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四書:《論語》(4)(1 / 3)

孔子因為宰予的行為而改變了自己“聽其言而觀其行”的說法,決定以後正確地評價一個人不僅要聽他怎麼說,更重要的是看他怎麼做。對此,儒學大師朱熹在他的《論語集注》中說道:“孔子在這個時候才知道應該聽其言,觀其行,他並不是因為宰予這件事而對所有人都變得不信任了,他隻是以這個事例教育大家,告訴我們做人應該言行一致,不要光說不做。”

冉求自限

冉求(即冉有),字子有,魯國人。當時,魯國的貴族季孫氏想要改變田賦製度而增加賦稅,冉求是季孫氏的家臣,他因為這件事去征求孔子的意見,孔子告訴他季孫氏這樣做是不對的。然而冉求沒有聽從孔子的話,他仍然幫助季孫氏推行了新的田賦製度,為季孫氏斂得了更多錢財。孔子對於他這種藐視民生的態度十分氣憤,甚至說冉求不是他的學生,還號召他的學生們一起對冉求口誅筆伐。

然而孔子對於冉求的評價其實也是很高的。他曾說:“冉求這個人,有一千戶人口的私邑,可以讓他去當邑長;有百輛兵馬的封地,可以讓他去當總管了。”在孔子的學生中,冉求算是比較有才能的了,然而他似乎並不熱衷於學習孔子傳授的仁義道德,他更感興趣的是怎樣才能做大官。他沒有盡心盡力學習孔子的學說,還為自己找借口說:“不是我不讚同您的學說,而是我的力量太薄弱了,學不了您的學說。”孔子則尖銳地指責道:“如果你的力量真的不夠用來學習我的思想,那麼你走到一半就會走不動;但現在,你是自己在麵前的地上畫了一條線,自己不肯再向前走了。”

冉求原本是個很有能力的學生,但他給自己設定了一個障礙,認為自己隻能達到某個水平,於是便停滯不前,停留在這條線後麵,不想再前進。相反,孔子最寵愛的一個弟子顏回也說過孔子的智慧:“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但是顏回窮其一生都在鑽研、學習孔子的思想,從來沒有停止過。所以,今天的我們也應當注意不要像冉求一樣畫地為限。每個人都會麵臨很多害怕做不到的事情,但是每個人都有著無限的潛能,畫地自限隻能使我們發揮不出原有的能力,因為我們限製了自身能夠達到的水準。無所畏懼,就能夠創造人生的奇跡。

子路受牛

一天,子路在河中救起來一個失足落水的人,那人為了感謝他送給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很滿意地說道:“這下,魯國再有落水的人,那麼無論是誰都會勇敢地去下河救人了。”

表麵上看來,子貢放棄贖金比子路受牛更加高尚一些,但是在孔子看來卻不是這樣。子貢是孔子門下優秀的學生之一,在社會上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他的一舉一動都會為世人所效仿。人們都會認為子貢的行為很高尚,但如果真的學習他這種行為的話又會給自己帶來損失,所以最後往往就會導致放棄贖人以避免這種尷尬的情況。而子路救人之後,接受了他人的回報,這樣才會讓大家效仿他。孔子從一件小的事情,就能看出教化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觚不觚

觚是一種器具,古代用來盛酒。它的形狀上麵是圓的,下麵是方的,邊緣有棱角,容量大概有兩升。後來,觚的形狀被改變,引來了孔子的不滿,認為觚不像觚了。他生氣地說道:“觚不像個觚了,這也算是觚嗎?”

孔子一生克己複禮,想要恢複周禮文化,在他的思想體係中,周禮的文化是不可以被更改、變動的。無論是刑法體例,還是井田法製;無論是絲竹音樂的器具,還是喝酒用的酒具,周禮中規定的一切都是完美的,在他看來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然而在春秋時的社會條件下,大多數人都不會遵從周禮,“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會現實讓孔子覺得深深地遺憾和失落,更是讓他無法容忍。改變觚的形狀隻是一件小事情,卻折射出了社會上的事物名不副實的現狀,因而孔子才會如此生氣,發出這樣尖銳的責問。

陽貨饋豚

陽貨想見孔子,孔子卻百般推脫不想見他,於是他托人贈送給孔子一隻烤熟的小豬。在封建禮教中,如果有人贈送了你禮物,那麼你必須要登門拜謝,按照禮節,孔子這麼遵從禮教的人自然就會乖乖地去見他了。可孔子打聽到陽貨不在家的時間,去往陽貨的家裏拜謝,不想二人在路上相遇。陽貨說:“你過來一下,我有話對你說。”待孔子走到他跟前時,他說道:“空懷一身才能卻不發揮,任憑國家迷亂,這是仁愛的體現嗎?”然後他自己回答道:“不算。”接著又問道:“明明喜歡參與政事卻又屢次錯過機會,這是聰明的體現嗎?”於是又自己回答道:“不算。”又說道:“時間是不等人的,它每天都在流逝。”孔子說道:“好吧,我這就答應你去做官。”

孔子之所以這麼反感陽貨,是因為陽貨是他非常鄙視的亂臣賊子,他與國君的夫人南子有染,還想勾結叛亂。如此大逆不道之人,孔子當然不願意和他交往,更不願意在他手下做官。但是出於禮數,他又不得不登門拜謝,所以他挑了陽貨不在家的時候前去。可見,孔子不是一個迂腐的書呆子,人各有誌,但不能因為外界的誘惑而違背了自己的原則,在為人處世中,孔子既巧妙地堅持了自己的原則,又體現了自己睿智處事的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