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如何減輕家庭的壓力(2 / 3)

夫妻在家庭生活上要力爭合拍,也就是要彼此適應,這樣才能求得家庭生活的和諧與美滿。如果夫妻之間在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等方麵出現矛盾,應當本著遷就、忍讓的精神,力求使矛盾由大化小,就像上述例子中夫妻倆後來的做法那樣,這樣才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和夫妻之間差異的適應。

有人把夫妻之間的差異補償喻為“1+1=2”,也有人將其稱作“1+1>2”,這些比喻的目的無非是想說明,隻要夫妻之間取長補短,密切合作,不但會融洽夫妻關係,逐步縮小夫妻間的距離,而且還會產生超過單個人努力的協同效應。所以,高度重視夫妻之間差異的互補問題,使夫妻之間在氣質、性格方麵,能夠做到剛柔相濟,急慢相和,動靜相宜,在能力方麵,能夠做到各取所長,互相幫助,那麼,就會彈奏出一支支和諧悅耳的愛情新曲,給多姿多彩的家庭生活,增添更多的春意和活力。

7.理順家庭成員關係減輕家庭壓力

我們這裏所說的親子關係,主要是指父母雙親與未成年子女的關係。父母雙親與未成年子女之間,既有著密切的血緣關係,又有著長期養育而形成的感情聯係,因此,親子關係在家庭關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父母與未成年子女的關係中,父母處於主導地位。父母之間的關係如何,父母對子女采取什麼樣的教養方式,以及父母自身的文化心理素質、經濟狀況和居住環境怎樣,都會直接間接地對子女的心理健康產生深刻影響。下麵,我們就結合國內外的有關研究,先來說明親子關係對未成年子女的影響,然後再來討論處理親子關係所應注意的問題。

親子關係對未成年子女的影響

(1)不健全的雙親關係對未成年子女的影響。不健全的雙親關係主要包括下列各項:父母雙亡或單親死亡,父母離異,父母中有犯罪行為並造成家庭破裂,父母不和,父母本身有心身缺陷,等等。

處於家庭不和中的兒童,比生活在父母中有一人死亡的家庭中的兒童,可能會遇到更多的麻煩。他們對未來感到害怕,有被拋棄感和憤恨感,並有可能變得抑鬱,敵對,富於破壞性,易激怒,孤獨,悲傷,特別容易闖禍,甚至會自殺,他們還有可能感到勞累,失眠,患皮膚病,食欲減退,思想不集中,羞辱與窘迫,還常常使得他們對學校作業和社會生活不感興趣。研究進一步證實,父母離婚所造成的不穩定的家庭環境,對兒童心理發育有明顯影響。離婚家庭中的男孩子,情緒不穩定,性格倔強,情緒與行為問題的檢出率較高,而女孩子則表現出更多的焦慮情緒,從離婚家庭兒童的智商測定來看,遠較對照組為低,差異顯著。另據對北京城區2432名7~14歲兒童的調查,處於夫妻不和的家庭、暴力家庭或離婚條件下的兒童,其行為問題的檢出率均比正常兒童為高。

(2)不同的教養方式對未成年子女的影響。美國學者鮑姆林德,曾把父母教養子女的方式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比較不同類型的教養方式對子女心理健康的影響。結果發現:專斷型的教養方式(嚴格控製,嚴厲懲罰,很少溫暖),使得子女常常產生不滿情緒,並且具有畏縮、不信任人等個性缺陷,隨意型的教養方式(放任自流,不加控製,不提要求),所培養出來的孩子也具有隨意的色彩,即在個性上很不成熟,達不到同類孩子的正常發展水平,權威型的教養方式(既嚴格要求,又尊重孩子,控製與鼓勵相結合),使子女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並使得這些孩子在同齡孩子中,最能自立,最能控製自己,最自信,最能進行探索和最心滿意足;和諧型的教養方式(主張平等,與子女和諧交往,積極培養孩子誠實、公正和理性的品質),使子女有較強的獨立性和個性意識,善於與人交往和取悅於人。鮑姆林德認為,就美國的情況來看,權威型的教養方式似乎是最成功的,但和諧型的教養方式則代表了一種新的發展方向,所以,後兩種教養方式都對子女有積極影響,而專斷與隨意的教養方式則是十分有害的。

我國學者吳舸和舒明躍的研究表明,在犯罪的男青少年中,缺乏父母愛的情況比較嚴重,尤以缺乏父愛更為普遍,親子間特別是父子間的交流障礙,不僅表現為交流機會少,更重要的是交流質量差,可見,父愛的重要性是不能忽視的。

國內外的許多研究還證實,家庭的心理氣氛,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而家庭的心理氣氛,是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教養態度緊密聯係在一起的。

