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預防——未病先防,既病防變(2 / 3)

【語錄鏈接】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黃帝內經·素問·痹論》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黃帝內經·素問·太陰陽明病篇》

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髒腑病形篇》

5.燥乃陽明燥金,肺與大腸之氣也

——王肯堂

燥為秋季的主氣,中醫將秋燥又分溫燥和涼燥,二者都會不同程度地表現為皮膚幹燥、口幹鼻燥、咽喉幹燥、咳嗽無痰或少痰難出等。初秋尚熱,易感溫燥,伴有發熱、微惡風寒、頭痛、舌紅等;而深秋氣涼,易感涼燥,初起時惡寒重而發熱較輕,舌頭顏色不紅,脈浮緊等。

燥邪性質和致病

(1)燥性幹澀,易傷津液:臨床常見鼻燥咽幹,唇裂口渴,幹咳少痰,大便幹燥,皮膚幹澀皸裂,毛發失榮等症狀。

(2)燥易傷肺:肺為嬌髒,喜潤惡燥,司呼吸,外合皮毛,開竅於鼻。故燥邪傷人,自口鼻而入,最易犯肺。燥傷肺津,多見幹咳少痰,或無痰,痰中帶血,無汗或少汗,鼻幹口燥,咽幹,便秘等症狀。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燥勝則幹”,加上秋天之氣與人體的肺髒相通,肺髒是一個嬌嫩、容易受外邪侵害的髒器,燥邪影響肺髒,耗損人體津液,而出現口幹、唇幹、鼻幹、咽幹及大便幹結、皮膚幹裂等症狀。

秋季當防燥邪侵

中醫認為,燥易傷肺,鼻為肺之竅,肺外合皮毛與大腸相表裏,因此秋季注意滋養津液,調節空氣濕度,保持環境中的水分量等。

(1)適當補水:補水是秋季防燥的重要措施之一。成年人每天喝水的最低限度為1500毫升,而在秋天喝2000毫升才能保證肺和呼吸道的潤滑。最好每天在清晨和晚上臨睡之前各飲水200毫升,白天兩餐之間各飲水800毫升。一些喝水效果不好的人可以喝綠茶,或去買胖大海、枸杞子等泡茶喝。

(2)燥邪飲食調節:“溫燥”的患者可多吃楊桃、檸檬、葡萄、柚、梨子等含維生素C或涼潤的水果,避免冰品、辛辣、燒烤、油炸、咖啡、茶葉和幹果類等食品。“涼燥”的患者可用老薑、紅糖煮水喝,喝完可蓋被微微發汗。避免服用飲料、寒性食物、刺激物和幹果類等。

在幹燥的氣候環境中,飲食上要注意滋養津液,可適量飲湯水,並適當選擇能夠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的食物,如秋梨、甘蔗、荸薺、柿子、百合、銀耳等,少吃辛辣、油炸、烈性酒及幹燥的膨化食品。

(3)早睡早起:由於秋季天氣較涼,風速較急,地氣清肅,萬物變色,人們宜早睡早起,使意誌安遠寧靜。這樣收斂神氣,可使肺氣不受秋燥的損害,從而保持肺的清肅功能。

(4)堅持鍛煉身體:秋天氣候變化較大,早晚溫差懸殊,所以應選擇適宜的項目堅持鍛煉,以強身健體。具體項目如慢跑、做操、打球、練拳等,強度因人而異,以舒適為宜。通過鍛煉,可提高總的身體功能和機體的耐受能力,以便更有效抵禦秋燥肅殺之氣的侵襲。

