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管仲,孔子大體還是持肯定態度的。他認為管仲所行都是些霸道之事,而不是真正的王道,氣度小了些,而且生活不夠節儉,也不尊重禮儀。不過他輔佐齊桓公成就了霸業,足以流傳千古。
有一次,孔子和子路、子貢討論管仲。子路和子貢都問孔子說:“管仲不能算是仁義之人吧?他先跟從了公子糾,但是公子糾死的時候,他不但不殉死,反而為曾經的敵人服務。”孔子回答說:“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稱霸諸侯,這才是真正的大仁啊!你們所說的那些和這些比起來,都是些微不足道的方麵。”
子禽釋疑
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孔子的學生。子禽生性多疑,他曾先後三次對孔子的人品和才學產生了懷疑。
第一次,子禽懷疑孔子周遊列國,其實並不是為了宣揚“仁政”,而是想求官做,政治上有野心,於是他問子貢道:“我們的老師每到一個諸侯國,必定會關心那個國家的政事,這是他自己的所求呢,還是別人主動請他關心的呢?”
子貢知道子禽的意思,他是想說老師都這麼大年紀了,又在這麼糟的處境下漂泊了這麼久,居然始終保持著治理國家的熱情,他究竟是出於一己之私欲,還是緣於天下之公心呢?子貢才思敏捷又能言善語,他的回答很有技巧:“我們老師之所以得到聞政的機會,靠的是溫和、良善、恭敬、節製、謙遜。如果說這是老師之求,那麼這種求法也和別人都不相同吧?”
通過這次釋疑,子禽相信了自己的老師的確不是一般人,他以德聞政,誌向高遠,他的政治動機是純潔的。
第二次,在孔子去世以後,子禽看孔子一生未得大用,他的才學、修養、政治理念以及整個學說並不被世人廣泛地認同,因此對老師的聲名也產生了懷疑。於是,他問子貢:“子貢學長您太過謙恭了,仲尼老師難道真的比您賢能嗎?”
子貢晚年被魯國重用,立下了不少功勞,所以子禽便以成敗論英雄,對老師產生了這樣的懷疑。麵對這麼高的讚揚,沒想到子貢卻非常冷靜,他回答道:“如果我們的老師能獲得治理國家的權位,那麼憑借他那非凡的號召力,一定可以使百姓安居樂業,可以使國家秩序井然。”
這次,子禽明白了,不要因為老師沒有治國平天下的事就否定他的一切。
子貢贖人
春秋時期,魯國有一條法律規定,如果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有人見到後出錢把他贖回來,就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這條法律實施了很多年,使很多流落在外的魯國人因此而得救。
孔子的弟子子貢是一個很有錢的商人,有一次,他在一個國家行商的時候,碰見了一個淪為奴隸的魯國人,便替那個人贖了身。但是回到魯國後,他拒絕收下國家給的補償金,因為他認為那些小錢對於自己不算什麼,而且出於道德的考慮,這樣做也是應該的。不料,孔子知道後卻批評了他:“賜(子貢的名字叫端木賜,子貢是他的字),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你開了一個不好的先例,從今以後,魯國就不會再有人肯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你收下國家的補償金,並不會損害你的行為價值;但你不肯拿國家的補償金,就破壞了魯國那條代償贖金的好法律。”
“子貢贖人”不要補償金本是一件好事,本應該被樹為道德典範,孔子為什麼反而會批評他呢?因為孔子認為,其實魯國製定這條法律的用意,是為了鼓勵每一個魯國人,讓他隻要有機會,就可以在做一件大好事後得到實惠。因為事後國家會給他補嚐和獎勵,最後這個行善舉的人不僅不會有任何損失,而且能得到大家的讚揚,那麼長此以往,願意替本國同胞贖身的人就會越來越多。子貢的錯誤,就在於把原本人人都能達到的道德標準超拔到了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因為大多數人沒有子貢那麼有錢,無法像他那樣不在乎這筆贖金,如果白白付出了這筆贖金,那麼自己的生活就可能受到很大的影響。而如果自己不能拿回代付的贖金,那麼即便看到本國的同胞在外淪為奴隸,有機會將同胞救回來,大多數人也會放棄這個機會,不去救自己的同胞。真正的道德,其實應該是一種人人都能夠做到的無損於己而又有利於人的行為。
父母在,不遠遊
孔子崇尚孝道,因此時常叮囑弟子們一定要孝順自己的父母親。有一天,孔子在給眾弟子講課時,又說到了孝道,他說:“父母在世的時候,子女最好不要出遠門。如果非要出遠門的話,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好讓父母放心。”
這時,有一位弟子站起來說:“老師,俗話說‘大丈夫誌在四方’,我們想要建功立業,就必須到外麵去闖蕩,那麼不遠遊怎麼行?還有,您說‘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這也不可能,外出闖蕩的時候,四處漂泊肯定在所難免呀,又怎麼會有固定的去處呢?”
聽這位弟子一說,其他弟子也紛紛說:“是呀,是呀,老師,您說的我們實在太難做到了。”
孔子聽了,微笑著說:“其實並不難。為了建功立業,你們是需要出去闖蕩一番,但並不是走得越遠就越有出息。我隻是希望當你們的父母健在的時候,你們最好不要走得太遠,而是應該守在他們的身邊,侍奉他們,盡自己應盡的那份孝心。如果為了追求理想和目標,不得已必須遠遊,那麼你們也應當及時給父母寫信,報告自己的行蹤。父母也希望你們有出息,所以大都會支持您們遠遊,但他們更希望你們平安,所以就會時時刻刻都牽掛著你們。他們都能體諒你們,你們為什麼就不能體諒一下他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