(3)父母文化、經濟背景對未成年子女的影響。大量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經濟狀況和生活環境,對未成年子女的心理與行為有重要影響。一般來說,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低,兒童行為問題的檢出率越高。經濟富足或窮困家庭的孩子,比中等階層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適應困難。家庭居住條件差,易使兒童產生苦悶、煩躁等情緒,而家庭的社區環境不好,則會使兒童沾染某些不良習氣,影響行為的健康發展。

處理親子關係應注意的問題

(1)父母要多為子女著想,努力為孩子樹立良好的形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當父母的要時刻想著自己對子女的責任和義務,努力扮演好“善為子師”的重要角色。

首先在夫妻關係上要和睦相處,力求給孩子留下一種安全的感覺和美好的印象。安全感是一種基本的心理需要。孩子缺乏安全感,成天擔心父母爭吵或離婚,在這樣的動蕩氣氛中,孩子的心理又怎能獲得健康的發展呢?子女看到父母不和,甚至比父親或母親的亡故還要痛心,心理反應也更為複雜,這說明在子女的心目中,父母之間的感情該有多麼重要!遺憾的是,現在我們有些父母,特別是年輕的父母,對夫妻之間的感情不那麼珍重。他們動不動就吵架,吵急了就鬧著要離婚,似乎離婚也是一種“時髦”。這種傾向對子女來說,實在是一種不幸。

(2)父母要了解子女的心理特點,采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子女的心理特點,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是不一樣的,即使在同一年齡階段,也還存有性別上的差異以及其他身心差異。但總的來說,未成年的子女在家庭中都有下列一些心理需求:他們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強烈,常常希望從父母那裏獲得更多的知識;他們渴望交往,喜歡活動,如果經常把孩子關在家裏,他們會在情緒上受到極大的壓抑,他們喜歡遊樂,興趣廣泛,父母若幹涉他們的遊樂權利和興趣愛好,他們會產生強烈的挫折感甚至對立情緒。對未成年子女的這些基本的心理需求,父母應當心中有數,並積極采取措施,適當地加以滿足,及時地進行教育、引導,這樣才能對子女的發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針對子女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要注意以下幾點:

民主與強製: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應當采用民主的方法,不應依賴強製的手段,這個道理多數父母都懂得。但要真正的實行起來,還是強製省事,見效快,民主費事,收效慢,有時還很難見到直接的效果。可見,有了理論並不等於能很好地指導實踐,理論與實踐之間是有一定的距離的。

所謂民主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商量的方法,是說服教育的方法,是以理服人的方法,是平等待人的方法。對子女講民主,不是降低父母的權威,更不是表明父母的無能,而是將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置於一種較高的層次之上,置於科學的境地。正如有的研究所指出的,以民主的方式教養出來的孩子,有禮貌,獨立性強,待人親切,善於與他人合作,當然,這需要父母的長期努力。

開放與捆縛:開放就是要給孩子以較多的自由,使他們有更多的夥伴,有更頻繁的社會交往的機會,有更大的活動空間,有更豐富的生活內容。與開放相對立的教育方法是捆縛。捆縛也是一種省心省事的傳統教育方式。將孩子關在家中,少與人接觸,可防止孩子“沾染壞習氣”,可使孩子安心學東西,可保證孩子的身體健康,等等。然而,習慣於捆縛方法的家長同誌,您是否想到孩子的需求?想到孩子的喜怒哀樂和精神發展?而這些心理健康方麵的要求,恰恰是捆縛方法無法滿足、無力解決的。

現代的社會,現代化的生活,要求父母給孩子更多開放的機會,使孩子更多地接觸社會與人生。我們要培養現代化建設所需的人才,靠捆縛、靠籠鳥式的教育,是辦不到的。我們應該讓子女從小天地裏走出來,在活生生的社會裏鍛煉,在困難與挫折中成長,這樣才能領略人生的真諦,才能造就現代人的意識和現代人的品格。

鼓勵與責罰:鼓勵即正麵強化,責罰則是一種反麵的強化。照理說,鼓勵與責罰都可以引出積極的結果。但是,責罰不可過分,更不能濫用。責罰的過分與濫用,不僅會挫傷子女的積極性,疏遠親子間的情感,而且會失去這種教育手段的固有作用。

鼓勵作為正麵教育的手段,應始終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居於主導位置。子女的年齡越小,越要以鼓勵為主,以表揚為主。但鼓勵或表揚同樣不可濫用。若隻予表揚,不予批評,隻講鼓勵,不講責罰,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一種“定勢”,即隻能聽好的,不能聽相反的意見,那樣同樣會失去鼓勵這種教育手段的固有作用。

