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四書:《孟子》(3)(1 / 3)

“孟施舍培養勇氣的方法是即使沒有勝利也要看做是勝利了一樣。麵對敵人,要先估算對方的實力,然後再決定前進還是後退,沒有十足的勝算把握是不會前進的。但這樣的人是不適合打仗的,因為這樣的人必然不會勝利,隻不過不害怕而已。孟施舍像曾子,北宮黝像子夏。這兩個人培養勇氣的方法不知道到底哪個更好,但是,相比較而言,孟施舍的方法更簡單一點。

“從前,曾子對子襄說過:‘你喜歡勇敢是嗎?我曾經聽我的老師說過關於大勇的解釋,是這樣的:從內心中反省,即使對方是低賤的人,也不去冒犯;從內心中反省,即使麵對千軍萬馬,也可以勇往直前。’這樣看來,孟施舍培養勇氣的方法又不如曾子的簡單。”

公孫醜問道:“我想了解一下您的不動心和告子之的不動心,可不可以告訴弟子?”

孟子說:“告子說過:‘如果不能在語言上戰勝他人,那麼,就不要依靠思想;如果在思想上戰勝不了他人,就不要依靠意氣。’在思想上戰勝不了他人就不要依靠意氣,這句話是可行的;但是在語言上戰勝不了他人就不要依靠思想,就不對了。一個人的思想意誌是意氣的統帥。意氣充滿全身各個地方,思想是先到的,意氣是後到的,因此應當說:要思想堅定,不要意氣用事。”

公孫醜說:“既然老師說思想在前,意氣在後,那麼,為什麼又要說堅定思想,不要意氣用事呢?”

孟子回答說:“如果思想專注於某一件事情,則意氣就會轉移到某件事情上;意氣如果專注某件事情,思想也會受到影響。好比一個人跌倒後,爬起來再奔跑,意氣會造成思想的起伏變化。”

浩然正氣

公孫醜問孟子說:“請問先生最擅長的是什麼?”

孟子說:“我擅長剖析他人語言,培養自己的浩然正氣。”

公孫醜說:“想請教老師,什麼是浩然正氣?”

孟子說:“浩然正氣並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解釋清楚的。這個氣是天下最大、最剛的氣,是用正直培養出來的,不會有任何損害地充滿天地之間。浩然正氣不是一時半刻就可以培養出來的,而是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而成,需要用正直和道義供養,而且如果出現不忠不義的行為,氣就會崩潰。因此我說過:告子並不懂得道義,他認為其是身外之物。培養這種氣的時候,心中不要有其他雜念,要時刻將其銘記在心。千萬不要像如下的那個宋人:

有一個宋人,他總是擔心地裏的莊稼不長,嫌棄禾苗長得太慢了,於是,他就將禾苗一個個地向上拔了拔。勞作了一天,他就回家了,對家人說:‘快把我累死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很多。’他的兒子聽到後,趕緊跑到田裏去看,結果,禾苗都枯死在地裏了。天下的人不犯拔苗助長錯誤的人少之又少。認為浩然正氣沒有用而不去培養的人,就好比是舍棄莊稼不種的人;急於求成的人就好比是拔苗助長的人,不僅沒有好處,還會帶來損害。”

公孫醜有些明白浩然正氣的意思了,於是他又問:“什麼是剖析他人的語言呢?”

孟子回答說:“不全麵的話可以看出片麵的地方,過激的話可以看出不足的地方,不公正的話可以看出偏離的地方,閃爍其詞可以看出理屈的地方。人們說話是源自心中的思想,如果將這些有危害的話用到政令上麵就會危害社會。一個聖人,肯定會按照我說的去做的。”

公孫醜說:“宰我和子貢是外交的能手,非常善於說外交辭令;冉牛、閔子、顏淵擅長敘說德行;孔子則兩者兼有,但是他卻說自己最不擅長辭令。如此說來,先生已經是聖人了?”

孟子聽到弟子的話,對其責備說:“你怎麼能這麼說呢?從前子貢問孔子說:‘先生您已經是聖人了?’孔子回答說:‘我還沒有達到聖人的高度,隻是能夠做到學而不厭、教而不倦而已。’子貢說:‘學不厭,就是智者;教不倦,就是仁者。您兼具仁和智,怎麼會不是聖人呢?’你看孔子都不敢自稱為聖人,你怎麼可以說我是聖人呢?怎麼可以說這樣的話?”

公孫醜問:“伯夷和伊尹這兩人怎麼樣?”

孟子回答說:“這兩個人不是一個道路上的人。伯夷這個人,如果不是遇到自己理想的君主,他便不輔佐,如果不是遇到他理想的百姓,他也不治理,亂世隱退,太平盛世則出來為官;伊尹則是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君主,他都可以輔佐,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百姓,他都可以治理,無論亂世還是太平盛世,都會出來做官。孔子則是想做官就做官,想隱退就隱退,想做多久的官就做多久的官。他們都是聖人,但是我還達不到他們的高度。三人中,我希望自己可以做到孔子那樣就滿足了。”

公孫醜說:“他們三個人一樣嗎?”

孟子說:“自然不一樣,伯夷、伊尹比不上孔子,還沒有人可以比得了孔子。”

公孫醜說:“伯夷、伊尹和孔子,難道沒有相同的地方嗎?”

孟子說:“當然有。他們的相同點就是不做不義之事,如果讓他們做不義之事,殺無辜之人,他們都不會去做的。”

公孫醜問:“老師能給我說一下他們不同的地方嗎?”

孟子說:“宰我、子貢、有若,他們的智慧僅可以了解聖人,不會奉承他們不喜歡的人。宰我說過先生比堯舜還賢德;子貢說過即使在百年之後評論國王的政治也不會違背孔子的意思;有若說過聖人是老百姓中的出類拔萃者,從有人類以來還沒有人比得過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