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損自幼喪母,後來曾一度受到繼母的虐待,生活得非常苦。母親去世後,他的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並為他生了兩個弟弟。繼母對他很不好,冬天的時候,繼母給她的親生兒子做棉衣用的是棉花,而給閔損做的棉衣用的卻是蘆花。蘆花並不能保暖,因此閔損常常受凍。由於太冷渾身沒勁,所以閔損與父親一起拉車時常弄掉絆繩。他父親不了解事情的真相,以為是他偷懶,就常常鞭打他。後來有一天,父親又在鞭打他的時候,把他的棉衣打破了,蘆花露了出來,父親終於知道了繼母虐待他的事情。父親十分惱怒,便要將繼母趕走。這時,閔損卻連忙替繼母求情,勸父親道:“有繼母在,隻是孩兒我一個人受寒;而一旦繼母離去了,那麼您的三個孩子就隻能都穿單衣服了。”因為如果繼母走了,那麼她生的那兩個孩子就會變得跟閔損一樣,失去母親的照顧。閔損的善良感動了父親和繼母,也深得遠近之人的讚賞。閔損長大後,不僅對父親十分孝順,對繼母也很好,而且對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也十分友愛,因此家人和鄰居都對他讚不絕口。就連他的老師孔子,也誇獎他孝行超群。
閔損不但孝行超群,而且德行也十分突出。一次,季氏派人去請閔損出任費邑宰,閔損卻要來人替他推辭掉。來人不肯,堅持要他去,閔損於是就說:“如果再來召我的話,那我就渡過汶水出國去了。”在孔子眾多的弟子當中,閔損是唯一一個明確主張不做官的人。因為當時社會黑暗,閔損不願與貪官汙吏、權臣顯貴同流合汙。
後來,晉國、楚國都想用高官厚祿誘使閔損去幹有損仁德的事,但都被他斷然拒絕了。此事一時間被傳為美談。孔子後來在評價其得意門生時,曾將閔損與以德行名世的顏回相提並論。
安貧樂道
顏回,字子淵,春秋時期魯國人,他十四歲時即拜孔子為師,此後終生跟隨孔子。在孔門諸弟子當中,孔子對他稱讚最多,不僅讚他“好學”,而且還稱他是“仁人”。
顏回的一舉一動,都十分合乎孔子的心意,因此孔子常常用他的事例來教育其他的弟子。有一天,孔子在講學的時候,對弟子們說:“顏回,是一位真正的賢者啊!他整天住在荒僻的巷道裏,過著極其艱苦的生活。他用竹子做的簞來盛飯,用木頭做的瓢來舀水。這要是別人,誰能忍受得了?但是顏回卻始終都感到滿足和快樂。所以,顏回確實是個十分賢德的人啊!”
孔子十分讚賞顏回的這種品德。然而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品德呢?其實這就是孔子極力提倡的“安貧樂道”。
在孔子看來,真正有理想、有誌向的君子,不會總是在為自己的衣食住行而奔波勞碌。對於他們而言,即便是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也會樂在其中;而不符合於道的富貴榮華,他們是堅決不會接受的。
孔子希望人們在貧窮的時候,都能夠達到“安貧樂道”的境界,這並不是說他崇尚貧窮,他隻是想讓那些處境貧困的人,仍能樂於堅守自己的信仰,做一個有理想、有信念、有準則的人。
其實,在提倡“安貧樂道”的同時,孔子還提倡“富而好禮”。“富而好禮”的意思是富有但不驕縱無禮,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富裕的時候,不能驕傲自大、不講禮節、道義。
孔子認為,隻要社會上無論貧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會的安定了。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以貌取人這種事,自古就有很多。孔子雖為聖人,也有這方麵的失誤。
孔子有一名弟子叫澹台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子羽相貌醜陋,而且體形矮胖,當初他拜孔子為師的時候,孔子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有什麼前途,起初不願意收他,後見他一片誠心才勉強收了他。但是孔子對他的態度一直十分冷淡,後來子羽隻好主動退學,回去自己鑽研學問。子羽原本就是一個熱愛學習和喜歡獨立思考的人,離開孔子以後,他更加發奮努力了。而且他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於是,子羽不久便成了一個很有名的學者。很多青年因此而慕名到他門下求學,他的名聲也很快在諸侯之間傳開了。
後來,子羽南渡長江講學的時候,跟隨他同行的弟子足足有三百多個。事情傳到孔子那裏時,孔子後悔不已,說:“都是因為我以貌取人,才失去了子羽這個人才啊!”孔子憑相貌去判斷一個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就錯了。
因此,在看待別人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能以貌取人,否則到頭來受損失的隻會是我們自己。
仁智之別
有一次,弟子樊遲向老師孔子問道:“老師,怎樣的人才算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孔子回答說:“一個人,如果能專心致力於老百姓應該遵從的道德,雖尊敬鬼神但遠離它,那麼就可以說,這個人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樊遲又問:“那麼,怎樣的人才算是一個有仁德的人?”
孔子回答道:“把難做的事,做在別人的前麵,但等到收取成果的時候,他卻得在別人的後麵。如果一個人能這樣做的話,那麼可以說他就是有仁德的人。”
其實孔子的回答,不僅說出了仁、智之間的區別,同時他還借機提出了“敬鬼神而遠之”的主張,否定了宗法傳統的神權觀念,目的是想讓相信鬼神的樊遲不要再迷信,做一個既有仁德,又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