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如何減輕社會的壓力
1.社會心理壓力的原因
社會的發展給人們心理上造成的壓力叫做社會心理壓力,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麵所造成。
(1)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必須加快,需要緊張、迅速和高效才能應付,因而造成心理壓力。
(2)技術的高度發展,知識爆炸性的劇增,要求知識更新加快,迫使人們不斷她接受新的教育,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從而造成心理壓力。
(3)競爭加劇,力爭獲得更高的成就,渴望事業的成功,力求超越別人,擊敗對方,保存自己。從而造成心理壓力。
(4)都市化,工業化,人口高度集中,周圍的噪聲環境,居住和交通的擁擠,都是一種嚴重的緊張刺激,給心理造成壓力。
(5)隨著社會的發展,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大量增加,使人際關係發生變化和複雜化,如何應付或適應這種變化了的人際關係,顯然也是一種心理壓力。
在以上種種社會緊張刺激和社會心理壓力的影響下,就形成了各種各樣有害於人們心身健康的心理與行為。
2.如何化解現代社會帶來的壓力
從個人來說,我們必須直麵現代社會所帶來的壓力,這是不容我們回避的。我們要在直麵壓力的過程中,不斷走向成熟和理智,當然也獲得更穩健的人生和事業。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1)應該為自己重塑個人的核心價值觀,確定自己立足於這個社會的原則和基礎指導思想;
(2)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和工作方法,不斷提高學習力和工作力;
(3)要選擇最適合於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如果無法找到理想的空間,必須有心理準備適應這個空間,再積極創造條件以改變不利局麵,不要讓消極情緒長久製約著自己,更不要被動等待,要主動融入這個空間;
(4)要合理確定自己的目標體係,目標要有層次性,盡可能量力而行,量入為出,不要過度透支,尤其是麵對那些機會誘惑時,要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裏?不是自己要去的地方,盡可能拒絕這種安排;
(5)要有突破意識和創新精神,隨時準備下崗和失業,能夠迅速調整自己的心態,敢於從零做起,重新來過,有實力必定會得到價值體現,不要吊死在一棵樹上;
(6)要學會時間和精力的平衡,為情緒緊張找到釋放的出口,不要太封閉保守,不要隻呆在家人和原始的朋友圈,要交各種類型的朋友,建立開放型和民主型的核心朋友圈,同時在這種非正式的組織找到受尊重的感覺;
(7)要多參加戶外運動,如果條件限製,在室內也可以做些適當的運動,運動要保持在安全可控的範圍之內;
(8)要多運用互聯網這個開放的平台和空間,尋找到精神歸屬的群體,同時也可拓寬學習的途徑和渠道,同時建立新的網絡和資源平台;
(9)要注意做好個人品牌建立和維護工作,確保危機到來時,周圍的朋友會給予你支持和信任;
(10)健康地信仰一種宗教,但不要過於沉迷其中,可適當讀一些高尚作品。不要過於計較目前的得失,要有吃虧精神,盡可能客觀公正地看待不盡公平的種種現象。
3.企業如何為員工減輕壓力
來自社會各方麵的壓力對職工身心健康、企業生產率、社會公共服務部門的負擔均有影響。僅在美國,企業因員工壓力過大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1500億美元,主要源於員工經常性的曠工、心不在焉、創造力下降而導致的生產力縮減。作為企業或個人,不應該以消極的態度對待社會壓力,而應該積極有效地應對。
任何公司都應該把減輕員工壓力的費用看成必要的支出,以確保公司留住並開發人才,以保證公司的持續經營。減壓策略的設計取決於公司的財力和規模。針對以上提到的壓力誘因,公司可以考慮以下策略:
(1)針對社會變化的壓力:可以采取把公司從鬧市遷往綠化區,改善整體工作環境,為女性員工提供彈性工作製或移動辦公等措施。這往往需要公司付出一定的代價——金錢或者時間。
(2)針對公司變化的壓力:可以向員工解釋原因,提供輔導。比如在麵臨機構重組時,設置意見箱或網上論壇等,讓員工公開談論工作問題,出謀劃策,以緩解壓力。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安排員工接受培訓(包括一係列的戶外活動),在培訓過程中,加深團隊成員相互間的理解和信任。或者提供方便的運動設施,改善員工就餐狀況等。
(3)針對人際和日常生活的壓力:可以聘請專業人員,協助員工鑒別壓力症狀,並提供相應幫助。Motorola中國公司的人力資源部聘請心理學博士專門從事員工壓力谘詢工作,幫助員工診斷、辨別壓力的症狀和成因,並給予適當的指導或為其推薦專業的心理醫生。
4.怎樣做壓力的主人
任何能影響人們心理和生理健康狀況的幹擾都可稱之為壓力。壓力對每個人產生的影響程度取決於自身的認知與反應。我們不應該成為壓力的奴隸,而應該做壓力的主人。
改變環境
我們的思考、感知和行為都受環境的影響。靠個人的力量很難改變大環境,但我們可以努力把自己的小環境創造得更加舒適。
雜亂無章隻會平添壓力,所以我建議使用“三月規則”和“三類文件法”整理辦公桌。任何堆在桌麵上三個月不被光顧的東西就應該存檔或丟進紙簍;毫不遲疑地將文件分成三類:當即處理(約為總量的50%),留存處理(不應多於總量的20%)和無需處理(即刻存檔或丟棄)。
有些管理人員頻繁地被下屬或其他事務打擾,無法專心於自己的公務,壓力很大。建議“分而治之”,采用四類方式處理:
(1)頻繁出現或以前遇到過的類似問題(大約占總量的50%),請員工遵循“常規方法”處理,如果沒有“常規方法”,應立即歸納並讓員工掌握;
(2)由其他同事如秘書、助理等代為回答;
(3)打電話用“是”“否”來回答;
(4)直接麵談。當你有意識地控製幹擾時,壓力也因此而減少。該方法對普通員工也有參考價值。
策略性暫停
在工作中,大家都會關注行動及其連續性,而對付某些情況的最好辦法不是加速而是暫停,讓自己平靜、深呼吸、集中思緒或有創意地處理這些情況。我們的頭腦、肌體如同我們的電腦係統一樣,當長期處於多任務的高速運轉時,容易出現紊亂而無頭緒,最好的方法是策略性的暫停——重新設定、反省後再回到工作中。
專注的魅力
注意力是一種資源,智者會把精、氣、神集中於一件事。在一定時期內,每個人的資源和能量是有限的,你無法同時做好數件重要而有難度的事。相反,它隻會徒增你的心理壓力,消磨你的意誌,產生挫折感。假如你有5件事要做,就按其重要性排序,一次處理一件。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做過的調查顯示,許多高級主管希望同時多做一些事,結果不但低效而且增加了心理壓力。
看看那些在會議中不專注於話題、頻頻接聽電話或進出會場的主管們,他們更有效地利用了時間嗎?不,他們因受到幹擾錯過了會議內容而產生不安或壓力。再看看那些忙碌不迭的銷售人員,做客戶拜訪或聆聽電話時,能否讓客戶感受到被唯一關注?培養注意力的一種方法是鍛煉“切換”能力,減少“啟動”與“恢複”的損耗。我們時刻都在處理不同的事務,如開會、回複郵件、向主管彙報、拜訪客戶等,而這些事務所需要的技能、思考模式及表現的行為是不同的,能夠迅速從一種狀態“切換”到另一種狀態,毫無疑問是一種控製幹擾與壓力的極為重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