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四書:《孟子》(7)(1 / 3)

萬章問孟子說:“老師,你可以給我講一下如何交友嗎?”

孟子回答說:“交朋友不要依仗自己年齡大,不要依仗自己的地位高,不要依仗自己兄弟的富貴。交朋友必須是因為朋友的品德而結交他的,心中不能有任何依靠他的想法。孟獻子,他是一個擁有一百輛車的大夫,他有五個好朋友:樂正裘、牧仲,還有三個人我不記得了。孟獻子和這五個人交朋友,是平等共處,他並沒有自己是大夫就高人一等的想法。如果這五個人心中一直想著孟獻子是一個大夫,那麼他們也就不會和孟獻子成為好朋友了。

“不僅有一百輛車的大夫是這樣的,即使小國家的國君也是有朋友的。費惠公說過:‘我同子思交往,則以他為老師;我和顏般交往,則和他是朋友;至於王順、長息等人則是侍奉我的人。’不僅僅小國家的國君是這樣的,即使是大國強國的國君也是這樣。晉平公和亥唐交朋友,亥唐讓他進入他就進入,亥唐讓他坐他就坐,亥唐讓他吃飯他就吃飯。即使是粗茶淡飯,晉平公也沒有少吃,他也不敢少吃。但是晉平公和他的交往也就到此為止,他不和他一起共同擁有天下,不和他一起治理國家,不和他一起享受俸祿,這樣的做法是士人尊重賢者的做法,但是並不是一個君王應該做的。舜拜見堯的時候,堯讓他居住在別宮中,他給舜送食物,輪流做賓主,這樣的交往是天子尊重百姓的交往。地位低的人去尊重地位高的人叫做尊敬貴人,地位高的人去尊敬地位低的人,叫做尊敬賢人,道理是一樣的。”

萬章聽完孟子的闡述,又問道:“老師,我明白了,可不可以給我講一下同人交際、交往的時候應該抱著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呢?”

孟子回答說:“應當抱著恭敬的心態。”

萬章說:“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他人的禮物是不恭敬的,是這樣的嗎?”

孟子曰:“如果是地位高的人給予你禮物,你總是要思考一下他是如何獲得這禮物的,是不義之物,還是合乎道義的。如果是合乎道義的禮物,若加以拒絕,你就是對其不恭敬了,因此這個時候不要拒絕。”

萬章說:“在拒絕他人的禮物時,不在嘴上明確說出來,而是心裏不接受,在心中默默地想這禮物是不義之財,是剝削老百姓得來的呀。於是,用了一個其他的借口拒絕了接受禮物,這樣可以嗎?”

孟子回答說:“如果那個人按照道德禮儀同我交往,對我有禮有節,那麼,就是孔子也會接受他的禮物的。”

萬章又問道:“如果說有人在國都的郊外攔路搶劫他人的財務,這樣獲得不義之財的人,他和我交往的時候也是有禮有節,遵照道德禮儀,那麼,他的禮物我可以接受嗎?”

孟子說:“當然不可以接受。《康誥》中說:‘殺死他人,搶奪他人的財物,連死都不懼怕,這樣的人是沒有不怨恨的。’這樣的人根本沒有教育的可能,就可以直接殺死了。從夏朝到殷商,再到周朝,都是這樣做的,從來沒有改變過。搶劫殺人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這樣的禮物怎麼能夠接受呢?”

萬章說:“如今的諸侯們,所有錢財都是從老百姓那裏獲得的,這和攔路搶劫有什麼分別呢?隻是在交往的時候遵照了道德禮儀來交往,君子就會接受他們了,這又怎麼解釋呢?”

孟子說:“你以為如果有一個賢明的君王興起時,對待現在的諸侯是平等看待,還是全部殺死呢?或者是對他們進行說服教育,如果不服從就殺死呢?占有了原本不屬於自己的他人物品,這是在搶劫,這是對搶劫的一個概括。孔子在魯國做官的時候,魯國人在打獵的時候搶奪獵物,孔子也一起搶奪。既然獵物都可以搶奪,那麼,饋贈的東西自然也是可以接受的。”

萬章說:“那麼說,孔子做官就不是為了事道嗎?”

孟子說:“當然是為了事道。”

萬章說:“那為什麼他還會搶奪獵物呢?”

孟子說:“孔子將家中所用的器物和祭祀用品都用文書規定下來,不用其他的食物來祭祀。”

萬章說:“孔子為什麼會辭官離開?”

孟子說:“孔子做官是在實驗,如果實驗的結果是他的學說行得通,但是君主卻不願意實行,那麼,他就會離開,因此孔子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超過三年。孔子是為了事道而去做官的,也是因為君王以禮相待而去做官的,也因為國家尊重賢人而去做官的。對於魯國的季桓子,是事道而去做官;對於衛靈公,是以禮相待而做官;對於衛孝公,則是因為尊重賢人而卻做官的。”

告子論人性

告子對孟子說:“人的本性就好像是杞柳,仁義就好像是杯盤,如果想要使人性變得仁義起來,就好比是要將杞柳做成杯盤一樣。”

孟子說:“你在將杞柳做成杯盤的時候,是順著杞柳的形狀將它做成杯盤呢?還是要破壞了杞柳原有的形狀將它做成杯盤呢?如果你是破壞了它而將其做成了杯盤,那麼同樣的,你也將人的本性傷害了,然後才能將其變得仁義嗎?統治天下的人,卻給仁義帶來了災禍,那麼,他肯定是支持你的這種理論!”

告子說:“人性就好像是湍急流淌的河水,如果你在河的東邊挖一個口,那麼水就會向東邊流淌,如果你在河的西邊挖個口,那麼河水就會向西邊流淌。人的本性原來就沒有善和不善的區別,就好像是水流原本就沒有方向一樣,你想讓它流淌到哪個方向,它就向哪個方向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