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四書:《論語》(1)(3 / 3)

做了孔門學生的子路,並沒有從此改掉自己直率、坦誠的性格,根據《論語》的記載,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子路是孔子的學生中唯一一個敢正麵批判自己老師的人。有一次,季氏的家臣公山弗在費地搞叛亂,征召孔子前去做官。一心想施展自己理想的孔子心動了,打算前往,這時候子路很不高興地對孔子說:“您就是再沒地方去,也不能投靠這個反動分子啊!”聽到子路的這番話後,孔子急得連忙解釋道:“我去那個地方,是為了能夠複興周朝的禮儀啊!”結果最後孔子也沒有去成。還有一次,衛靈公的寵妾南子召見孔子,南子當時深受衛靈公的寵愛,要想受到衛靈公的召見與重用,必須通過南子這關。孔子為了自己的理想抱負,隻好硬著頭皮去了。子路知道這件事後,很不高興,認為孔子做了違背禮儀道德的事,孔子知道後,急得他在子路麵前指天發誓道:“我如果做了什麼違背禮的事情,就叫老天拋棄我好了!讓老天拋棄我!”

子路做了孔子的學生後,不僅僅隻是跟著孔子學習知識,還兼職扮演著保鏢、車夫的角色。孔子周遊列國時,子路總是在他身邊陪伴。很多以前嘲諷、欺負孔子的人,因為忌憚子路的勇猛威武,都不敢再輕看孔子了,孔子還曾經感慨道:“自從我得到子路以後,就沒有再聽到那些惡言惡語了。”子路和孔子,既是師徒,也是朋友,更是親密的戰友。子路敬佩孔子,忠於孔子,但這種忠誠又不同於一味地盲從,更為難能可貴。孔子曾經說過:“如果我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而要到海外去避世,到時候還能跟隨我去的,恐怕隻有子路了。”

後來子路到衛國做了大夫孔俚的宰相,孔俚的母親伯姬跟人謀劃立自己的弟弟蒯聵當國君,於是脅迫孔俚弑殺衛出公,衛出公聽到消息後就逃跑了。子路當時在外麵,聽到消息後就進城去見蒯聵。蒯聵命人擊落了子路的帽子,子路目呲盡裂,嚴厲嗬斥道:“大丈夫就算死去,也要堂堂正正地帶好帽子再死!”說完很認真地將落地的帽子撿起戴好,從容赴死。

子貢善辯

端木賜,字子貢,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人,是孔子的學生中成就最大的一個。

子貢是一個各方麵表現都很優秀的人,他文化知識豐富,政治才能突出,口才很好,是一個優秀的外交家,此外,子貢還是一個成功的商人。由於篇幅有限,現在我們隻介紹一下子貢的口才。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子貢的評價是:“子貢利口巧辯,孔子常黜其辯。”子貢的才華是得到孔子的肯定的,孔子對《詩》評價甚高,曾說出“不學詩,無以立”這樣的話,但他曾經這樣評價過子貢:“始可與言詩矣。”對於孔子來說,這樣誇一個人應該是不常見的。

齊國的田常想要搞動亂,於是打算將軍隊派到魯國去挑釁,然後自己好在國內行動。孔子知道這件事後,問手下的弟子誰願意前往處理這件事,好幾個人都毛遂自薦,但孔子一直沒點頭,直到子貢說自己願意前往後,孔子才同意。子貢先後出使了齊國、晉國、吳國和越國,他憑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將利益關係揭示給各國看,結果魯國完好無損地保存了下來,沒有招致禍患,齊國被擾亂,晉國、吳國、越國也因為子貢的這次活動,勢力發生了不小的變更。司馬遷評價這次行動說:“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在這次活動中,子貢善辯的特長被發揮到最高水平。

憑借自己的才華,子貢很快就謀到了一個很好的官職,名聲一度響亮得蓋過了自己的老師。孔子被困於陳蔡時,最後還是憑借子貢去求楚王才得以脫險。但成功的子貢並沒有驕傲自滿,他還是一樣的謙虛仁厚,一樣的尊師敬長。孔子曾問過子貢,他和顏回比,誰更優秀。子貢的回答是:“當然是顏回更優秀。他聽到一個道理可以自己再聯想到十個,我最多也就能想出一兩個。”有人在子貢麵前詆毀孔子,子貢總是挺身而出,說道:“孔子是無法詆毀的。別的賢人,最多就像丘陵一樣,雖然有高度,但都是可以越過去的,孔子不一樣,他就像是天上的日月一般,是無法超越的。”

孔子死時,子貢不在身邊,於是在別的學生守完孝的三年後,子貢又守了三年孝。

管仲一匡天下

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名相,在他的輔佐下,齊桓公得以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管仲年輕的時候,家裏很窮。他有一個好朋友叫鮑叔牙,兩人曾一起合夥做生意,管仲每次都會多拿一些收益,而鮑叔牙知道管仲的難處,所以很理解他。後來,這兩個朋友各為其主,管仲跟隨了公子糾,鮑叔牙跟隨了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在王位的爭奪中取得了勝利,因而管仲成了階下囚。鮑叔牙很欣賞管仲的才華,極力向做了齊桓公的公子小白推薦他。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拜管仲為相。管仲果然是個相才,在他的輔佐下,齊國一天天強盛起來,連周王也不得不看齊桓公的臉色,其他的諸侯王更是紛紛向齊桓公進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