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四書:《孟子》(6)(3 / 3)

百裏奚自鬻

百裏奚,是春秋楚國人,輔佐秦穆公,是著名的賢臣,傳說,他用五張羊皮的價格將自己賣給了秦國一個養牛羊的人,因此才得到了秦穆公的賞識,當時孟子並不這樣認為,他認為百裏奚是一個賢德聰慧之人。

孟子的弟子萬章問孟子說:“我聽有人說:百裏奚將自己以五張羊皮的價格賣給了秦國養牲畜的人。他依靠著替人養牛而得到了秦穆公的重用。有這樣的事情嗎?”

孟子回答說:“沒有,當然沒有這樣的事情,這些事情不過是一些喜歡傳播是非的人編造出來的而已。百裏奚是虞國人,晉國人獻給虞國垂棘出產的璧玉和屈地出產的上乘馬匹,想要從虞國借道來攻打虢國。當時虞國的大臣宮之奇勸諫國王不要答應晉國的要求,但是百裏奚卻沒有說任何話,因為他知道虞公是聽不進其他人的勸諫的,因此,他就離開了虞國。百裏奚來到秦的時候已經七十歲高齡了,他不知道用替人養牛的方法來獲得秦穆公的賞識是不光明的行為嗎?這並不是一個聰明的人可以做的事情!百裏奚知道虞公即將滅亡,於是他就事先離開了,不能不說他非常聰明。當時他被推舉到秦國輔佐秦穆公的時候,他知道秦穆公是一個賢明之人,將來必定會大有做為,這樣的人豈能不聰明?如果他不是一個賢能之人,那麼他可以輔佐秦穆公使他名滿天下,流芳百世嗎?將自己賣掉了成就一個君王,即使是一個鄉間的普通人也不會這麼做,更何況是百裏奚這樣的賢能之人呢?”

集大成者

孟子一向都比較尊敬孔子,他將孔子和伯夷、伊尹和柳下惠相比,高度讚揚了孔子,並說孔子是集大成者,是聖人中難得一見的人。

孟子說:“伯夷,眼睛不去看不好的事物,耳朵不聽不好的聲音,他不喜歡的君王他從來不會去輔佐,他不喜歡的百姓他從來都不會去治理,當天下太平的時候他就會出來做官,當天下大亂的時候他就會辭官隱退。凡是實行暴政的君王,凡是有暴民的國家,他都不會前去居住。他認為和鄉下人住在一起,就好比是穿戴著禮服官帽坐在泥土和炭灰上麵一樣。當時商紂王統治時期,天下混亂,他就居住在北海的邊上等待天下太平的到來。所以,隻要是聽到伯夷風節的人,即使是貪得無厭的人也會變得廉潔起來,即使是膽小懦弱的人也會變得勇敢堅強。

“伊尹說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意思是什麼樣的君主不能侍奉呢?什麼樣的百姓不能治理呢?他在太平盛世也會出來做官,他在亂世也會出來做官。他說:‘上天繁衍生育了這些黎民百姓,就是讓先感悟道義的人去覺醒、引導後感悟的人,讓他們明白道德禮儀。我是一個先知先覺的人,因此,我必須要引導那些後知後覺的人。’他認為自己必須擔負起拯救百姓的責任,天下的人不論男女,隻要是沒有感受到堯、舜的恩澤就是自己的失職,好像是自己將人民推向了深淵中一樣,他是將天下的重任擔負在了自己的身上。

“柳下惠不讓你認為輔佐不賢德的君主是一件羞辱的事情,他也不認為官職小就不值得去做。在朝廷之上,他從來都不會掩飾自己的才能,但是他從來不會違背自己的做事原則。即使他遭到他人的遺棄,他也不會埋怨;即使他窮困潦倒,他也不會自怨自艾,愁苦不堪。他和鄉下人住在一起都會開心地不離不棄。他說過:‘你是你,我是我,就算是你在我的旁邊袒露心胸,你也不能汙穢了我的心。’所以說,隻要是聽到了柳下惠的風節,即使是心胸狹小的人也會變得開闊,即使是小氣吝嗇的人也會變得大方厚道。

“孔子離開齊國的時候,淘完米還沒有下鍋他就迫不及待地離開了;孔子離開魯國的時候,對大家說:‘我們慢點走吧。’因為是離開祖國,孔子有點舍不得。應該立刻走就立刻走,需要堅持做就堅持做,可以久留的地方就久留,可以做官就做官,這就是孔子!”

關於這四個人,孟子還說過:“伯夷,在聖人之中屬於清高的人;伊尹,在聖人之中屬於有擔當的人;柳下惠,在聖人之中屬於隨和的人;孔子,在聖人之中則是難得一見的人。可以說,孔子是集大成者。集大成,就好比是奏樂先要敲擊鍾鼓,再以擊打磐結束一樣。先敲鍾是梳理節奏的開始,再擊磐是梳理節奏的結束。梳理的開始在於智,梳理的結束在於聖。智就好比是技巧一樣,聖就好比是力氣一樣。好比在百步之外射箭,射到了是因為你的力量,而射中了則是因為你的技巧!”

交友以德,交際以恭

孟子的弟子萬章問孟子關於交友和交際的事情,孟子主張交友以德、交際以恭,交友的時候注意朋友的品德,交際的時候要對人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