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不傳於賢
萬章問孟子說:“有人說‘天下到禹的時候道德就衰敗了,禹不將帝位傳於賢人,而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是這樣的嗎?”
孟子回答說:“並不是這樣的,不能這樣說。上天如果想要將天子之位傳給賢德的人就會傳給賢德之人,如果上天想要傳給禹的兒子就傳給禹的兒子。當年,舜將禹推薦給了上天。十七年後,舜去世了,禹守喪三年然後就躲在了陽城,並不想要得到天子之位。但是,百姓卻都跟隨著大禹,奉他為天子,就好像當年堯去世時,百姓不認可堯的兒子而擁立舜為天子一樣。禹當天子的時候,禹向上天推薦了益,七年後禹去世了,益同樣在守喪完畢後躲到了箕山的北邊,想將天子之位讓給禹的兒子啟。當時人們並沒有追隨益,而是奉啟為天子,有什麼問題都找啟解決,歌功頌德的歌曲也隻給啟唱,他們都將啟當做了自己的君主。
“堯的兒子丹朱是個不成材的人,舜的兒子也不得人心。舜輔佐堯,禹輔佐舜,時間久了,他們對老百姓的恩惠就多了,老百姓也就認可他們了。啟是一個很賢明的人,他繼承了禹的好品質,能夠得到大家認可。益則因為輔佐禹的時間比較短,他的恩惠百姓並沒有得到多少,因此,他得不到擁護。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無論是舜、禹、益輔佐時間的長短,還是他們兒子的好與壞,一切都是注定的,人們是改變不了的。這並不是故意的安排卻出現了,就是天意,沒有人請他們來他們卻來了,這也是天意,因此,啟的繼位是上天的安排。
“一個得到天下的人,他的道德行為必然也會和舜、禹一樣,並且一定得到了天子的推薦。所以,孔子雖然是一個聖人,但是他得不到天子的推薦,他還是得不到天下的。如果是代代而傳的天下,如果上天不想讓他繼續得到天下,那麼,他的下場必然也會和夏桀、商紂一樣。你看益、伊尹、周公之所以得不到天下,是因為有了殘暴的君主。伊尹輔佐湯得到了天下,湯去世後,兒子太丁還沒有繼位就死了,外丙在位僅兩年,仲壬在位不過四年。太丁的兒子太甲違反了湯時所製定的刑罰,被伊尹流放到了桐三年;太甲對此感到十分後悔,他心中有愧,於是在桐地實行了仁義。三年後,太甲已經完全遵從了伊尹的仁政教誨,於是,他又回到了亳當上了天子。周公之所以不能得到天下,和益、伊尹得不到天下的道理是一樣的。因此孔子說:‘堯、舜禪讓天下給他人,夏、商、周傳位於子孫,道理是一樣的。’”
伊尹割烹要湯
伊尹是商湯時期的著名的大臣,他輔商湯執政,但是,有人說伊尹之所以能夠得到商湯的重用,是因為他高超的廚藝,孟子的弟子萬章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於是他就去請教孟子。
萬章問孟子說:“我聽到有人說‘伊尹以割烹要湯。’意思是伊尹利用高超的烹飪技術得到了湯的任用,是這樣的嗎?”(割烹就是烹飪的意思)
孟子回答說:“根本不是這樣的。伊尹在莘國的田野耕作的時候,他就非常喜歡堯、舜的治國道理,如果不合乎堯、舜的治國道理,那麼,即使你將天下給他,他也不會接受的,幾千匹的馬放在他麵前,他看也不會看一眼。他不會給予他人一丁點兒孝不符合道義的東西,同時他也不能接受他人的不符合道義的東西。
“商湯派人去帶了重禮去聘用他,他卻不以為然地說:‘我為什麼要湯的這些聘禮呢,有什麼作用呢?我輔佐湯哪裏有我自己在田野中自在呢?隻要能夠研究堯、舜的道義我就非常快樂了!’直到湯第三次派人去請他,他才改變了自己的看法,說道:‘與其我一個人在田野中拿堯、舜的治國之道自娛自樂,為什麼不輔佐湯成為一個像堯、舜一樣的君王呢?我為什麼不將現在的百姓變成堯、舜時期那樣的好百姓呢?我是如此向往堯、舜時期的盛世,可是,我為什麼不去親自建造一個這樣的社會呢?社會上的人,總是讓先知道道義的人去喚醒那些不明白道義的人,讓先領悟道理的人去教授那些還沒有懂得道理的人。如今我就是這樣一個先知道道義的人,因此,我應當去喚醒那些還在懵懂中的人們,如果我不去喚醒他們誰還會去呢?恐怕沒有人了。’於是,伊尹就決定前去輔佐商湯。
“伊尹認為天下的人們,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如果沒有感受到堯、舜的恩澤,那麼,就好比是自己將其推入了鴻溝中一樣。他是將天下的大任攬到了自己的肩膀上,要救助百姓,因此說伊尹到了商湯那裏就勸他撻伐夏桀。我從來沒有聽說過,自身枉屈的人可以去矯正他人,更不要說自身汙濁的人去治理天下了。聖人的行為或許與眾不同,看著怪異,他們不是隱居山林,就是出仕輔佐君王;不是不屑為官,就是堅守官職不離不棄,但是無論怎樣,聖人就是聖人,他們的心總是純潔的。至於伊尹,我隻聽說過他用堯、舜的道理去見商湯,並不是因為高超的烹飪手藝取得商湯的重用。《伊訓》中說:‘從攻打牧宮開始討伐夏桀都是天意,是我在亳輔佐上商湯時發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