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四書:《孟子》(2)(2 / 3)

孟子回答說:“如果您吞並燕國時,燕國百姓十分開心,那麼您就去吞並。古代並不是沒有這樣的事情,您看武王就是這樣做的。但是如果您吞並了燕國,燕國百姓不開心,愁眉苦臉,那麼,您還是不要吞並了。古代同樣也有這樣的例存在,文王就是這樣做的。您是一個有一萬輛車的國家,現在您去攻打另一個實力相當的國家,百姓看到您則帶著美酒和糧食來歡迎您的到來,百姓這樣做難道有其他的要求嗎?他們是想要您將他們帶出水深火熱的生活。如果您的到來不能解救他們苦難的生活,反而使得他們的生活更加水深火熱,那麼,百姓自然也不會跟隨您,轉身就去追隨他人了。”

其他諸侯國看到齊國攻下了燕國,就想聯合起來去救燕國。齊宣王聽說了之後,就問孟子說:“現在很多諸侯謀劃著想要來攻擊我,我應該怎麼做呢?”

孟子回答說:“我聽說隻要有一個七十裏方圓的地方就可以統一天下了,商湯就是這樣的實力,最後統一了天下。但是,我從來沒有聽說過一個擁有千裏方圓土地的君王還會懼怕他人,根本沒有必要。《尚書》上說過:‘商湯從葛開始征討。’商湯已經得到了天下百姓的信任和愛戴,如果他向東去征討,那麼,西邊的人們就會對他有所埋怨,如果他向南征討,那麼,北邊的人們就會對他有所埋怨,他們不是埋怨商湯的征湯,而是會說:‘商湯為什麼不先到我們這裏征討呢?我們為什麼要排在那邊的後麵呢?’這是人民對他的盼望,就好像人們處在大旱中一直盼望大雨的到來一樣。商湯的軍隊無論到了哪個地方,那裏的人們根本不會感到恐懼,商人依舊到集市上做買賣,農民則依舊到田地中耕種勞作。商湯殺死該暴君,將百姓從水火中救出來,就好比是一場及時雨從天而降,百姓會感到十分欣喜。《尚書》中還說:‘我們在等待君王的到來,君王如果來了我們就可以獲得美好的新生活,就好像新生了一樣。’

“現在,您看燕國的統治,齊國的君主暴虐地對待百姓,如果大王去征討燕國,百姓不但不會反感,反而會認為你會將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因此,他們就會用竹筐盛著飯菜,瓦壺裝著美酒,前來迎接大王的軍隊。但是,如果您將他們的父兄殺死,將他們的子弟囚禁起來,將他們的宗廟毀掉,將他們國家的寶物搬走,恐怕他們也不會樂意,您怎麼能這樣做呢?齊國的強大本來就讓天下有所畏懼,如今齊國的土地麵積擴大了一倍,但是卻不施行仁政,如此的做法怎麼會不招致天下的諸侯出兵攻打您呢!大王不要猶豫了,趕快下詔,將那些抓來的老人、孩子送回去吧,不要再拿燕國的寶物了,您應該同燕國人一起商議選出一個新的君王,然後,你將軍隊撤離燕國,那麼各國的諸侯就不會前來攻打您了。”

滕文公問政

滕文公是戰國時期滕國的國君,也是一個有名的賢君。有一次,滕文公問孟子:“我們滕國是一個小國家,為了保護我們的國家,我盡心盡力奉承強大的國家,但是到了最後還是被他們大國侵略,這該如何是好呢?”

孟子對他說:“從前的時候,周太公當時居住在邠地,狄人前來侵犯他。大王就拿出了皮貨和幣帛前去奉承、巴結、賄賂他們,結果卻沒有絲毫作用。後來又送去了狄人最喜歡的狗以及馬去奉承他們,但是依然沒有任何效果。最後大王又拿出了珍珠和寶玉等一些珍奇異寶前去,可是狄人依舊沒有打算取消對邠的侵略。大王麵對這樣的情況,隻好想要遷到其他的地方去。於是,在臨行前他召集了邠地的父老鄉親,然後對他們說:‘狄人攻打我們,他們什麼都不想要,想要的就是我的這塊土地。我聽說過,一個具有仁人之心的君王,是不會拿其他人用來供養的事情來陷害他人,他們現在侵略我們,雖然送給了他們很多東西,但是,他們卻沒有停止侵略,我是在害大家呀。是因為我不想放棄這塊土地而導致你們遭受戰爭的苦難,現在我要離開這裏,不再連累你們了。’大王說完之後,就離開了邠地,他翻越過了梁山,來到了岐山下麵定居了下來。雖然大王走了,可是對於原先居住在邠地的百姓來說,大王是一個難得的好君王,於是,他們就跟隨著大王一起來到了岐山下麵居住下來,這裏的人也就越來越多。”

孟子還說:“不過除了這個,也有人說:世代相傳下來的土地你就應當好好守護,不能丟棄。如果到了最後你的力量實在是守護不了了,寧可戰死也不離開這片土地。這是兩種選擇,請您好好想想,從其中選擇一個吧!”

臧倉小人阻君

魯平公計劃要出行,他的寵臣臧倉立刻上前來啟奏他說:“以後大王出門的話,一定要事先通知臣下要去什麼地方,我們好去做準備。今天我們已經備好了馬車,可是卻還不知道要到什麼地方去呢。”

魯平公回答說:“我要出去見孟子。”

臧倉聽到後,就對大王說:“大王您為什麼要這樣做?您一個堂堂一國之君,何必要屈尊前去見一個普通老百姓呢?您認為他是一個賢德的人嗎?其實並不是這樣,賢德的人做事都會遵守賢德的禮儀,但是孟子為他母親操辦的喪事甚至比他父親的都隆重,這難道是遵守禮儀嗎?臣請求大王不要前去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