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四書:《孟子》(4)(2 / 3)

周霄又問說:“那麼,去其他國家要給君主帶上見麵禮,這又是為什麼呢?”

孟子回答說:“士人在仕途的追求,就好比是農民在田裏耕地一樣,一個農民難道出了自己的國家就會丟掉自己的鋤頭等農具嗎?這是一個道理!”

周霄說:“晉國也是一個士人喜歡前來做官的國家,但是也沒有聽說過會有如此著急做官的人啊!士人對做官如此地心急,但是卻很難得到合適的職位,這又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男子生下來,家人總是希望他能夠有一個好的家室;女子生下來,家人總是希望她能夠嫁一個好的人家。父母的苦心普天下都是一樣的。如果一個人不遵從父母的命令,不遵從媒妁之言,就相互通過牆洞、門縫而相互偷看,甚至爬過牆去幽會,就會遭到父母以及他人的輕視。古代的賢明之人沒有不想走向仕途的,但是卻又不喜歡旁門左道。因為如果采取不正當手段做官,那麼就好比是鑽牆洞、扒門縫的人一樣無恥。”

食誌和食功

孟子的弟子彭更問孟子說:“老師,您看跟隨您的車有十數輛,跟隨您的人有幾百個,而又有諸侯專門供給您食物,這樣的做法是不是有些不妥?”

孟子說:“如果你走的是不正確的道路,不用正當手段得到,那麼,即使是一點食物也不能接受。如果你采取正當手段獲得,那麼,即使像舜一樣接受堯給予的天下也不會感到不安,你認為我的做法不妥當嗎?”

彭更說:“我並沒有這樣認為。但是,士者沒有從事勞動而獲得食物,還是不可以的。”

孟子說:“如果你不和其他的各行各業交換產品來補充自己沒有的東西,那麼,農民就會有剩餘的糧食吃不完,織布的女子則會有剩餘的布料用不完。如果你和其他人交換物品,那麼,無論是伐木工、木匠、車匠等都會得到自己想要的其他東西。一個人在家中要尊重父母,在外麵要善待自己的兄弟,遵守祖先流傳下來的倫理道德,並且向後生傳授這些倫理道德。如果是這樣的人,你認為不應該得到充足的糧食,那麼,為何你對那些工匠們卻十分尊重?傳播道義的人就該輕視了嗎?”

彭更說:“那些製造家具、車輛的工匠,他們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足夠的糧食。仁義君子在傳播道義的時候,他們的目的難道和工匠們一樣也是為了獲得食物?”

孟子說:“你為什麼說他們的目的呢?那些工匠們對你有幫助,就應該獲得食物。那麼,你供給他們食物,是為了他們的目的,還是因為他們的幫助呢?”(工匠工作的目的是為了獲得食物,即食誌,工匠們因為對他人有幫助而獲得食物,即食功。)

彭更回答說:“食誌,為了滿足他們的目的。”

孟子問道:“如果有人將你房屋的瓦片揭掉了,有人將你房屋的白牆納弄髒了,他們這麼做的目的也是為了獲得食物,你會給他們嗎?”

彭更搖頭回答很說:“自然不會。”

孟子說:“如果這麼說,你給予他們食物是以他們幫助了你,而不是滿足他們獲得食物的目的。”

孟子好辯

孟子的弟子公都子問他說:“老師,我聽外人都說您喜歡辯論,能不能告訴我為什麼呢?”

孟子回答說:“哪裏是我喜歡辯論,隻是不得已而為之。天下就是這個樣子的,穩定一段時間,混亂一段時間,交替進行。當年堯統治的時候,洪水橫流幾乎淹沒了整個國家,蛇蟲占據了人們的地盤,人們連居住的地方都沒有了。百姓要不就像鳥一樣住在樹上,要不就在山上挖個洞住。《尚書》上麵說:‘這是洚水的警告。’洚水就是洪水的意思。上天派遣大禹治理洪水,他挖掘河道將水引入大海,又將蛇蟲趕到了沼澤中,大水則順著河道在土地中間流淌著,最後形成了長江、黃河、淮河、漢水。人們擺脫了惡劣的環境,也沒有危害人的鳥獸來禍害了,這樣人們才可以在平原地區居住下來。

“像堯、舜這樣的君主去世了之後,聖人實行的道義也就跟著逐漸消失了。反而出現了一個一個殘暴的君王。他們不顧百姓的安居樂業,將百姓的房子毀壞建造池塘,導致百姓流離失所;他們霸占百姓的土地,讓他們失去生存的依靠,沒有了可以吃的糧食。這樣邪惡殘暴的學說理論逐漸興盛,國家的池塘、獵場、沼澤又多了起來,那些危害人的野獸又回來了。到了商紂王的時候,天下又陷入了混亂之中。在周公的輔佐下,周武王伐紂滅商、征討奄國,三年才成功,追擊飛廉到了海邊才將他殺死,然後又滅了五十個小國家,將虎、豹、犀牛、大象等野獸驅趕到了邊遠地區。這樣天下才安定下來,百姓才歡呼雀躍。《尚書》中說:‘文王的教誨是偉大的,武王的功績是輝煌的!他們可以引導我們後世的人,從正道做正事而不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