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如何減輕經濟的壓力(2 / 3)

確定計劃開支原則

一般家庭開支的原則為三條:一是要保證費用開支的合理原則。正常的家庭消費結構應當是,先保證生存費用,然後要千方百計地保證發展費用的開支,同時要劃一部分錢應付其他急用。有餘力時再考慮享受費用的開支。如果把這個順序搞顛倒了,就會造成家庭經濟的混亂;二是應當堅持“量入為出”、“先算後用”的原則。這就是說,用錢要根據經濟收入的多寡,事先推算好怎樣最經濟、最合理地使用這筆錢。防止出現入不敷出,寅吃卯糧的窘況;三是要采用合作協商的原則的家庭的消費開支,購買物品,尤其是一些大項開支,一定要家庭成員共同研究。這樣既有利於把開支安排得更加合理,又有利於實行家庭民主管理,也有利於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

建立一本家庭財務賬

要保證家庭實行計劃開支,必須建立一本家庭財務開支賬。對小家庭的所有支出有一個比較清楚準確的記錄。就依靠工資生活的家庭來說,家庭開支的預算和決算通常是以一個月作為周期的。因為一個月發一次工資,賬目結算亦可一個月結算一次。開支賬目盡可能記得詳細些,一定要注明各項開支的用途,不能怕麻煩。每月底來一次合計,算出當月的總支出和剩餘。一季度或半年作一次小結,年終作一次全年總結。這樣做,僅可以促進家庭開支和消費的合理化,又可以提高家庭成員的理財能力。這種兩全其美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

8.遠離自私以減輕壓力

自私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病態心理現象。“自私”指的是隻顧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和益。常有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等說法。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輕微一點是計較個人得失、有私心雜念,不講公德;嚴重的則表現為為達到個人目的,侵吞公款,誣陷他人,殺人越貨,鋌而走險。

自私之心是萬惡之源,貪婪、嫉妒、報複、吝嗇、虛榮等病態社會心理從根本上講都是自私的表現。

自私是一種近似本能的欲望,處於一個人的心靈深處。人有許多需求,如生理的需求、物質的需求、精神的需求、社會的需求等。需求是人的行為的原始推動力,人的許多行為就是為了滿足需求。

但是,需求要受到社會規範、道德倫理、法律法令的製約,不顧社會曆史條件的要求,一味想滿足自己的各種私欲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自私之心隱藏在個人的需求結構之中,是深層次的心理活動。

正因為自私心理潛藏較深,它的存在與表現便常常不為個人所意識到。有自私行為的人並非已經意識到他在幹一種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別人利益時往往心安理得。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將自私稱為病態社會心理。

自私心理的病因可從客觀與主觀兩個方麵來分析。從客觀方麵看,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目前我國各項資源的數量、種類、方式在占有和配置方麵都存在許多不平衡不合理之處,對資源的權力,行業、部門壟斷還比較嚴重。於是,缺乏資源的一方不得不用非正當的方式去交換。由此,一方麵以權謀私,另一方麵以錢謀私,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相互交換。

從主觀方麵看,個人的需求若是脫離社會規範的不合理的需求,人就可能傾向於自私。自私自利的人往往是自我敏感性極高,以自我為中心,對社會對他人極度依賴與索取,而不具備社會價值取向(對他人與社會缺乏責任感)的人。

凡自私的人,都有這樣的病態社會心理,即“公家的事小,自己的事大”、“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利人者是傻子,利己者是聰明人”、“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誰不吃”,這些心態逐漸變成了一種流行的畸形心態。

由於社會製約機製尚不健全,某些自私自利的人確實從中撈到了某些好處,更使得自私之風盛行不衰。然而,自私導致腐敗,導致極端的個人主義,導致社會醜惡現象的出現,它使得社會風氣敗壞,是違法違紀的根源。

自私作為一種病態社會心理,應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予以克服。自私心理的自我調適有如下方法:

內省法

這是構造心理學派主張的方法,是指通過內省,即用自我觀察的陳述方法來研究自身的心理現象。自私常常是一種下意識的心理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經常對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進行自我觀察。

觀察時要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即社會公德與社會規範。而要反省自己的過錯,就必須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強化社會價值取向,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模範學習,對照榜樣與楷模找差距,並從自己自私行為的不良後果中看危害找問題,總結改正錯誤的方法。

多做好事

一個想要改正自私心態的人,不妨多做些利於他人的事。例如關心和幫助他人,給希望工程捐款,為他人排憂解難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從讓座、借東西給他人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為中糾正過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態,從他人的讚許中得到樂趣,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

9.祛除貪婪心理以減輕壓力

貪婪指貪得無厭,意即對與自己的力量不相稱的某一過分的欲求。它是一種病態心理,與正常的欲望相比,貪婪沒有滿足的時候,反而是愈滿足,胃口就越大。

貪婪心理

客觀原因:中國古代就有“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的說法,反映了不勞而獲的投機心理。它宣揚的不是勤勞致富而是謀取不義之財。受這種觀念的影響,社會上確有一些不務正業、靠貪汙、行騙過活的不法分子。貪婪心理有如下特征:

