子怎敢不接受這番教誨呢?”

孔子的意思大概是說:人要有修養,首先要確定追求仁愛的誌向。有追求仁愛的誌向,自然就會有心去學習合乎規範的禮儀,並在學習的過程中使自己的修養不斷提高。當一個人的修養達到了較高的境界,就會表現出相應的氣質。氣質不一定非要通過語言和行動來表現,而是時刻都存在著,隨時都會顯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