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回答說:“這是在埋怨父母,也是依戀父母的表現啊。”
萬章說:“如果父母喜歡你,那麼,你也不會因為高興而對之懈怠;父母如果討厭你,那麼,你也不能因為傷心而產生怨恨啊。這麼說,舜是在怨恨他的父母?”
孟子說:“以前的時候,長息問他的老師公明高說:‘舜前往天地,我是明白其中的道理的,但是,他呼喊哭泣,呼喊父母哭泣,我就不理解是怎麼回事了。’公明高回答說:‘這並不是你能明白的。’公明高認為一個孝子的心是不可以不理會的:我努力耕田,全力做到一個兒子應該做的事情,但是父母卻不喜歡我,叫我該如何是好呢?堯帝讓他的九個兒子、兩個女兒一起去幫助舜,讓百官帶著牛羊以及糧食到田地間幫助舜。天下很多人也紛紛跑到舜的那裏幫助他,依附於他,堯帝都打算將整個天下給予舜了。但是,舜就是得不到父母的喜愛,這樣的感覺就好比是窮人無家可歸,無所依靠一樣。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得到天下人的愛戴和喜歡,舜做到了,但是即使這樣也不能給他排憂解難,消除他的憂愁。天下的男子都想得到美麗的女子,舜得到了堯的兩個女兒,但是也不能抵銷他的憂愁。人人都希望富貴,舜已經富有到擁有天下了,可是他依舊心中不開心。尊貴的地位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已經貴為天子,但是他心中的憂愁依舊沒有排解。受到他人的尊敬和愛戴,擁有美麗的妻子,擁有財富,擁有地位,這些都不能夠使得舜消除心中的憂愁,隻要得到父母的喜愛,他就會立刻開心起來。人在小的時候,十分依戀父母;逐漸長大懂事了就喜歡美女;等到有了妻子兒女,則喜歡妻子兒女;做官了則心中仰慕君主,假如得不到君主的喜歡,便會感到鬱悶煩躁;大孝之人則一輩子都會依戀父母,到了五十歲還依戀父母的人,我隻見過舜一個人而已。”
萬章又問說:“《詩經》中說:‘娶妻的時候該如何做?一定要稟告父母。’信守這道理的,應該沒有人能比得上舜的。但是,舜在娶妻的時候卻沒有告訴父母,這又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如果說舜將娶妻這件事情告訴父母了,那麼,他就娶不了了。男婚女嫁,這是人類最重大的倫理關係,如果舜告訴了父母,就會因此娶不了妻,他會反過來埋怨父母的,因此,他就沒有告訴父母。”
萬章說:“舜娶妻不告訴父母原來是這樣啊,我知道了。但是堯帝將女兒嫁給了舜,卻不告訴他的父母,這又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這是同樣的道理是,因為堯帝知道如果告訴了舜的父母,他的女兒就嫁不了舜了。”
舜以德報怨
萬章說:“舜的父母讓舜去修理倉庫,可是,當舜爬到了倉庫頂上的時候,他的父母卻將梯子拿走了,他的父親瞽叟還放火將倉庫燒掉了,所幸舜並無大礙,隻受了些輕傷。舜的父母讓舜去疏通水井,他的父母還以為舜沒有出來呢,就用土將井填住了。舜的弟弟象以為舜死在了井裏,於是他就說:‘害死舜數我的功勞最大了,牛羊給父母,倉庫也給父母,盾和戟歸我,琴也是我的,弓箭也是我的,以後,我要讓兩位嫂子給我鋪床疊被伺候我。’然後,象就去了舜的屋子,可是,他卻看見舜在床上坐著彈琴,於是,象趕緊很不好意思地說:‘哥哥,我好想你啊!’舜回答說:‘我想念我的臣子和百姓,不如交給你管理吧。’舜怎麼這麼說呢,我不理解,難道他不知道象要殺他嗎?”
孟子說:“舜怎麼會不知道象要殺他呢?象如果憂愁,舜也會憂愁,象如果高興,舜也會高興。”
萬章說:“舜的高興都是假裝出來的吧?”
孟子說:“不是這樣的。以前,鄭國有一個叫做子產的人,有人送給了他一條活魚。於是,他就將魚交給了管理池沼的人把魚養著,但是,那個人卻將那條魚煮熟吃掉了。然後,他跑到子產那裏說:‘我將魚放到了池塘裏,剛開始魚一動不動,不一會,他就開始遊動了,結果它遊著遊著就不見蹤影了。’子產聽了之後,就連連說:‘它到了一個好地方啊!它到了一個好地方啊!’那個人後來就對其他人說:‘人們都說子產聰明,但是我將他的魚吃了,他還在說魚去了好地方。’因此說,對於君子而言,可以用一個合情合理的理由欺騙他,但是不可以用一個奸詐詭計來欺騙他。象既然裝出了一副喜愛哥哥的樣子,那麼,舜也就高興地相信他了,這怎麼能說是假裝的呢?”
萬章又問孟子:“象每天主要的事情就想要殺死舜。但是當舜做了天子之後,為什麼僅僅隻是將象流放了呢?這又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其實,舜是將象封到其他地方做諸侯了,隻是有人說他被流放了而已。”
萬章說:“舜將共工流放到了幽州,將兜流放到了崇山,在三危山將三苗的君主殺死了,在羽山將鯀殺死了,舜是因為懲處了這四個罪人才得以讓天下歸服,要想讓天下人歸服,就要殺死不仁的人。象應該算是最不仁的人,舜卻將他封到了庳做諸侯。難道庳地的老百姓犯了什麼過錯嗎?難道仁人都是這樣嗎,對其他不仁的人就殺死,對自己不仁的弟弟就封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