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如何減輕經濟的壓力(3 / 3)

宗教法

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提倡揚善除惡。例如佛教就告誡人們多積陰德,來世有報;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多做好事,多資助困難的人。宗教是一種信仰,具有助人的暗示作用,能消除人的吝嗇心理。

11.正確消費以緩解經濟壓力

人們通常會有這種誤解,認為掙錢越多越幸福,壓力也就越小,可研究卻發現並非如此。錢多了,所帶來的不過是一時的欣喜和新添的幾樣東西,人們在調節生活方式的同時卻不能提高幸福感和減少壓力。你所要做的不過就是明智消費:少買一些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不欠債,花錢買一些能讓自己真正開心、減少壓力的東西,還有就是眼光要放長遠。與其錢多得花不了用來買玩具,還不如節省一點,這樣不但自己感覺充裕,還有人身自由。假如你想提升幸福感、為自己減壓,不妨參考下麵幾條建議:

減少債務

假如你因為負債而感覺有壓力,那不妨削減一下日常開銷(像是早晨的一杯拿鐵,外出就餐和不需要的新衣服等),還清信用卡的欠款。總有一天你會意識到,有些東西比這些額外之物要珍貴得多:經濟上的自由和內心的平靜。

明智消費

從現在開始,每買一樣東西之前,你都應該考慮一下這對提高生活質量是否有幫助,會不會給你帶來壓力(因為缺錢用)或者將你的生活弄得一團糟。記住,花銷少壓力就小。

用錢來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從預算中去掉額外之物後,要是沒有債務,不妨考慮一下請人來做那些自己不願意做且又浪費時間的事情。比如說,你可以請人幫你打掃房間,自己帶著孩子去公園;你可以請個助手來減輕自己的工作量,剩下的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了;你也可以請人幫你整理房子,多多享受一下家的溫馨。

舊物品換取新體驗

假如東西太多,你可以考慮把舊貨拿到跳蚤市場或者網上出售,將得來的錢用於充電,並和家人一起度假,或者其他一些能夠減輕疲勞、豐富生活以及留下美好回憶的活動。

商業社區少光顧

預算少了,那些遭遇經濟壓力的人往往會從自己身上節省開支,通過削減醫療費來滿足日常所需。小問題一不留神就會變成大麻煩,這樣隻會帶來更多的壓力。

減少失眠

重壓之下,睡眠問題在所難免。一旦睡眠不足,免疫機能下降、認知能力減弱、情緒低落等問題就會接踵而來。信用卡欠款所引發的不良情緒,會給健康帶來不利影響。隨著債務的增加和利息的累積,人們會產生憂慮、挫敗以及無望的感覺。因此造成的額外壓力,再加上解決不當以及自我忽略的消極思想,隻會讓人不堪重負。

清償債務

製訂一個計劃,信用卡債務清償就會變得容易許多。

學會省錢和縮減開支,手頭寬裕了,消費計劃的製訂和債務的償還就會變得容易許多。隨著自身經濟狀況的改善,你可以通過一些減壓技巧和生活方式上的改變來為自己減負。參考上麵的意見,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這一切將一去不複返。

12.化解經濟壓力的措施

麵對現代快速生活和環境汙染帶來的身體“亞健康”、疾病低齡化事實,麵對沉重的醫療費用開支壓力,麵對社會醫療保險“保而難飽”的局麵,作為一個普通職工,該如何通過自己的智慧,尋求更加安全、有效的手段,以對抗和化解這部分經濟壓力呢?

加強健身等健康投資意識、安排合適的商業保險,以及讓自己的資產穩妥地增值,是抵禦如今醫療費用“日張夜大”的三大法寶。

預防疾病是上策

“什麼都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健康;什麼都可以有,但千萬不能有病。”這是已經流行了多年的俗語。簡單兩句話,道出了人們對於健康的珍視,對於疾病的厭惡。

但誰也無法保證不生病。所以,為了預防生病,尤其是慢性疾病和重大疾病,健康醫學專家建議我們,要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做一個投資,起到預防疾病發生的作用,從而有效且直接地降低醫療費用的支出,同時間接降低潛在的工作事業和生活上的損失。

如果要給健康投資做個投資組合的話,其中最主要的要素就是個人行為選擇,其次是食物投資和健身時間投資,還有為心情而進行的所有投資。

食物和健身的投資很好理解。食物要有營養,要多元化,健身要保證一定時間。這些都是健康的基本前提。所謂個人行為的選擇,簡單地說就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基本的養生之道。至於心情的投資同樣不可或缺,比如社交活動,旅遊度假,抑或是和朋友煲個電話粥都是令心情愉悅的方法,心情舒暢,身體也會更健康。

讓醫療保險作有效補充

如果說社會醫保好比健康醫療保障金字塔的最底層,隻能提供最基本的保障,那麼商業的健康醫療保險則可以是這個三角形的中、上層,可用來彌補醫保無法涵蓋的範圍,起到補充的作用。

那麼,目前市場上的商業健康保險主要有哪幾類?分別能起到怎樣的保障作用呢?

