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四書:《孟子》(3)(2 / 3)

不忍之心

孟子主張的人人性本善,因此他認為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善良的,都是有不忍之心的。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不忍之心。以前賢明的君主因為有了不忍之心,因此才可以推行不忍之心的仁政。用不忍之心去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掌握在其手掌中了,治理起來就易如反掌。

“為什麼說每個人都會有不忍之心呢?如果看見一個小孩子就要掉到井裏麵了,看到的人是不是都會有所揪心,感到心驚膽戰?所以每個人都會有同情之心產生。這些人會有如此反應並不是因為他想要結交孩子的父母,也並不是想要在鄉間鄰裏落下了一個好名聲,更不是因為受不了孩子的哭喊聲。由此可見,沒有同情之心的人不算是人,沒有羞恥之心的人也不是人,沒有謙讓之心的人不是人,沒有是非之心的人更加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開端,羞恥之心是義的開端,謙讓之心是禮的開端,是非之心是智的開端。人的仁、義、禮、智四分開端就好比是人的肢體一樣,如果一個人具有仁、義、禮、智這四種開端卻說自己做不到的,那是自己放棄自己,不讓自己向好的方向發展。如果有人說他的君主做不到仁、義、禮、智,那麼就是在害他的君主。既然知道了有仁、義、禮、智這四種開端,那麼,就要將其發揚光大,這就好比是剛剛點燃的烈火,剛剛湧現的泉水,一定要盡心嗬護。如果能夠將其發揚光大,那麼,就可以擁有天下,如果不能的話,就連侍奉父母的事情都做不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地利、人和,現在人們在做事情的時候,都非常注重這三個條件,這三個概念是孟子提出的,他認為打仗就要天時、地利、人和,特別重要的就是人和,從而規勸君王施行仁政,這樣才能籠絡人心。

孟子說:“作戰的時候擁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不如擁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而有利的地理形勢又不如擁有團結的人心。攻打一個隻有方圓三裏的內城,方圓七裏的外城的城郭,將其包圍起來卻攻打不下來。如果能夠將其包圍起來攻打,那麼,一定是擁有了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但是不能夠取勝的原因就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不如擁有好的地理形勢,所謂天時不如地利。但是丟棄城郭而逃走,並不是因為城牆不夠高,護城河不夠深,武器裝備不精良,糧食供給不充足,這就是因為有利的作戰地理環境不如人心的團結,所謂地利不如人和。

“因此說,讓人民安居樂業定居下來不遷到其他地方去,並不能單純地依靠疆域的劃分;鞏固國防不能夠僅依靠山河的險要;想要威震天下也不能僅依靠能打仗的兵力。一個能夠施行仁政的君主的身邊往往幫助、跟隨他的人就多,不能夠施行仁政的君主的身邊往往幫助、跟隨他的人就少。不幫助他到了極點,連親戚都會背叛他;幫助他到了極點,天下的人就會自動歸順於他。如果那個得到天下人幫助的君主甲去攻打連親戚都背叛的君主乙,那麼,君子甲不戰則已,一旦開戰必將勝利。”

孟子不受召

孟子準備出門去拜見齊王,但是,恰好齊王派人來對他說:“我本身想要起身去見你的,但是,卻感染了風寒,不能出門被風吹。早上有朝會,先生可不可以過來,讓寡人見你呢?”

孟子聽到齊王的意思,回答說:“真是不幸運啊,我也生病了,因此不能去參加早朝了。”但是,第二天,孟子卻出門去給東郭家吊唁。

公孫醜看到老師這樣的行為大為不解,就問他說:“老師,你昨天說有病推辭沒有去早朝,今天怎麼就出門吊唁了呢?這樣做會不會不大妥當?”

孟子回答說:“昨天的病,今天已經痊愈,為什麼不能出門吊唁呢?”

齊王派人來詢問孟子的病情,孟子不在家,孟仲子就對侍從說:“昨天大王已經下了命令,但是先生因為身體不適才沒有早朝。今天病有所好轉,他已經去早朝了,不知道現在到了沒有。”然後派人將孟子攔在路上,把情況向他說明,讓他去早朝。

孟子自然不會去早朝,也不能返回家中,於是就躲在了景醜氏家裏。

景子知道孟子的事情後,對他說:“在家中要尊敬父子,在朝廷之上要尊敬君主,這是做人最起碼的道德標準。父子仁愛,君臣互敬,為何齊王對你這麼尊敬,你卻不知道尊敬齊王呢?”

孟子說:“你說的這是什麼話?你看齊國沒有一個人和齊王去談論仁義的,難道是仁義不好嗎?不是的,是他們心中認為大王沒有資格談論仁義,這樣的做法才是大不敬。如果不是堯舜的大仁義我都不敢在大王麵前說,難道在齊國還有比我更尊敬大王的人嗎?”

景子說:“不是的,我說的不是這個意思。《禮經》上麵說過:‘父親召喚還沒回話就要起來;君王召喚馬車沒有準備好就要出來。’你本來要去朝會的,但是聽到大王的命令反而不去了,似乎這樣做不符合禮儀啊!”

孟子說:“你不能這樣說。曾子說過:‘晉國和楚國的富裕是哪個國家都比不上的,他們因為富有而自豪,我則以擁有仁愛而自豪;他們以地位高而自豪,我則以道義而自豪,我哪裏比不上他們?’曾子說的話難道是錯的?天下有三種人值得尊敬,地位高者、年齡高者、品德高者。在朝廷上自然尊重地位高者,在家中鄰裏自然尊重年齡高者,在輔佐君主治理百姓的人中自然尊重品德高者。人不能仗著自己擁有有其中一個方麵而怠慢其他兩方麵的人。因此,那些有大做為的君王,肯定有不輕易詔請的臣子,如果有事要和他商量,一定會親自前往。大成者必定都尊重品德高尚的人,不然是很難成就大事業的。當年,商湯就是親自去請教伊尹,然後再請其出來輔佐自己,因此才能統一天下;齊桓公對待管仲也是這樣的,因此他才能稱霸諸侯。你看現在天下的各國,在哪方麵都是旗鼓相當,沒有特別突出的君主,這就是因為現在的君主喜歡教誨他人,卻不願意聽他人教誨。商湯對伊尹,齊桓公對管仲都不敢輕易召請,所以才能成大事。就連管仲都能有如此待遇,更何況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