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四書:《孟子》(7)(2 / 3)

孟子說:“你說得沒有錯,水流動的方向確實原來是沒有東西方向的,但是,水難道也沒有上流和下流的區別嗎?人性的善就好像是水向下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就沒有不向下流淌的。如果你用力拍打一下水流,那麼,水花飛濺起來的高度也可以讓它高過人的頭頂;如果你刻意去阻擋不讓它向前流,它就會倒流到山上。這樣的事情難道是水的本性導致的嗎?顯然不是的,是周圍的環境和形式導致它這樣的啊。人之所以會變得不再善良,是因為他本性的改變也像水這樣,是外界的環境導致的,他的本性依舊是善的。”

告子說:“人與生俱來的就稱做是天性。”

孟子說:“與生俱來的就稱做是天性,那麼就好比是像白的就可以稱做白了,是嗎?”

告子說:“是的。”

孟子說:“那麼這個意思就是,白色羽毛的白就好像是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就好像是白玉的白,是嗎?”

告子說:“是的。”

孟子說:“那麼如此說來,狗的天性就好像是牛的天性,牛的天性就好像是人的天性,是嗎?”

告子說:“食欲和性欲是人的天性使然。仁是發自人的內心,並不是由外界因素導致引起的;義則是由外界因素而引起的,並不是內心生發的。”

孟子說:“你為什麼這樣說呢?為何仁是發自內心的,但是義卻是由外界因素引起的呢?”

告子說:“如果說一個人,他比我的年齡大,那麼,我就會十分尊敬他,這樣的情況並不是說我的心中事先就有一個尊敬他的想法在裏麵;比如說,一個人他的皮膚很白,我當然就要承認他的皮膚是白的,那是因為他的皮膚白是顯露在外麵的原因,因此說義是外界因素導致引起的。”

孟子說:“白馬的白是和人皮膚白的白是沒有什麼區的;但是不知道對老馬的尊敬和對老人的尊敬是有沒有什麼區別呢?還有,你認為應該是年長的人那裏存在義呢,還是尊敬他的人那裏存在義呢?”

告子說:“如果一個人他是我的弟弟,那麼,我就會喜愛他;如果那個人是秦國人的弟弟,那麼,我就不會喜愛他,這樣的情況是由我去決定愛誰還是不愛誰的,因此說仁是從內心產生的。我尊敬楚國人中的年長者,同樣也尊敬我自己家的年長者,這是根據對方的年齡而決定的,因此說義是由外界因素引起的。”

孟子說:“你愛吃秦國人做的肉,和愛吃你自己做的肉有什麼差別呢?是沒有差別的。同樣的事情也有很多,依照你的說法來看,愛吃肉也是由外界因素導致的了。”

人性本善

孟子的弟子公都子問他說:“告子說過:‘人的本性沒有善和不善的分別。’也有人說:‘人的本性可以是善良的,也可以是不善良的,因此周文王、周武王統治時期,人們的本性就越來越善良,周幽王、周厲王時期,人們的本性就變得越來越不善良了。’也有人說:‘有的人本性是善良的,有的人本性是不善良的。因此說,即使有堯這樣好的君主,也會出現象這樣壞的百姓;有瞽瞍這樣不善的父親,卻又有舜這樣好的兒子;紂王如此殘暴卻坐上了君王,但是,卻有微子啟、王子比幹這樣好的叔父和臣子。’如今,先生您說‘人性本善’,難道他們說的都不對嗎?”

孟子說:“每個人他的本性都應該是善良的,這個是天生的趨向,所以說人性本善。對於那些不善良的人,並不是他們的本性不善良,這和本性是沒有關係的。每個人生下來就具有同情心,這是與生俱來不可改變的。每個人生下來就有羞恥心,這是人的本性。恭敬他人的心,每個人生下來也是有的。同樣是非之心,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所謂同情之心就是仁,所謂羞恥之心就是義,恭敬之心就是禮,是非之心就是智。如此說來,仁、義、禮、智並不是他人給予的,而是每個人天生帶來的,人性本善,至於那些不善良的人隻不過是不向自己的內心索取仁、義、禮、智罷了。因此說:如果索取就會得到,不索取就會失去。人和人之間之所以會有差別,甚至會相差數倍、數十倍、數百倍,就是因為他們不向自己的內心探求的原因,善於探求的人則會愈發善良,而不探求的人則會距離仁、義、禮、智越來越遠。《詩經》上說:‘上天創造的人類以及任何事物都是有他的規律的,百姓的本性,就是喜歡良好的品德。’孔子是這樣評價這首詩的:‘寫這首詩的人才是真正懂得道的人!因此天下的事物都是有它的規律的,百姓的本性就是喜愛良好的品德。’”

合生取義

孟子說:“魚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兩者不能夠同時得到,那麼,我就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要得到的,道義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兩者不可以同時得到,那麼,是我就舍棄生命而選擇擁有道義。生命是我想要得到的,但是我想要得到的東西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因此,我不能苟且偷生,做出對不起道義的事情。死亡是我討厭的東西,但是世間還有比死亡更加討厭的東西,因此有些災禍是我所不能躲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