另外,在庭院、室內可養些能淨化空氣的綠色植物,睡前亦可於臥室裏置冷水一盆濕潤空氣。

【貼心提示】

這裏為您介紹幾款防燥的飲食食譜。

第一,蜜漬荸薺:將幾個荸薺洗淨去皮,浸入蜜中2~3日後,適量食用,對咳吐黃痰、腸燥便秘有良好效果。

第二,冰糖黑木耳:將黑木耳10克,冰糖30克,用文火燉熟後服食,可滋陰潤燥,治療口鼻幹燥。

第三,百合蓮子粥:將百合、蓮子各適量煮熟食用,可益氣,強身,聰耳,明目,潤肺養陰。

【語錄鏈接】

燥於外則皮膚皴揭,燥於中則精血枯涸,燥於上則咽鼻焦幹,燥於下則便溺結閉。

——張子和

萬物之不燥,就萬物之已燥,火也。不待火而自燥,火不能就之燥,金也。

——《易經》

敦阜(土運太過,是謂敦阜)之紀,大雨時行,濕氣乃用,燥政乃辟。

——《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

燥淫所勝,筋骨內變。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

6.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寒為冬季的主氣,也可見於其他季節。寒邪致病有內寒、外寒之別。外寒指外感寒邪而言,傷於肌表者,名“傷寒”;直中髒腑者,名“中寒”。內寒是人體機能衰退,陽氣虛弱所致。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是後世伏氣溫病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伏氣溫病是指感受外邪,內伏鬱熱,過時而發,自裏透外的一類溫熱疾病。其特點是發病之初即見煩渴、尿赤、熱不惡寒、舌絳等裏熱證候,而衛表證候反不明顯。《黃帝內經》原文則以此為例闡釋“重陰必陽”的陰陽轉化之理,即冬為陰,寒亦為陰,兩陰相逢為重陰,至春遂轉而發生溫熱的陽性病證。

寒邪性質和致病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邪犯表,衛陽受損,則出現惡寒、無汗、頭痛、身痛、發熱等症狀。寒邪直中,侵襲脾胃,則中陽受損,或傷及腎陽,會出現畏寒、肢冷、腹痛、下利清穀、小便清長等症狀。

(2)寒性凝滯:寒邪侵襲,或陰寒內盛,皆可導致陽氣不振,氣血運行不暢,使氣血凝滯,脈絡不通,可出現疼痛。若上焦陽虛,陰寒阻遏胸陽,可出現胸痹、心痛;中焦脾胃陽虛,可造成胃脘痛、腹痛、泄瀉;下焦腎陽不足,會出現腰膝冷痛、精寒不育等。

(3)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縮拘引之意。寒邪犯及肌膚,則毛竅收縮,出現惡寒、無汗、脈緊等症狀;寒邪客於經絡關節,則經脈收引,出現筋肉拘急痙攣、關節屈伸不利等症狀。

冬季當防寒邪侵

由於人體陽氣閉藏後,新陳代謝相應較低,因而要依靠“腎”來發揮作用,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中醫認為,人體的能量和熱量來源於腎。冬季的氣候特點是寒冷,因此,冬季養生很重要的一點是“養腎防寒”,在調養方麵,宜以溫補為主。

(1)精神調養:中醫強調“神藏於內”。除了保持精神上的安靜以外,還要學會及時調整不良情緒,當處於緊張、激動、焦慮、抑鬱等狀態時,應盡快恢複心理平靜。

(2)飲食調養:冬季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以“藏熱量”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的食物有羊肉、狗肉、鵝肉、鴨肉、蘿卜、核桃、粟子、白薯等。同時,還要遵循“少食鹹,多食苦”的原則,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鹹、心主苦,當鹹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吃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

(3)起居調養:《黃帝內經》指出:“早臥晚起,以待日光。”意思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的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後為益。

(4)鍛煉調養:冬季應多參與室外活動,人體受到適當的寒冷刺激,可使心髒跳動加快,呼吸加深,新陳代謝加強,從而產生的熱量增加。個人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步行、慢跑、拳劍、氣功、健身操、羽毛球等項目。晨練不宜太早,以太陽初升為宜,以身體微熱不出大汗為度。

(5)切莫傷腎:不少止痛藥、感冒藥和中草藥都對腎髒有毒性,不要不經醫生診治與指導自行服用,否則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損害腎髒。有藥物過敏史及腎病史者,就醫時也要向醫生及時說明。

此外,暴飲暴食、憋尿習慣、糖尿病和高血壓都有損於腎髒,可致慢性腎病,所以有糖尿病和高血壓者,要注意控製病情,並定期驗尿。

【貼心提示】

“冬傷於寒”,春天到來後則要防止“倒春寒”的襲擊,倒春寒容易使肝功能受損,因此在春季養肝保肝時仍要注意防寒。在倒春寒期間,您可以選擇多喝水,因為早春的時候比較幹燥,人體容易缺水,每天補充水分不僅可以增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而且還有利於消化吸收和排除廢物,減少代謝產物和毒素對肝髒的損害。

【語錄鏈接】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

——《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

7.百病多由痰作祟

——汪昂

痰既是人體的病理產物,又是很多疾病的誘因。中醫素有“頑痰生百病”之說。痰無處不在,它可作為一種致病因素,引起多種疾病。如腫瘤、乳腺增生、中風、高血壓、咳嗽等都與痰有關。