父母應提高自己的心理素養

(1)要有養兒育女的正確動機。父母養育子女,從根本上說,是對社會的一種責任和貢獻,而不是個人的私利。如果父母具有養兒育女的正確動機,就會按照社會的需要規範子女的行為,促使子女沿著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方向前進,相反,養育動機不端正,僅僅著眼於個人的私利或家庭的前途,那麼父母的養育標準必定是片麵的狹隘的,因而不利於子女的健康發展。

(2)要有深厚穩定的教育情感。一般來說,父母對子女都有天然的愛心,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早日成才。但天然的愛心和樸素的願望,並不能代表高尚、深厚和穩定的教育情感。十一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彼德·阿柏拉爾說過:“火氣甚大,容易引起憤怒和煩擾,是一種惡習而使心靈向著那不正當的事情,那是一時衝動而沒有理性的行動。”

(3)要有耐心細致的處事風格。家庭教育十分需要耐心細致的心理品質。隻有耐心細致,才能了解子女的所思所想,從動態上把握子女的思想脈搏;隻有耐心細致,才能對症下藥,以理服人,使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父母的幫助,隻有耐心細致,才能造就親子間的民主氣氛,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耐心細致應當在家庭教育的各個方麵體現出來。例如,孩子有了缺點、錯誤,家長不應就事論事地訓上幾句,簡單了事,也不應掉以輕心,聽之任之。細心的父母,要從事情的現象探尋本質,從子女缺點、錯誤的表麵,挖掘主客觀方麵的根源,這樣才有助於子女的改過遷善和成長進步。

(4)要有開朗善良的性格特征。性格是環境塑造的結果。父母要想使子女形成開朗善良的性格,自己本身就應加強個性修養,努力形成開朗善良的性格特征。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看到,有些孩子的鬱悶,消沉,自私,不能體諒人,這些不良的個性品質,正是從父母那裏潛移默化地熏染而來的,當然,這裏也有外界環境的不良影響。但無論如何,父母的作用是不可輕視的。

8.處理好尊長關係減輕家庭壓力

婆媳關係是一種特殊的家庭關係。在婆媳關係中,既沒有像夫妻關係中那樣親密的姻緣關係,又沒有緣親子關係中那樣穩定的血緣關係。婆媳關係是通過兒子,丈夫這一特定的雙重角色,而間接發生的血親關係。由於婆媳關係缺乏天然的凝聚力量,所以處理起來比較困難。難怪有的人形容:十對婆媳九對不和。

雖然婆媳關係有難處的一麵,但在社會主義製度下,處理婆媳關係也有很多有利的條件。首先,在法律上,婆媳各自的合法權益,都能得到法律的保護;在道德上,一切虐待婆媳的不道德行為,都會受到輿論的譴責,這就從根本上為婆媳關係的改善奠定了基礎。其次,在我們的社會,倡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倡人與人之間平等互助的新型關係。既使不是一家人的同誌之間都可以親如手足,互助互愛,那麼,已經成為一家人的婆媳之間,不是就更有可能做到和諧相處、親似母女了嗎?實際上,現實生活中這種婆媳和睦相處的例子還是不少的。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以及許多婆媳和睦相處的經驗,抓好以下三個環節最為重要。

媳婦的主動適應

在婆媳關係這一對矛盾中,媳婦常常是矛盾的主要方麵。這是因為,新社會的媳婦,已不像舊社會的媳婦那樣,缺乏經濟地位,身受“三綱五常”的約束,如今的媳婦,大多有可觀的收入,有的甚至還超過丈夫。所以,不少年齡較大而又沒有工作的婆婆,反而要靠兒子、兒媳來贍養。這種經濟地位的變化,決定了媳婦在婆媳關係中所處的重要位置。

(1)尊重婆婆,待婆如母。針對老年人自尊心強的特點,媳婦對婆婆須十分尊重。既要尊重婆婆的生活習慣,又要尊重婆婆的個性特點,還要教育子女尊敬老人。做媳婦的,應當像對待生母那樣來關懷、體貼自己的婆婆,態度要誠懇,語言要溫和,照顧要周到,這樣,婆婆早晚會對此感動的。

(2)理解婆婆,豁達大度。像婆婆這般年紀的人,一般或多或少有一些封建意識,尤其是生活在農村的婆婆,舊思想、舊觀念可能更突出些;加上老年人固有的一些心理特點,如健忘,好嘮叨,喜歡懷舊等,這樣就容易在婆媳之間產生一些隔閡,出現一些矛盾。遇到這種情況,媳婦應當具有寬廣的胸懷,豁達大度,理解體諒。

