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會,庾公之斯就追了上來,他看見子濯孺子後,問道:‘你為什麼不拿起弓箭反擊呢?’子濯孺子回答說:‘我今天生病了,握不起弓箭。’庾公之斯聽到後說:‘我是跟隨尹公之他學習的射箭本領,而尹公之他是想您學習的。我實在是不忍心用您傳授的本領來傷害您,但是,今天的事情是國家的事情,我又不能私自做主,也不能置之不理呀。’說完,庾公之斯抽出箭,在車輪上敲了幾下將箭頭去掉,然後向子濯孺子射了幾下就走了。”
後羿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像庾公之斯一樣教授一些正直的學生,而是把射箭本領傳授給了不該傳的人。
匡章不孝
公都子問孟子:“全國的人都說匡章是個不孝順的人,您仍然和他交往,還對他有禮有節,這是為什麼呢?”(匡章是齊國人,公認的不孝之人。)
孟子回答說:“世上的認為不孝的人一般有五種情況:自己身體懶惰,不願意贍養父母,這是一不孝;賭博的人,喜歡喝酒的人,因此不贍養父母,這是二不孝;喜歡錢財,偏愛妻子、兒子,而把父母放在一邊不贍養,這是三不孝;生活腐敗、糜爛、不檢點,使得父母臉上無光,感到羞辱,這是四不孝;喜歡和他人打架鬥狠,危害到父母的安全,這是五不孝。你說匡章不孝,那麼,你看匡章有這五點中的哪一點呢?匡章對父親的責備不過是善意的勸諫罷了,但是,父親卻不理解,父子出現了矛盾、摩擦。善意的責備是朋友之間相處的道理,父子之間的善意責備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並沒有違背道德仁義。難道匡章不想和妻子、兒子、母親見麵嗎?不是這樣的,他是因為得罪了父親而不能和其親近,因此,他才會把妻子、兒子都驅趕遠離了自己的身邊,讓自己一輩子都得不到他們的贍養,這是對自己的懲罰。如果他不這麼做的話,他的罪過會更大的。這就是匡章的處世為人、孝順之道,並非他是一個不孝之人。”
曾子和子思同遇寇
曾子曾經在武城居住的時候,恰好遇到了越過的軍隊進犯,他的弟子就對他說:“敵寇馬上就要到達武城了,我們是不是應該去躲避一下呢?”
曾子欣然同意,並且說:“我的房子不能借給其他人住,也不要毀壞旁邊的樹木。”然後他就離去了。
等到敵寇走了之後,他對弟子說:“我就要回去了,先去把我的房子修繕一下吧!”等房子修繕好後,曾子就回到了武城。
他身邊的人有人不理解曾子為什麼這樣做,就說:“武城的人對先生是這樣的尊敬,敵寇過來了先生就趕緊離開了,敵寇走了先生才回來,先生這樣做不妥當啊!”
曾子的弟子沈猶行就對他們說:“這個並不是你們可以理解的道理。當年,曾先生住在我那裏,有負芻起來作亂,跟隨先生的七十多個人中,沒有一個參與的。”
曾子這樣的行為和子思剛好相反,子思在衛國居住的時候,齊國的人前來進犯,有人說:“敵寇就要來了,趕緊去躲一躲吧?”子思回答說:“如果我出去躲避走了,那麼誰會留下來和君王一起守衛城府呢?”
麵對曾子和子思不同的做法,有人很不理解,孟子是這樣說的:“曾子和子思在麵對敵寇的時候,雖然采取的是不同的做法,但是他們的道理是相同的。曾子為人師者,老師,也就是長輩;子思為人臣者也,是地位低下的。如果兩個人站在對方的位置上,恐怕也會做出一樣的做法。”
齊人一妻一妾
齊國有一個人,他有一個妻子和一個小妾。這個做丈夫的人,每次出門回來以後必定是酒足飯飽,享受過美食之後才回到家中。於是,他的妻子就問他他是和誰一起吃的飯,都是些什麼樣的人。丈夫回答說都是一些大富大貴之人。他的妻子不相信他,就對小妾說:“你看我們的丈夫,每次出去後,都是酒足飯飽之後才回來,我問他是和什麼樣的一起吃飯,他說是和大富大貴的人一起吃的飯。但是我怎麼從來沒有見過我們家裏有什麼富貴之人來過呢?我打算跟著他看看他到底去哪裏了,到底和誰一起吃的飯。”
第二天一大早,丈夫出去後,妻子就尾隨在他的後麵一路跟著走。妻子跟著丈夫走遍了整個城,都沒有一個人停下來和丈夫進行交談的。接著,丈夫來到了城東的墳地,向祭祀掃墓的人討要了一些剩下的祭品吃了,如果沒有吃飽,他就向其他的掃墓者再要一點。原來這就是吃飽喝足的方法啊!
妻子看到後,回家將這一切告訴了小妾,並且說:“丈夫是我們依靠一生的人,但是沒有想到他今天竟然落到了如此境地,做出這樣的事情。”於是,兩個人就在一起咒罵丈夫,又相互哭泣了起來。丈夫對這一切一無所知,竟然還像往常一樣得意洋洋地回來了,在妻子和小妾麵前依舊炫耀著。
從君子的角度看,人們升官發財的方法,可以不讓他的妻子和小妾感到羞恥哭泣的,基本上也是沒有的!
舜號泣於旻天
孟子的弟子萬章問他說:“舜在前往田地的時候,一邊叫喊著天一邊哭泣。您說他為什麼要這樣悲痛地哭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