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建設性的批評卻會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
心理學家在倫斯勒工技學院作過這樣一項試驗:一個人設計一種新型洗發水的廣告,由另一個人加以批評。試驗分兩組進行。
研究人員讓批評者給予兩種批評:一種是溫和、具體而且帶有建設性的;另一種則是帶有威脅性且專挑設計者缺陷的批評。
第一組的結果是,受到攻擊式批評的人感到憤怒、充滿敵意,而且拒絕與批評者繼續進行任何的合作,很多人甚至不想與批評者再進行接觸。被批評者士氣遭到嚴重挫折,不但不願再努力,而且自信心嚴重受損,自我評價下降。
而另一組,受批評者的自信心與士氣不但絲毫未損,反而熱情高漲。他們樂意與批評者繼續合作,並且建立了理解與信任。
因此,對一個團體而言,批評是有必要的。它可以幫助他人修正錯誤,並協助他們步調一致地完成任務。但批評也需要掌握技巧,這也是管理人員情商的體現。
對於如何使批評富有成效,心理學家提出了以下幾個原則。
批評要私下麵對麵傳達
批評的目的是為了達到良好的效果,並不是使對方退縮。即使批評的動機完全正確,也不能忽視批評的方式。
不論指責如何正確無誤,隻要有第三者在場,便容易招致對方的怨恨。因為被批評者會覺得自尊心受損,顏麵盡失。而書麵或其他遠距離方式的批評,不但不夠直接,而且會讓對方沒有回答與澄清的機會。
責備之前先讚美
在進行批評前,先要肯定對方的成績。因為肯定、讚揚對方能夠製造良好的氣氛,可以使對方情緒安穩、平靜下來,知道自己並沒有受到攻擊;反之,若把下屬招來,一開始便劈頭蓋臉地訓斥,下屬便會很自然地產生一種反射性地防衛以保護自己。一旦產生了這種防衛心理,即使批評得再正確,下屬也很難接受。
美國第三十任總統柯立芝剛上任時,聘了一個女秘書協助他的日常工作。這個女秘書長得年輕又漂亮,但是工作上卻屢屢出問題,不是字打錯了,就是時間記錯了,給柯立芝造成很大的困擾。
有一天,女秘書一進辦公室,柯立芝就誇獎她的衣服很好看,盛讚她的美麗,女秘書受寵若驚,但是柯立芝接著說:“相信你的工作也可以像你的人一樣,都能做得很漂亮。”
果然,從那天起,女秘書的公文就沒再出過錯。身旁的其他工作人員好奇地問總統:“你這個方法很巧妙,是怎麼想出來的?”
柯立芝淡淡一笑:“這很簡單,你看理發師幫客人刮胡子之前,都會先塗上肥皂水,塗肥皂水的目的就是使人刮起來不會感覺痛,我不過就是用了這個方法罷了!”
讚美之後的責備,遠較直接進行責備來得有效。如果想讓對方改正缺點和錯誤,不妨先給對方來一番讚美,趁對方高興之際,再指出其中的缺點和錯誤,這樣會讓人更容易接受你的批評。
既然塗上一些肥皂水,刮起胡子來才不會痛,為何在批評之前,不先給對方塗上一些“肥皂水”呢?
批評要具體、有針對性、就事論事
如果隻告訴對方你做得不好,卻不說明錯在哪兒,結果往往收效甚微。
因為使一個人承認自己錯了絕不是件容易的事,這種結論式的批評更無法使他服氣。因此在提出批評時,一定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絕對不要拐彎抹角,指桑罵槐。
提出解決方案
在指出對方錯誤的同時,應該指出正確的解決方法。因為批評的目的,並不隻是指出對方的錯誤,而是要讓對方改正錯誤,避免再犯。
作為員工,他最大的不滿就是:“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上司總是不滿意。他自己怎麼不幹脆告訴我呢?”
當上司總是不給犯錯的員工指出解決之道時,員工就會不服氣。這種不平會在內心慢慢積蓄,直到有一天突然爆發,發生惡性的衝突,變得難以收拾。因此,在工作出現問題時,上司若能給員工指出正確的解決方案,讓員工有所遵循,改正錯誤,企業一定會有光明的前景。
不能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員工做事。用命令的口吻對下屬提出指示,容易使員工產生不平等的壓迫感,會失去人心。
運用拜托、請求的方式,可以使員工自覺成為團體的一員。這種參與意識和團隊精神所產生的合作精神,比強製性的命令要更為有效。
“我是老板,你就按我說的去做。”
“我們的目標都是一樣的,倘若大家能這樣做,我相信一定能達到目標。”
兩種不同的說法,給人帶來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與其單純地命令對方怎麼做,不如讓對方產生一種修正自己做法的動機,這樣會更為有效一些。
對於員工所犯的某個錯誤,隻要提醒一次就夠了
關於員工所犯的錯誤,第二次批評是不必要的,第三次便是囉唆的。因為批評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員工戰勝自我,而是更好地完成任務。有時管理者在批評下屬時,總傾向於把以前的舊賬翻出來,如此喋喋不休,不僅愚蠢,而且於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