痰邪性質和致病

痰有寒熱濕燥之分,不同的季節環境下,痰的性質可能不一樣,一般春天多是風痰,夏天多熱痰,秋天多燥痰,冬季多寒痰,其區別大致如下。

(1)風痰:開始白稀,後轉黃黏,由風邪侵肺、感冒傷風引起。

(2)熱痰:黃色,黏稠,或結成塊,量可多可少,大多為肺熱。

(3)寒痰:色白,清稀,或有灰白點,或是青色,多而有氣泡,多為肺虛。

(4)濕痰:痰量很多,很容易咯出來,尤其是早上較多。

(5)燥痰:痰量較少,或是幾乎無痰,黏稠,難於咯出。

肺脾腎防痰邪侵

從中醫的角度來講,痰是五髒功能失調產生的濁物,它可以阻閉心、腦、腎或肢體,埋下各種疾病的隱患。有專家指出,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腎為生痰之根,這三大器官是人體生痰的主要髒腑。因此要注意調養好這三大髒腑的運化功能,通過防痰治痰來達到祛病保健的目的。

(1)肺為貯痰之器:肺虛易致人體內津液代謝和分布失常,最終出現痰濁。所以,防肺生痰的最好辦法是防止外邪傷肺或久病損肺而致肺氣虛。在防治過程中,既要注意防寒保暖,又要對原有肺病如結核、氣管炎等積極治療。食補可用白銀耳、百合、沙參、冬蟲草、杏仁等佐餐,另外要少吃油條、辣椒等溫燥上火的食品,以防傷津化燥。

(2)脾為生痰之源:脾虛的人痰最多,因為脾虛的人身體運化水濕的功能下降,水濕在體內停聚也易生痰。所以,建議脾虛的人用健脾利濕的藥品及食品來調理。藥品如人參健脾丸、香砂養胃丸等,食補可吃苡仁、茯苓、扁豆、山藥、黨參、黃芪、大棗等。

(3)腎為生痰之根:老年人生痰多因腎虛所致。在調養上可補腎,用六味地黃丸調補,再服苡仁、山藥、芡實仁、核桃、蛤蚧、杜仲等輔治。

【貼心提示】

在平時的飲食上,為防止相應痰症的產生,您可以根據時節的變化,選擇相應的食物:如冬春應防風寒襲肺產生的寒痰,可多食生薑、胡椒、胡桃肉以祛寒;夏天因為脾胃常被濕邪困阻,應防生濕痰,可食用苡仁、山藥、茯苓、白術、草果等以健脾化濕。

如果是在濕熱較重的地區,人體易患濕邪,困阻脾陽,使水液不化而成痰。建議您選擇性涼味苦的食物,如梨、絲瓜、竹筍、金橘、杏仁、苦瓜等,也可以服用夏枯草、茵陳、車前子、木棉花等;秋天應防燥熱生痰,可多食潤肺的梨、藕、百合等。

【語錄鏈接】

無痰不作眩。

——《丹溪必讀·頭眩》

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

——《醫宗必讀·痰飲》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醫宗必讀·痰飲》

痰為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雜病源流犀燭·痰飲源流》

治咳嗽者,治痰為先;治痰者,下氣為上。

——《活法機要·咳嗽證》

8.燥萬物者,莫熯乎火

——《易經》

火為熱之極,火邪有內火、外火之分。外火多由感受溫熱之邪而致,或自風、暑、濕、燥、寒五氣轉化而來。內火是疾病變化的產物,多由髒腑功能失調或情誌過激而致。如腎水不足,心火上炎;肝氣鬱結,鬱而化火;思慮勞心,引動心火等。

火邪性質和致病

(1)火性上炎:火為陽邪,其性上炎。其傷人多見上部,心火上擾,常見口舌生瘡;胃火上竄,可見牙齦腫痛;肝火上炎,多見頭痛、口苦、目赤、眩暈。感受火邪,陽熱熾盛,出現發熱、煩躁不寧、口渴引飲、瘡疹紅腫熱痛等症狀。

(2)傷津、動血、生風:火為陽邪,易傷津耗液,故感受火邪,出現發熱、口渴、喜冷飲、舌紅少津、小便短赤、大便燥結等症狀最為常見;火熱之邪侵犯人體,劫耗陰液,可使筋脈失其滋養濡潤,而出現四肢抽搐、目睛上視、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症狀,亦屬於肝風內動的範圍;熱入血分,則灼傷脈絡,迫血妄行,而致各種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膚發斑及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