(3)關心婆婆,多方照顧。婆婆上了年紀,行動遲緩,做家務也不利索了,有的婆婆還體弱多病,需要人照顧。但婆婆的自尊心,又驅使她們不承認自己的年老體衰,她們反而會嫌媳婦家務幹得少,做事不麻利。碰到這樣的事情,媳婦切不可跟婆婆較真,而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表示對婆婆的關心和愛護,來盡晚輩的一片孝心。

(4)順應婆婆,趨利避害。有些婆婆,待人尖刻,脾氣古怪,遇事好挑剔,說話不留情麵,疑慮之心還很重。對於婆婆長期以來形成的個性弱點,媳婦不能采取看不慣,頂著幹、你怪我更怪、你刺我更刺的態度。那樣隻能把事情搞得更糟。正確的做法應當是:趨其利而行之,避其害而為之。例如,當婆婆無理講怪話的時候,媳婦一定要耐住性子,不理不睬,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必要時可請丈夫出麵周旋。

婆婆的寬容體諒

(1)自重自愛,以身作則。這是當好婆婆的基本要求。作為婆婆,不應當有倚老賣老的思想,也不應處處拿自己過去當媳婦的標準來要求現在的媳婦。時代不同了,人們的觀念亦應跟上時代的步伐,當婆婆的也不例外。要媳婦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自重自愛,給媳婦做出個好樣子,這就是當婆婆所應注意的最重要的問題。

(2)一視同仁,待媳如女。媳婦雖然與婆婆沒有骨肉情分,但畢竟是一家人。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媳婦既然進了自己的這個家門,婆婆就應把媳婦當作親生女兒一樣來對待,千萬不能把媳婦當成外人。如果婆婆的心中總是有杆秤,兒子,女兒、孫子這頭重,媳婦那頭輕,媳婦自然會覺得婆婆偏心眼,不公道,這樣就會使媳婦那顆本來就敏感的心,更加失去平衡,從而會帶來一係列的心理困擾。

(3)作風民主,體貼媳婦。當媳婦與婆婆一塊生活時,婆婆的民主作風十分重要。婆婆作為家裏的長者,處在受尊重的地位。如果婆婆能在兒子,兒媳敬重的同時,有事主動征求媳婦的意見,並且決不把個人的主張強加於媳婦,那麼就會使媳婦體驗到家庭的民主空氣,從而更加增添對於婆婆的敬重。

(4)大處著眼,不計小節。在家庭生活中,婆婆的寬容體諒,還應體現在大處著眼,不計小節上。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法則。婆媳關係再好,也難免會有矛盾。有了矛盾並不可怕,關鍵在於對矛盾的認識,以及解決矛盾的措施如何。就婆婆這方麵來說,對婆媳之間的矛盾,要有下列基本的認識:婆媳之間的矛盾是原則性的,還是非原則性的?如果是原則性的,例如涉及到人的品質和道德問題,婆婆就不應讓步,而應以長輩的身份,對媳婦進行教育,當然,這裏也有一個方式方法問題,如果是非原則性的,例如涉及到媳婦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婆婆就不應過多地進行幹涉,在這些小節上過多的幹涉,很容易降低婆婆在媳婦心目中的威信。

“中間人”的協調疏導

在婆媳關係之間,除了婆婆與媳婦這兩頭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中介環節不可小看,那就是身兼兒子與丈夫兩種角色的“中間人”的作用。“中間人”在婆媳關係中起著紐帶、杠杆和緩衝的作用。沒有“中間人”這個紐帶,談不到婆媳關係的建立,缺乏“中間人”這個杠杆力度與支點的調整,婆媳關係就很難正常運轉,當婆媳之間矛盾激化的時候,“中間人”又恰恰在其中起著緩衝和疏導的作用。所以有人認為,解決婆媳矛盾的關鍵在“中間人”。

(1)溝通信息,促進婆媳之間的心理交流。婆婆與媳婦,本來互不相識,彼此缺乏了解。由於姻親的結合,現在成了一家人,但婆媳之間在各自的脾氣、性格、興趣、愛好和生活習慣方麵,仍然有很多“未知數”,需要溝通。這種溝通的責任,自然就落在“中間人”的肩上。“中間人”與母親共同生活過幾十年,對母親的特點摸得最透,“中間人”與妻子有過浪漫的戀愛過程,又有了朝夕相處的生活經曆,對妻子的特點了如指掌。因此,憑借“中間人”的優勢,巧妙地架設一條“信息通道”,及時把婆媳雙方的信息,準確地傳遞給對方,並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傳遞過程中的“噪音”或“失真”,這對於加快婆媳之間的信息交流,促進婆媳雙方的了解,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