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見梁惠王
梁惠王其實並不是梁國的國君,而是魏國的國君,不過,魏國因為秦國的逼迫,無奈遷都到了大梁這個地方,因此,魏國又被稱為梁國,而魏惠王則被稱為梁惠王。梁惠王三十五年,孟子聽到梁惠王廣招賢士,於是,他就欣然前往,來到了大梁。
孟子拜見梁惠王時,梁惠王問他說:“老先生,你不遠千裏到我們國家來,必定是有什麼有利於我國的主張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為何要一見麵就治理國家的利呢?其實隻需要仁義就足夠了。假如大王總是說:‘如何才能有利於我的國家呢?’假如大夫們說:‘如何才能有利於我的封地呢?’假如士者和百姓說:‘如何才能做到對我有利呢?’國家上下人人都隻為自己的利益的著想,那麼,國家的處境就很危險了。在一個擁有一萬輛車的國家,殺死國王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車的大夫;在擁有一千輛車的諸侯國,殺死諸侯的一定是擁有一百輛車的大夫。如果說一萬輛中擁有一千輛,一千輛中擁有一百輛,數量也是很多的。但是,如果先利後義、重利不重義,那麼,不把其他人的奪到自己手中,他是不會滿足的。沒有仁義的人可以拋棄自己的父母,但是,有仁義者不會對自己的國君不敬。大王你隻要能夠講仁義就可以了,何必總是說利在哪裏呢?”
過了一段時間,孟子又去見梁惠王。此時,梁惠王正好站在水池邊上欣賞鴻雁、麋鹿,他就問孟子:“賢君能夠享受到這樣的快樂嗎?”
孟子回答說:“隻有賢君才能有權利享受到這樣的快樂,如果不是賢君,即使有這樣的快樂,他也享受不了。《詩經》上說:‘文王開始修建靈台的時候,百姓們紛紛前來修建,很快就修好了。文王說不著急,但是百姓依舊很賣力地幹活。文王到園囿中遊玩,看見母鹿肥碩安詳,鳥兒自由飛翔。文王到池塘邊,看到魚兒在水中歡快遊玩。’文王動用百姓勞力修建高台池沼,百姓卻沒有絲毫推卸,反而十分樂意去做,並且稱高台為靈台,池沼為靈池。文王看到苑中的麋鹿、魚鱉等珍奇動物都非常高興。古代的賢君可以與民同樂,因此才能夠體會到這樣的快樂。夏桀雖然自比太陽,但是卻遭到老百姓的怨恨。《湯誓》中說:‘太陽你什麼時候滅亡,我和你一起消失。’這就是老百姓對夏桀的詛咒,已經怨恨到如此的境地,老百姓都願意和他一起死去。雖然他擁有高台深池,還能一個人去享受這樣的樂趣嗎?”
梁惠王繼續問他說:“寡人對這個國家,是盡心盡力地治理。河內發生災荒的時候,我會將河內的百姓遷往河東居住,將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如果河東發生災荒,我則會將河東百姓遷到河內。我看了一下周圍國家的君王,沒有一個可以和寡人的用心相比的。但是,鄰國的百姓也沒有因此減少,我國的百姓也沒有因此而增加,這又是為什麼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我可以用戰爭給您做個比喻。在打仗的時候,戰鼓已經敲響,雙方已經兵刃相接,有些士兵丟盔棄甲抱著兵器逃走,有些人跑一百步停了下來,有些人則跑了五十步停下來,跑五十步的人反過來嘲笑跑一百步的人。大王您怎麼看這件事情呢?”
梁惠王回答說:“當然不可以,即使你沒有跑一百步,你也是逃兵。”
孟子說:“大王既然明白這一點,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會比其他鄰國的百姓多了。不違背農時,收獲的糧食就吃不完;不捕捉幼小的魚鱉,魚鱉就吃不完;樹林中的樹木要定時砍伐,這樣才可以有無盡的木材使用。糧食和魚鱉食用不完,木材用不完,百姓能夠豐衣足食,老有所養,則沒有人會不滿意的,這才是王道的開始。
“一個五畝的宅院,種上桑樹,五十歲的老人就可以有絲綢衣服穿了;不要錯過飼養雞、狗、豬的機會,七十歲的老人就會有肉吃了;百畝的田地不要破壞生產,一家幾口人也就有足夠的糧食吃了。注重教育辦學校,教導人們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那麼,就不會出現老人背負重物出現在路上了。七十歲的老人可以穿絲質衣服,可以吃肉,百姓衣食無憂,做到這個程度,沒有不稱讚大王的人。
“富人家的豬狗吃的都比窮人吃得好,卻不知任何節儉;路上有餓死的人了卻不知道去救濟;有人死了,隻是說:‘不是我的錯誤,是天災造成的。’這和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不是我,是刀子殺的。’有什麼不一樣?大王不能將過錯歸咎於天災,這樣天下的百姓就會歸順你了。”
梁惠王回答說:“我願意誠心向你請教。”
孟子問道:“用棍子打死人和用刀殺死人,有什麼區別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區別啊!”
“那麼,用刀子殺人和政治殺人,有什麼區別嗎?”
“同樣沒有區別。”
孟子說:“大王您看,您的廚房中有肥肉,馬廄中有肥碩的馬匹,但是老百姓卻麵黃肌瘦,野外到處都是餓死的人,這樣的做法就像是野獸在吃人。野獸總是互相殘殺才招致人的厭惡。做為百姓的父母,你用野獸來吃人,這樣的惡劣行為怎麼能做人們的‘父母’呢?孔子說過:‘第一個製作俑來陪葬的人,難道沒有後代嗎?’用俑來陪葬無疑是在用人殉葬啊!你做為一國之君怎麼可以眼睜睜看著百姓被餓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