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美的磬音吸引了門外一位背著草筐路過的人,他佇立在門邊靜靜地聽了一會兒,然後忍不住說道:“這位擊磬的人,真是個有心人啊。”接著又說道:“這聲音如泣如訴,是在抱怨自己沒有知己嗎?既然認為沒有人可以了解自己的心思,那就自己了解自己好了。《詩經》裏麵說,‘深則厲,淺則揭。’麵前有一條河流阻攔了你的去路,如果水很深,那就幹脆穿著衣服遊過去;如果水很淺,那不妨提起衣服走過去。”古代的房屋不像我們現在的房子般堅固,古是的房子隻隔著一層薄薄的土牆,他在外麵這麼說著,孔子在屋子裏麵就聽到了,感歎道:“這個人說得真是好,真是有道理,讓我連反駁的話都說不出來。想要說服他,我更是沒有辦法啊。”
天之木鐸
孔子在魯國當過一段時間的大司寇,後來孔子離開魯國到了衛國。公元前496年,孔子在衛國已經停留了快一年了,這期間,衛靈公沒有重用孔子,但是對他還是很不錯的。後來,有人給衛靈公進了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戒心,派人監視了孔子的住處。於是,孔子決定離開衛國去陳國。在路過衛國儀邑的時候,這個地方的封疆官想要會見孔子。他說:“凡是來到我這個地方的賢能之才,我沒有不見的。”會見過後,他對孔子的弟子們說道:“諸位,你們何必因為你們的先生失去了官職而憂慮著急呢?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是把你們先生當做木鐸,來傳道於天下的呀!”
木鐸就是木舌金鈴,是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在夏商周時期,各地的大小官員們經常會搖動木鐸,在街道上巡查以宣傳政令。封疆官用這種說法表達出他對孔子的高度讚揚和崇敬。
子畏於匡
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遭遇到了很多艱難困苦,他離開衛國去往陳國的時候,路過一個叫做“匡”的地方。孔子駕車的弟子顏刻曾經跟著陽貨攻打過匡,他想起了當時來此地打仗時的情形,用馬鞭指著一個地方說道:“以前我來這裏的時候,就是從這個缺口進去的。”
匡人得知顏刻回來的消息,頓時警覺起來,不巧的是孔子和陽貨長得又很像。陽貨帶兵攻打匡地的時候,曾經做了很殘暴的事情,匡人對陽貨恨之入骨。現在看到他和顏刻在一起,就把孔子當做了陽貨,一腔怒氣全都發泄在他的身上。一個叫做簡子的匡人就帶兵把孔子一行人給圍了起來。這一圍,就是五天。
孔子在當時是個知名的人物,匡人懾於他的名聲也不敢加害於他,因而隻圍不攻。弟子們都很擔驚受怕,子路見到老師被困,氣憤地拿起武器就要和匡人拚命。孔子急忙攔住他,說:“周文王已經逝去了,周禮製度不是還在我們這裏嗎?如果是上天想要讓周禮的文化傳承下來,那麼匡人又能拿我們怎麼辦呢?”在匡人虎視眈眈地盯著他們,隨時可以要他們的命的困境中,子路彈琴唱歌,孔子和他相和。
匡人也許是感受到了這個被困陣中卻從容不迫、溫潤爾雅的人並不是那個殘暴的陽貨,於是就放了他們。子畏於匡,顯現出孔子麵對生命的威脅不憂不懼的大家風範。
罪無可禱
衛國的權臣王孫賈問孔子:“別人都說,與其去奉承奧神,不如奉承灶神。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解釋道:“不是這樣的,如果把天都得罪了,那麼我們還能去哪裏禱告呢?得罪了上天,向任何神祇祈禱都沒用了啊。”
王孫賈原本是衛國的權臣,據說是因為得罪了周王才在衛國出仕。奧神裏的“奧”,指的是後室的西南角,這個方位被古人視為尊者所居住的位置;古人認為灶裏是有神的,所以會在灶邊祭祀,灶神主管的是一家人的糧食。所以,雖然灶神的地位不如奧神高,但是它主管著飲食,所以奉承奧神不如奉承灶神。
當時,孔子在衛國居住了很久,衛靈公對他也不錯,給他的待遇很好。衛靈公有個寵姬叫做南子,她想利用孔子的聲望來壯大自己的聲勢,便召見了孔子。王孫賈得知有這回事,以為孔子會趁機向衛國求取官職來做,便對孔子說了這番話。王孫賈對孔子說這些話頗有嘲諷孔子的意思,他用“奧神”來比喻國君,也就是當時的衛靈公和他的寵姬南子,用“灶神”來比喻自己,暗示孔子巴結衛靈公和南子,還不如來巴結自己。孔子當然拒絕了他的“好意”,說他可不這樣認為。上天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神,人們做了壞事就降禍於他,做了好事就賜福於他。順應上天的意願做事,自然會獲得好報;如果一味按照自己的私心做事,違背了天理,做出了大逆不道的事情,就會得罪上天。孔子正直的反駁,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場,也彰顯了他不屈於權貴的高尚形象。
司馬牛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