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堯統治天下的時候,洪水泛濫,草木過盛,鳥獸占據了人類的居住地方,天下一片混亂,後來,堯派舜治理這一切,舜又派出伯益將鳥獸趕跑了。派大禹治水,大禹曆經八年才將洪水治好,曾三次過家門而不入。像大禹這樣忙碌,為國家救災,他有可能自己種糧食吃嗎?後稷教會了百姓種植糧食,莊稼才得以豐收,人們才能夠有糧食吃。人要生存就要遵守一定的道理,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才可以,如果沒有教養,就好比禽獸一樣。聖人早就想到了這個問題,於是,他讓契教導人們倫理道德,父子要親近,君臣要有禮義,夫婦恩愛,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堯曾說過:‘要教導百姓認真勞作,讓他們明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提高自己的德行。’聖人需要為百姓想如此多的事情,哪裏又會有時間耕作呢?堯因為得不到舜這樣的人而擔憂,舜因為得不到禹、皋陶這樣的人而擔憂,一個為了百畝之地不容易耕種而擔憂的人,不過是一個農夫而已。分給他人財產叫做惠,教導人們行善叫做忠,找到能夠治理天下的人才叫做仁。所以說將天下交給他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想要找到賢明的人去治理卻是大不易的事。孔子說:‘堯是偉大的君主!世間最大的莫過於天,但是堯則是按照天的旨意辦事。他的坦蕩百姓都不能用語言來形容!舜是一個好君主,擁有整個天下卻不為自己著想!’堯舜治理天下,難道沒有為百姓付出心血嗎?他們也沒有親自耕種啊!
“我隻聽說過隻要大國去改善落後的民族,還沒有落後地區去改變先進的地方。陳良是楚國人,他向往周公、孔子的思想,於是才來到北方學習,在北方現在也很少有人比他更精通周公、孔子的思想,他是一位真正的賢士。你們兄弟二人跟隨他數十年,但是,師父一死你們就背叛了他。你看當年孔子去世的時候,三年弟子才回家,還是悲痛大哭不忍離去。子貢還建造草廬多守喪了三年。子夏、子張、子遊想按照對待孔子一樣的禮節對待曾子,曾子卻認為孔子是誰都比不上的,自己不能和他平起平坐。現在,一個話都講不清楚的南蠻人卻在詆毀聖賢的仁義,你們和曾子差太遠了。我聽說過鳥兒總是從幽穀遷到喬木,卻沒有聽過從喬木進入幽穀者。《魯頌》中講攻打戎狄,懲罰荊舒。你們這樣的人是要受到周公的討伐的,你們卻要向許行學習,真是不善學習啊!”
陳相說:“如果許行的理論能夠實行,那麼,市場上就不會有兩種物價了,也不會存在欺詐的事情。即使是小孩子去買東西也不會受騙。布帛長短會一樣,價格也一樣,麻線絲棉重量也一樣,價格也一樣;糧食多少相同,價格相同;鞋子也大小相同,價格也相同。”
孟子說:“天下的東西原本就是各有不同,價格也會相差很多,幾十、幾百、幾千、幾萬都可能。如果非要它們價格一樣,豈不是天下大亂?如果鞋子不論大小價格都一樣,你想誰會做大鞋子呢?如果按照許行的理論,大家都會去欺瞞作假。如此之理論豈能用來治理國家?”
何謂大丈夫
有一個名叫景春的人,他前去拜見孟子,對孟子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大丈夫嗎?隻要他們一發怒,各個諸侯就感到害怕,不敢胡說。如果他們安靜待在家中,那麼,天下就沒有了戰爭的氣息。”(公孫衍和張儀都是魏國人,皆擅長縱橫學說,常常遊曆在各諸侯之間,導致諸侯之間產生戰爭,相互討伐,因此,各諸侯都對他們有所畏懼。)
孟子回答說:“這怎麼能夠叫做大丈夫呢?你難道沒有學過禮儀製度嗎?男子在二十歲的時候舉行冠禮,表示成人了,父親會教導他們成人必須遵守的禮儀道德;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會教導她如何做一個賢妻良母,將她送到婆家的門前,告誡她說:‘你到了婆家以後,一定要謙恭謹慎,不要違背丈夫的意思。’那種順從他人、取悅他人的規範,不過是婦人需要遵守的禮儀道德罷了。如果想要立誌於天下,不是天下最正確的居所不居住,做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理想如果要實現,就要和百姓一起前行,兼濟天下;如果理想沒有實現,則要自己獨善其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樣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古之君子於仕
周霄曾經問孟子說:“古代的君子做官嗎?”
孟子回答說:“當然出來做官。《傳》中說:‘孔子三月沒有得到君主的任用,他就會感到惶惶不安。他如果到其他國家去,肯定會給君主帶去很多見麵禮。’公明儀說:‘古代的賢德之人如果三個月沒有得到君主的任用,那麼,朋友都會前去安慰他。’”
周霄聽到孟子的話很吃驚,就問道:“才三個月沒有得到君主的重用而已,就前去安慰。這樣做是不是太心急了?”
孟子說:“士大夫失去自己的職位,就好比是諸侯失去自己的國家一樣。《禮》中說:‘諸侯的國君親自參加耕種,是為了生產出可以供祭祀用的糧食。夫人親自養蠶繅絲,是為了能夠製造出祭祀時候可以穿的衣服。祭祀用的牲畜不足夠,祭祀用的糧食和器皿不潔淨,祭祀穿的衣服不準備好,是不敢前去祭祀的。當士大夫失去了自己的田地,也是不能夠去祭祀的。’牲畜、糧食、器皿、衣服沒有準備充足就不敢祭祀,如果不能祭祀就不能舉行宴席,士大夫都到了這般的境地,難道還不該去安慰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