(1)錯誤的價值觀念。認為社會是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為自己擁有。這種人存在極端的個人主義,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得隴望蜀,有了票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位子;有了位子,想女子;有了女子,想兒子;即便“五子登科”,也不會滿足。

(2)行為的強化作用。有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時,多有懼怕心理,一怕引起公憤,二怕被捉。一旦得手,便喜上心頭,屢屢嚐到甜頭後,膽子就越來越大。每一次僥幸過關對他都是一種條件刺激,不斷強化著那顆貪婪的心。

(3)攀比心理。有些人原本也是清白之人,但是看到原來與自己境況差不多的同事、同學、戰友、鄰居、朋友、親戚、下屬、小輩甚至原來那些與自己相比各種條件差得遠的人都發了財,心理就不平衡了,覺得自己活得太冤枉。由此生發一股貪婪之念,也學著伸出了貪婪的雙手。

(4)補償心理。有些人原來家境貧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經曆,便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會利用手中的權力向社會索取不義之財,以補償以往的不足。

貪婪是一種過分的欲望。貪婪者往往超越社會發展水平,踐踏社會規範,瘋狂地向社會及他人攫取財物,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貪婪並非遺傳所致,是個人在後天社會環境中受病態文化的影響,形成自私、攫取、不滿足的價值觀而出現的不正常的行為表現。若欲改正,是可以自我調適的。

貪婪心理自我調適

(1)格言自警法。古往今來,仁人賢士對貪婪之人是非常鄙視的。他們撰文作詩,鞭撻或諷刺那些向國家和人民索取財物的不義行為。想消除貪婪心理的人,應牢記那些詩文和名言格言,朝夕自警。

(2)自我反思法。即自己在紙上連續20次用筆回答“我喜歡……”這個問題。回答時應不假思索,限時20秒鍾,待全部寫下後,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過分的欲望,這樣就可明確貪婪的對象與範圍,最後對造成貪婪心理的原因與危害,自己作較深層的分析。分析自己貪婪的原因是有攀比、補償、僥幸的心理呢,還是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分析清楚後,便下定決心:要堂堂正正做人,就得改掉貪婪的惡習。

(3)知足常樂法。一個人對生活的期望不能過高。雖然誰都會有些需求與欲望,但這要與本人的能力及社會條件相符合。每個人的生活有歡樂,也有失缺,不能搞攀比。

心理調適的最好辦法就是做到知足常樂,“知足”便不會有非分之想,“常樂”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10.吝嗇並不能減輕經濟壓力

吝嗇,俗稱小氣,一毛不拔,是一種不正常的心態和行為,是有能力資助或幫助他人卻不肯付諸於行動。

吝嗇的人都非常計較個人的得失,遇事總怕自己吃虧。他可以大慷公家之慨,對個人利益卻絲毫不能讓步,總是高估人家低估自己,永不知足,因而也具有貪婪之心。

吝嗇的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財富與利益,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親不認,對別人的苦楚顯得冷漠無情,毫無憐憫之心,甚至落井下石。

吝嗇的人很少參與社會活動,也不關心周圍的事物,他們不願幫助別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了困難也就很難得到他人的幫助。

吝嗇心理的形成,與環境影響、人格成長不良有關係。從外界因素來看,由於種種原因,人們的收入與財富具有一定的懸殊性,貧富關係因社會競爭與變化常常發生變化。今天你可能很富有,明天你也許就不那麼有錢了。

社會財富占有的不確定,使得一些人產生對現實的焦慮心理。於是,建立起一個強度很大的心理防禦機製。

社會存在一些欺詐行為促使吝嗇的人對他人抱有強烈的戒備心,他們對少數人的不法行為極為不滿,並推及到全社會。認為人人都是欺詐之徒,不必對他人抱同情心,不要自找麻煩。

如果社會風氣好,利他觀念深入人心,為社會慈善事業、希望工程、災民捐資捐款,人人都善待老人、兒童,具有同情之心,那麼,社會的吝嗇心理就會少得多。如果社會分配不公、爾虞我詐,人人自私自利、斤斤計較,那麼出現病態的吝嗇心理是必然的。

從主觀方麵看:吝嗇是一種消極的自我防禦體製。有些人將現實生活風險估計過高,對自己的能力與實力估計過低。為了應付焦慮,就建立起自我防禦機製。冷漠、吝嗇、無責任感就是這種機製的表現。

吝嗇是個體早期人際關係的產物。吝嗇的人從小很少甚至從未從父母那裏得到愛與關懷,他們也就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他們很少與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對他人的艱難處境不會引起心理共鳴。他們看到需要資助或幫助的人,往往這樣想:這不關我的事,心安理得地把責任推給別人。

我們應當盡快消除吝嗇心理。不妨做以下自我嚐試:

領悟法

即從精神上思考、領悟吝嗇的錯誤。人活在世上,需要金錢,但更需要親情與友誼。小氣冷漠,隻會割斷親情,使自己成為孤家寡人;贍養老人養育子女是公民應盡的義務。過去曾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不必縈懷心頭,而要理智地看待。關心與幫助曆來是相通的,每個人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今天幫人一把,日後自己有難處,也一定會得到他人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