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孔子派了子貢到楚國求援,楚國調動軍隊前來迎接孔子,孔子和他的弟子們這才成功脫困。
葉公問政
葉公原名沈諸梁,字子高,是楚國的貴族。他處理政事的時候,每一件事都會做到公正嚴明,他體恤人民減少賦稅,被人民所稱讚。孔子覺得葉公算得上是施行“仁政”的榜樣了,所以他來到了楚國。
葉公聽說後很高興,迫不及待地跑來問孔子君子該如何從政。孔子說道:“能夠做到近者悅,遠者來,就是最大的成功。”春秋戰國時期,土地十分遼闊,而人口卻很少,所以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往往需要眾多人口的支撐。所以孔子說,能夠讓跟隨著你的人感到心悅誠服,不願意離開你;在外麵的人都惦記著你的恩德,都想回來,這就是成功了。而相反的,在你統治之下的人們都想離開,在外麵的人離開了也都不回來,這就是君主的仁德不夠,不能讓人民折服。引申到外交上,就是能夠與周邊相鄰的國家相處和睦,也能夠與離自己很遠的國家禮尚往來,這就做得很成功了。
有一次,葉公的家鄉發生了一件事情。他的家鄉有一個年輕人為人十分正直,他父親偷竊了別人的羊被他知道了,他便向官府告發了這件事情,害得他父親吃了官司。葉公就過來對孔子說:“夫子,這個人的行為是不是不孝呢?”孔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確實是不孝啊。父親和兒子的關係是特殊而親密的,正確的做法是,父親能夠為兒子隱瞞一些事情,兒子也為父親隱瞞一些事情。這樣做了,正直也就在其中了。”
孔子認為,所謂的正直應該合乎人情,父子之間相互隱瞞,雖然不誠實,但是卻是正直的。他的意思不是讓兒子替父親隱瞞偷羊的事情,而是讓兒子替父親承認羊是他偷的,這樣才是正直的做法。
子路問津
公元490年仲夏時節,孔子率領著自己的眾多子弟從楚國返回蔡國。途徑一處河流,河麵正在漲水,湍急的溪流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便讓子路去四下打聽哪裏有渡口。子路四處一看,有兩位隱者正在耕地,於是便走過去問他們。
隱者長沮忙著手中的活計,頭也不抬地問子路:“車上的人是誰啊?”子路回答道:“是我的老師孔丘。”長沮這才抬起頭來,問道:“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點頭稱是,長沮用嘲笑的語氣說道:“既然是孔丘,他不是應該生而知之的嗎?怎麼會不知道渡口在哪裏呢?”
子路見他不肯告知,便轉身問另一位隱者桀溺。桀溺收起手裏的木耜,問他:“你是誰?”子路回答到:“我是仲由。”桀溺說:“哦,你是孔丘的弟子吧?”子路點頭回答是,桀溺便說:“當今的天下,哪裏都是一樣紛亂,有誰能改變天下這種大勢呢?你跟隨你的老師到處奔波躲避暴君和亂臣,還不如向我們一樣歸隱田園做個隱士,樂得逍遙自在呢。”說完,自顧自地去忙著田裏的活,再也不理會子路了。
子路無奈,隻得回來對孔子如實相告。孔子悵然地歎了口氣,說道:“我怎麼能夠隱居在山林裏麵與鳥獸為伍,和鴉雀同群呢?我不和人們在一起生活,還能跟誰在一起生活呢?就算這天下合乎正道,我也不會改變自己的主張的。”
子路請禱
孔子七十高齡的時候生了一場病,病情來勢凶猛,很久都不見痊愈。他的弟子們都很著急,尤其是子路,更是著急得坐立不安。他便請求孔子,讓他為他向鬼神禱告。孔子躺在床上,問他:“以前有過這樣的先例嗎?”子路急忙回答:“有的!《誄》裏麵說過的,‘為了你向天下的神祇禱告。’”孔子微微搖頭,拒絕了子路的建議,他說:“我自己已經禱告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