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牼準備前去楚國,結果在石丘這個地方讓孟子遇上了他。孟子看見他後,就問他說: “先生如此匆忙,是準備到什麼地方去呀?”
宋牼回答說:“是這樣的,我聽說秦國和楚國發生了戰爭,我不想看到戰爭的爆發,因此,我現在準備到楚國去,拜見楚王勸說他停止出兵不要去征戰。如果楚王不聽我的勸告,那我就去拜見秦王,同樣也要勸說他不要出兵。我相信這兩個國王,總有一個會被我勸說到的,這樣戰爭就不會發生了。”
孟子聽完他的敘述後,就說:“我想知道你想如何去勸說他們讓他們停止戰爭,不需要太詳細,隻要給我說一個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宋牼解釋說:“我會前去告訴他們,作戰是一個對國家非常不利的事情。”
孟子說:“先生您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您的做法未必行得通。先生您想用利去勸說秦王和楚王,秦王、楚王會因為聽到有利而放棄戰爭,停止軍事行動,這是因為有利可圖而使他們高興才這樣的;軍隊的將士聽到有利也會為此高興,於是他們也會傾向於罷兵。一個做臣子的人,心中總是想著利害關係而來侍奉君主,做兒子的也總是心懷利害關係來侍奉父親,做弟弟的也總是心懷利害關係來侍奉哥哥,那麼,如此一來,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還有什麼仁義可以說呢,他們之間除了利害關係也就沒有其他了。國家已經到了這樣的地步,必然會導致國家滅亡的。
“假如先生用仁義的道理去勸說秦王和楚王,讓秦王和楚王因為擁有了仁義而開心,然後他們放棄戰爭,不再進行軍事行動;軍隊的將士也因為仁義而開心,不去作戰。做臣子的人則以一顆仁義之心來侍奉君主,做兒子的以一顆仁義之心來侍奉父親,做弟弟的用一顆仁義之心來侍奉哥哥,那麼,這樣的君臣關係、父子關係、兄弟關係就沒有什麼利害關係,而是用仁義來相互對待,國家之內將充滿了仁義。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做到如此程度,那麼,天下就會自然而然地歸順於他,還沒有哪個國家不是這個樣子而沒有統一天下的呢,何必一定要先去講利呢,是不是?”
良臣之道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各國紛爭不斷,孟子對此十分擔憂,此文中他指出了為人臣者應該做的事情,如何做才是一個良臣之道。
孟子說:“春秋五霸,相對於夏禹、商湯和周文王三王來說,他們就是罪人。現在的眾諸侯們,相對於春秋五霸來說,他們也是罪人。現在的眾大夫們,相對於眾諸侯來說,他們也是罪人。
“天子到諸侯的封地去稱做‘巡狩’,諸侯前來朝拜天子稱做是‘述職’。天子在春天的時候巡查田地裏耕種的情況而去賑濟貧窮的人,秋天的時候到諸侯那裏察看收獲的情況,賑濟歉收的人們。如果在諸侯的領地中,土地得到了很好的開發,莊稼管理得非常好,老人能夠得到贍養,賢人得到尊敬,朝廷之中都是俊傑之人,那麼天子就會給予諸侯賞賜,給予他更多的封地。如果諸侯的封地中,田地荒蕪雜亂,莊稼沒有好收成,老人得不到贍養甚至被遺棄,賢人不被人尊重、任用,在朝廷上都是一些腐敗貪汙、剝削百姓之人,那麼,諸侯就會受到天子的責備。諸侯如果有一次不來朝拜天子,那麼,天子就會降低他的爵位,如果兩次不來朝拜天子,那麼,天子就會削減他的封地,如果三次不來朝拜,那麼,天子必然會率兵攻打討伐他。春秋時期的五霸,都是領著諸侯來討伐諸侯的人,因此,春秋五霸相對於三王來說,他們是罪人。
“在春秋五霸中,以齊桓公的實力最為強大,在葵丘之盟的諸侯大會上,他並沒有讓出席各國君主歃血為盟,因為他知道眾諸侯是不敢違背盟約的。他們的第一條盟約為:殺死不孝之人,不能隨便廢立太子,不能立妾為妻。第二條盟約為:要尊敬賢人,培養人才,表彰高尚有德之人。第三條盟約為:尊敬老人,愛護幼小,不能怠慢貴賓和客人。第四條盟約為:士人不可以世襲官職,不可以身兼數職,根據才能來任用,不能擅自殺死士大夫。第五條盟約為:不能到處設防,不禁止鄰國采購糧食,不能有了封賞而不報告。最後一條說的:凡是參加盟約的國家,在訂立盟約之後,就要恢複友好交往的關係,互為友好。雖然盟約上是如此說的,可是,現在的諸侯沒有一個不違背這些盟約的。因此說,現在的諸侯相對於春秋五霸來說他們都是罪人。
“如果君主有了過錯,做人臣子的不能夠進行勸阻,而是一味地順從,那麼,這也隻是一個小罪而已;如果君主有了過錯,為人臣子的不僅不去勸阻,反而還要阿諛奉承,幫助君主犯錯,那麼,這樣的罪是很大的。現在的大夫一個個都喜歡巴結逢迎君主,而不會主動指出君主的過錯。因此說,現在的大夫,相對於今天的諸侯,他們都是罪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