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四書:《孟子》(5)(1 / 3)

“《詩經》中說:‘不愆不忘,率由舊章。’意思就是說不要違背、不要忘記,要嚴格遵守正確的法規。如果一個人遵守了古代賢君的法律而依舊出現錯誤,那是不可能的。聖人殫精竭慮,幾乎耗費自己畢生的精力用自己的眼睛創造出來的圓規、尺子、準繩用來畫方圓直線,我們就應該好好利用,這些對我們來說是足夠的。聖人殫精竭慮用自己的耳朵創造出來六律用來校正五音,對我們來說也是夠用的了。聖人用盡了自己的思想,絞盡腦汁想出了仁政的政策,我們隻要將政策合理地利用、具體實施、這樣,就可以得到一個充滿仁愛的社會了。因此說,建造樓台就要選擇高的地方,挖掘水池就要選擇地勢低的地方。管理國家卻不采用古代聖人的思想,難道能說是聰明的嗎?隻有具有仁人之心的人才能夠管理國家,才能夠勝任統治者的位置。

“如果是不仁之人處在統治者的位置,那麼,他一定會將他的邪惡思想到處傳播。如果統治者沒有一定的法紀、法規和道德底線,那麼,被統治、治理的人肯定就不會遵守法紀法規,毫無道德而言。如果朝堂之上的人不講道德信義,那麼,工匠也就不會有法規。如果君子們違反道義,那麼,平民百姓自然會去觸犯法律。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還不滅亡,那麼,隻能說是運氣好。所以說城牆不完整,士兵的武器裝備不精,並不是國家的災難;荒地閑置不開墾,財富沒有聚集起來,也不是國家的災難;統治者、貴族不講禮儀,平民百姓沒有道德心,亂民賊子越來越多,那麼國家離滅亡的日子就不遠了。

“《詩經》中說:‘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意思是說天下要興盛的時候,不要懈怠拖遝以對。侍奉君主,臣子不按照信義去處事;不按照禮儀去處理政事;開口說的都是古代賢明君王的治國道理,這些都是國家懈怠的表現啊,國家已經開始衰敗了!因此說能夠指出君王的錯誤是恭,說善言,避開邪說歪理是敬,說君主不能實行仁政則是賊。”

孟子還說過:“圓規和直尺,是方形和圓形的典範;聖人,是人們為人處世的模範。如果你想做一個賢明的君主,就要盡到自己做為君主的責任,用君主的道義來治理國家。如果你想要做臣子,就應當遵守臣子的職責。無論是君主還是臣子都要以堯、舜做為榜樣來學習。如果臣子不用舜對堯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君主,是對君主的大不敬;如果君主不用堯的方式來治理國家,那麼就是在危害百姓。孔子說過:‘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就是說治國有兩條道路,仁或者不仁。殘酷對待百姓的君主,會國家滅亡,自己被殺。這樣的君主,諡號隻能為幽、厲,即使他們的子孫很孝順,諡號也永遠不能夠更改。《詩經》說:‘商紂借鑒的例子並不遠,不過是夏桀後麵而已。’這裏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滄浪之水

孟子說:“同不仁的人還能講什麼話呢?他們自己處在危險的境地中卻不自知,還以為自己非常安穩呢!明明是快要消亡的東西,他們卻非常喜歡!不仁的人如果可以聽進去他人的勸告,那麼,哪裏還會有什麼國家滅亡、家庭破碎的事情出現呢?有這麼一首兒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說滄浪河裏清清的河水,可以將我帽子上的帶子洗幹淨;滄浪河中渾濁的水啊,可以用來洗我的雙腳。

“孔子曾經是這麼對他的學生們說這首兒歌的:‘你們明白這首兒歌了嗎?因為水清所以才會用來洗帽子的帶子,因為水渾濁才會用來洗腳。是洗帽子的帶子還是洗腳,不是他人可以決定的,而是滄浪河自己導致的。’從這裏可以看出,一個人隻有自己不尊重自己,才會招致他人的不尊重;一個家庭一定是內部出現了問題,才會被他人毀掉的;一個國家必定是自己有了滅亡的跡象,才會被他人滅亡的。《太甲》中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意思是如果是上天的災禍,我們可以避開或彌補;如果是自己作孽,那麼,你必然會滅亡。這裏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後羿之過錯

逢蒙是後羿的徒弟,他仰慕後羿的射箭本領就前來拜師學藝。當逢蒙將後羿的本事都學會之後,他就認為天下比自己的射箭本領高的人就隻剩下了後羿一個人了,於是他就將後羿射死了。孟子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是這樣的:“後羿也是有他的錯誤的。”

公明儀聽到孟子這麼說,就反對說:“後羿好像沒有過錯呀。”

孟子回答說:“隻不過他的錯誤沒有那麼大而已,也不能說他完全沒有過錯。鄭國曾經派遣子濯孺子去攻打衛國,衛國派庾公之斯前去追趕子濯孺子。子濯孺子看到有人追趕自己,就愁悶地說:‘看來我今天是死定了,我今天病了,連弓箭都拿不起來,怎麼對抗敵人呢!’過了一會,他問隨從:‘來追殺我的人是誰啊?’隨從回答說:‘是庾公之斯。’

“子濯孺子聽到後,欣喜地說:‘看來我今日可以活命了。’他的隨從很不理解,就問:‘庾公之斯是衛國很擅長射箭的人,您反倒說可以活命了,這又是為什麼呢?’子濯孺子回答說:‘庾公之斯的射箭本領是向尹公之他學習的,而尹公之他的射箭本領又是跟我學習的。尹公之他是一個非常正直的人,那麼,他的學生也必然會是一個正直的人,所以我今天肯定不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