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四書:《論語》(1)(2 / 3)

孔子回答說:“這是在告訴我們,辦事情就應該像畫畫一樣,必須要先打好底子,然後再在畫上做修飾。”

子夏又問道:“學習禮儀也是這個講究吧?”

孔子覺得子夏想得很對,於是表揚子夏的時候又提到了詩,孔子是這樣說的:“商(子夏的名),你才是能繼承我思想的人啊!從此以後我可以和你一起談論詩了。”

而在《泰伯》這篇,孔子講了學習的過程,他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就是說,一個人要成才,首先必須從學習詩歌開始,然後學習禮儀在社會上立足,最後一步是學習音樂。孔子把學詩放在一個成功基石的位子上,認為不學詩,就不能有成功的人生。

《子路》篇中記錄了孔子和兒子孔鯉的一個小故事。

孔鯉有次從大廳裏過,孔子剛好看見了他,就問道:“孔鯉啊,你開始學詩了嗎?”

孔鯉回答說:“沒有。”

孔子於是說道:“你不學習詩歌,我都沒有話可以跟你交流。”

孔鯉聽到父親這麼說,門也不出了,退回自己房裏學詩去了。

《陽貨》篇中,收錄了孔子對弟子們的一番忠告,孔子是這麼說的:“同學們啊!你們為什麼不去學詩呢?詩歌,可以激發感情,可以考察世事,可以結交誌同道合的朋友,可以發泄心中的煩惱,往小了說,可以學習其中的知識來侍奉雙親;往大了說,可以學習些輔佐君王的謀略。此外,學詩還可以多認識些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的名字呢。”

仔細研究《論語》一書,可以發現孔夫子對學詩這件事的重視程度,他不厭其煩地在自己的學生、兒子麵前強調學習詩歌的重要性,對於今天的人們,也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顏回好學而早死

孔子號稱學徒有三千之眾,這其中出名的就有七十二人,在這麼多學生中間,孔老最喜歡的一個,叫做顏回。

顏回是春秋末期魯國人,字子淵,因此也被叫做顏淵。顏回的家裏很貧窮,但是他十分好學,孔子曾經評價他說:“顏回這個人,隻要給他一碗飯吃、一瓢水喝,他就能夠在一間破房子裏學習,還過得很安逸的樣子。要是換了別人,發愁都來不及。顏回呢,不但不因為日子貧苦而煩惱,反而能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保持樂觀的心態,繼續勤於學業,實在不能不讓人佩服。我是自愧不如啊!”

顏回平時話不多,但孔子卻十分喜歡和他交流。孔子曾經說過:“顏回是最能和我產生共鳴的人啊!他能夠保持三個月的時間而不違背仁義之道,若換成我別的學生,能堅持一個月也就了不得了。我平時講課的時候,他從來不發表看法,好像沒聽懂的樣子,其實你仔細觀察他就會發現,我講的每個字,他都了然於心,並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我告訴大家的一些道理,也隻有顏回能夠毫不懈怠地去執行下去。對於受人重用就出來做官,不被人賞識就能夠隱居起來研究學問這件事,恐怕也隻有顏回和我可以做到了。”

孔子經常在別的學生麵前誇獎顏回,惹得子路很不高興。子路常常以自己的勇猛自負,於是問孔子:“現在如果派您去帶兵打仗,您會選誰跟您一起去?”孔子回答道:“如果是那種隻知道徒手打老虎,徒步去涉水過河,死了還不知道後悔的人,我是絕對不會帶他去的。我要帶去的人,是那種遇到事情知道擔憂,然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想到最好的解決方法後再去解決困難的人。”子路聽完後沒有再說話。

有次,孔子問子貢說:“你自己覺得你和顏回哪個更有才能呢?”子貢回答說:“我怎麼可以和顏回相比較呢。顏回這個人,如果他聽到一個道理,就會自己再想出十個道理來;至於我嘛,能想出兩個就了不得了。”孔子聽到後竟然很不給子貢麵子地說道:“對呀,我也是這麼想的,你確實不如顏回。”

顏回雖然很好學,也深得孔子的喜歡,但是他身體一向不好,到二十九歲的時候,頭發就全白了,三十二歲就英年早逝。顏回死後,孔子大哭不止,不住地哭喊道:“這是老天要亡我啊!這是老天要亡我啊!”學生們怕孔子再哭下去哭壞了身體,都紛紛勸說道:“老師您悲傷過度了。不要再哭了。”孔子哭著回答道:“悲傷過度嗎?顏回這樣的人死了,我如果還不盡情悲傷一次,誰死了又值得我哭呢?”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最好學?”孔子歎息著回答道:“我曾經有個學生叫顏回,這個人從來不會因為自己生氣而遷怒於別的人和事,隻要犯了錯就會立刻改正,不會再犯第二次,特別的謙虛好學。可惜,他不幸早逝。顏回死後,我就再也沒聽說過如此好學的人了。”

子路好勇

在孔子的學生中,最勤奮好學的是顏回,最勇敢直率的就是子路。子路,名仲由,字字路,又字季路,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門下七十二賢人之一,以政事見稱。

子路在孔子的學生中,是個性最為鮮明的一個。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評價他道:“子路性鄙,好勇力,誌伉直。”很是貼切。子路比孔子小了九歲,在他十八歲那年,孔子剛好周遊到他的家鄉卞地。當時的子路還是一個沒有受過禮儀教化的蠻人,打扮的甚至有些野人的風格,頭上插著雞羽毛,腰間佩戴著野豬的牙齒,行為粗魯,好勇鬥狠。孔子見到子路後,很是賞識,但是子路卻想欺淩他,孔子對子路以禮相待,又向他展示了禮儀的風範,子路被孔子的風度所折服,於是就師從孔子,做了他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