人們最熟悉的可能莫過於重大疾病保險了,這類保險的“簡約”型產品為單純的防癌險。投保大病險或防癌險後,隻要被保險人被確診患了保險條款中列明的某種疾病,無論是否已經發生醫療費用,也不管一共發生了多少費用,都可獲得投保時約定的補償金,而且並不需要被保險人提供相應的醫療費用發票。

還有一種叫做“醫療費用報銷型保險”,意思就是說當被保險人因為意外或者疾病接受醫療服務發生費用後,可以按照約定比例得到補償金,但這種補償最高限額不能超過已發生的醫療費用,理賠時也需要醫療費用發票憑證。最常見的是住院醫療費用報銷型保險,也有一些門急診費用報銷保險。但在目前內地的保險市場中,由於保險公司承擔的風險較大,門急診費用保險還比較少,一般隻是在團體醫療中才有附加門急診費用保險;個人健康醫療險中門急診費用類保險產品很少,現在市麵上銷售的隻有附加的意外傷害門急診醫療保險。

還有一種常見的醫療保險,稱為“住院補貼型(津貼型)保險”。意思是說被保險人因意外傷害、疾病而接受住院治療,導致個人收入減少,可由保險公司按照約定的標準補償給予津貼,投保時可選擇每日補貼額度,與實際發生的醫療費用無關。

這兩年各保險公司還新開發了一種設有上限的終身醫療賬戶型保險。這類保障計劃實質是保險公司提供給客戶的一個“個人終身醫療賬戶”,投保人需要在年輕時每年儲蓄一定的金錢(保費)進入該賬戶,同時從交費的第一天起,就有權從該賬戶中提取醫療補貼金。為了避免在年輕時把賬戶中的錢全部用完,導致老年無保障,保險公司會特別提醒你每年最多從中領幾次補貼金。若不幸身故,賬戶中的錢還沒有用完,可以還給你的愛人或後代。這類終身醫療險意即“一次核保,保障終身”,徹底解除了客戶投保後因身體原因或年齡原因不能續保的後顧之憂。而且,若中途發生疾病或住院事件,對於同一種類的疾病,保險公司依然會給予賠付。

對於不同的人群而言,由於家庭的經濟狀況、肩負的家庭責任、已有的保障情況等不同,在選擇健康醫療類保險時也應有所側重,分清輕重緩急,選擇不同的產品類型,而不是貪大求全。尤其是已經參加社會醫保的和還未參加社保的,在選擇商業健康醫療保險時應該各有重點,才能又經濟又有效。

對於中青年人群而言,比較理想的險種搭配是:已經有社會醫療保障的,就選擇重大疾病保險加住院補貼保險;還沒有醫療保障的,就選擇重大疾病保險加住院費用保險。

當然,和選擇其它類型保險一樣,選擇健康醫療險時還要考慮拿多少錢出來投保,也就是預算問題。一般的原則是,每年的醫療保險費是年收入的5%~7%(因為總的保費支出占年收入的7%~15%,健康類保險應該在所有保障中占一半費用),如果沒有社會醫療保障的話,這個比例可以適當地提高一些。而由於預算的寬裕和緊張程度不同,同類人群在安排健康醫療險產品的先後購買次序時,也應有不同的考慮。

比如,對於一個28歲的已婚白領女士而言,應該以“醫療補貼——重大疾病險”的順序來考慮購買,應該首先保障自己生病時家庭收入不銳減,畢竟對她而言,生小病住院的可能性要比重大疾病的可能性高,所以優先選擇補貼保險。而且,保險不是一步到位的,如果她目前規劃的大病保障不足,在35歲之前,她仍可以繼續加重這方麵的保障。

對於一個40歲的中年創業成功人士而言,有足夠的實力,也有足夠的必要先規劃重大疾病險,然後才是高額醫療補貼保險,再次考慮購買醫療費用保險,因為以他的經濟能力而言,小毛病產生的醫療費用完全可以通過自己解決,他需要通過保險來轉嫁的是疾病引發的高額費用支出,同時可以考慮在住院期間獲取高額津貼補償。

而在保額選擇方麵,重大疾病險的保額以10萬~30萬元為佳,以便覆蓋日益增加的重大疾病治療費用。住院醫療費用和意外傷害門診保險額度無需太高。津貼型醫療險的每日補貼額度,則以個人的收入狀況自行考慮,比如一個月收入3000元的投保者可以選擇100/天的補貼額,收入更高則選擇的津貼額應該更高些,這樣才能有效彌補自己因為生病住院導致的收入損失。

抵禦資金壓力

還有一種“對付”醫療費用支出的辦法,那就是“苦練內功”——讓個人和家庭的資產盡力保值增值,以便有足夠的能力應付醫療費用對家庭經濟的侵蝕。

如何讓家庭資產保值增值?這幾年的投資理財手段已經日益豐富,低風險的人民幣理財、中短債基金、國債;中等風險的房產、偏股型開放式基金、封閉式基金、可轉債、分離債;中高風險的外彙、黃金投資……若能找對路子,將自己的家庭資產通過不同的投資組合,來獲取中長期穩定的收益,就能有效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除了讓家庭資產“整體集合型投資理財”,使用家庭資產“大盤子”來應付醫療費用開支外,當然個人也可以模仿保險產品的形式,為自己和家人籌建一個“家庭醫療基金”。比如,采用每月定期定額投入的方式,將一小筆(諸如兩百元)資金投資於某隻穩健成長的開放式基金,用於不斷積累。一旦家人發生醫療自費項目,就從這個“家庭醫療基金”中領取相應的錢數,這樣就不易對日常的其他開支產生破壞性影響,同時可以減輕心理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家庭的資產配置中,一定要留出一塊相當於全家3~6個月開銷所需的“家庭緊急備用金”,以預防一旦發生疾病等意外事故,家裏的流動資金能足夠支撐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