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隻需要轉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事情的結果在我們的頭腦中就會發生大不相同的效果。
擁有一個豁達的胸襟,包羅萬象的氣魄,那就沒有任何事物能夠阻擋前進的步伐。麵對瞬息萬變的世界觀,要用積極的心態去生活,因為我們並不能從憂慮導致的壓力中獲得益處,所以我們要有勇氣麵對挫折,不要讓自己總徘徊在委屈憂傷的陰影之中,顧影自憐。
人事部經理在離職之前,曾向公司推薦卡沙代替自己的職位,但最終坐在這個位置上的人卻是喬治。有人為卡沙感到不平,畢竟喬治無論從資曆還是從學曆或水平上來說,都比不上她,而且,在這之前,公司裏幾乎人盡皆知卡沙要升任人事部經理。事情的突然變故,令卡沙臉麵何在啊,但卡沙卻笑著說:“其實喬治有許多優點,活潑好學、聰明伶俐。”在工作上,卡沙非常配合喬治的安排。
喬治從第三者口中聽說了這件事後,非常感動。約三個月後,喬治因為移民去英國,在辭職之前,他隆重地向領導推薦了卡沙。喬治對領導說:“卡沙是個堅強、豁達的女士,她的樂觀和積極是一筆難得的財富。而且,她還具備了善良、顧全大局的美好品德。她是最合適的人選。”
用豁達化解憂傷,我們思想的升華與快樂就會隨之而來,它們會把無端的壓力逼退得很遠,尤其是在領導麵前,我們更要表現出豁達,因為任何領導都不會喜歡那種凡事斤斤計較,總是拉長了臉的下屬。
8.怎樣應對壓力帶來的沮喪
在與領導的交往中,你難以避免地有時處於失利境地。或者領導對你工作態度不滿;或者領導對你的薪資承諾不予兌現;或者我們把他交給自己的事情搞砸了;或者領導扣除了這個月的獎金;或者因為其他種種事情引起自己與領導之間的摩擦,等等。總之,自己沮喪極了。其實,沮喪是人對事情的一種消極反應,它給人帶來的壓力足以使人身心俱疲。那麼,我們怎樣來有效地治療沮喪呢?
(1)向領導暗喻。暗喻是指巧妙地和領導溝通,以獲取自己的良好行為在他心目中的反饋,從而便於自己適時地調整工作狀態。但生活中並不是隨處都可找到貼切的方法,所以尺度的把握至關重要。最起碼也要為自己申辯,以求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如果埋在心底的鬱憤,長久得不到問題的解決辦法,那麼沮喪的情緒會導致我們對工作的厭憎和人事關係的淡漠。這對個人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2)我們可以把工作中的鬱悶告訴自己的好朋友,把沮喪情緒傾吐出來。在訴說當中,獲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也就有了一種發泄後的快感。
(3)改換工作環境。身邊常聽到有這樣的事:某人在公司任職,工作勤懇敬業,卻很難得到領導的認同,甚至還會遭到其蠻橫地對待,很難以想象他在這樣的環境中能有什麼創造性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聽到更多的結果是這個人選擇離開。“天生我才必有用”,通過跳槽,換一種新的工作環境,沮喪症結自然會隨著自我能力的體現而瓦解。因為自信不僅來源於自身的才能,更體現於來自生活和工作中領導、同事的認可。
(4)當我們得不到重用和信任時,可以對自己下達一個富有挑戰性的目標,與其沮喪頹廢,不如努力使自己在逆境中成材。當你掌握和熟悉了公司所有的技術和運作方法之後,沒有誰可以阻止我們自我的選擇,我們將成為一個真正能夠炒領導魷魚的人。“臥薪嚐膽”,敢於奮發圖強,或許在我們的能力迅速提升之時,我們的領導早已對自己刮目相看,徹底改變了他對我們的看法。
以上幾種方法被稱為“沮喪症的自我療法”,隻要自己掌握了這幾種方法,就能夠有效地化解壓力帶來的沮喪。在現實生活中,不管我們麵對哪種情況,都不能由於來自領導的壓力而使自己沮喪頹廢,失去對自己、對未來的信心。要機敏、靈活地分析自己所處環境,給自己的出路作一番規劃。任何時候都不能有發怒、謾罵、壓製、消極的心理,那樣對事對己都無益。我們隻有用自己的理性思維才能獲得自尊的人生。
9.麵對領導的成見如何處理
說你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行也不行,這就是成見。在現實生活中,有些領導對人對事總抱有一種固定不變的看法。別人遲到,他不聲不響,可我們遲到了,他就瞪眼。成見是一種思想認識上的偏見,是思維定勢的一種表現。如果領導對我們有成見,應該如何麵對呢?
捫心自問找原因
成見不是一朝一夕產生的,也不是平白無故就有的。對人有成見,往往也不是對各個方麵都看不慣,通常隻是一個方麵,或在能力上、或在工作態度上、或在生活作風上等。一旦發覺領導對我們有成見,首先就要捫心自問:那到底是什麼成見?他為什麼會有成見?然後再考慮相應的對策。如果那種成見對我們無關緊要,也就不要放在心裏,即使對我們有較大的影響,也不要煩惱和急躁。
領導對我們有成見是不對的,但有成見不能全怪別人,恐怕與自己的某些言行也有關係,特別與領導最初的接觸中留下了不好的第一印象密切相關。如果自己確實也有責任,那麼,要消除領導的成見,就要先從克服自己的不足入手。
緘口不語勿張揚
領導到底對自己有沒有成見,這是一個很難說清的問題,隻能憑感覺,要拿出證據來比較困難。即使自己認為是證據,別人也會覺得事情本來就應該是這樣,是自己的神經過於敏感。
因此,我們發覺領導對自己有成見後,不要聲張。本來,領導對自己有成見,隻是個人的感覺,別人不一定知道,如果自己一張揚,別人就都知道了,有些人說不定還會幸災樂禍呢。自己到處張揚,一旦領導知道,他自然惱火,很有可能成見更深。如果不是特別大的成見,不妨緘口不語,用沉默對待。時間一長,領導對自身的成見說不定就慢慢消除了。
我行我素佯不知
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如果運用恰當的話,實在是為人處世方麵的一個重要策略。有些人處境尷尬,與領導相處不融洽,並不是水平不高和能力不強,而是自己太聰明、太清楚,什麼事都明明白白,“聰明反被聰明誤”。
領導對自己有成見,如果不會對自己的前途有多大的影響,或者隻是輕微的,那就不妨我行我素。我們當作不知道,當作沒成見,以前怎樣現在依然怎樣,愛下棋就繼續下棋、愛開玩笑就照樣開開玩笑,不喜歡討好巴結就不要去奉承迎合。有些事情,自己不在意,人家也就無所謂;自己越是在意,人家也就真把它當作一回事了。
關鍵時刻露一手
關鍵時刻顯本色成見的形成有一個過程,要讓領導拋掉成見不是很容易的事,但也不是說無計可施了。最好的辦法就是抓住適當的機遇,在關鍵時刻露一手,以一種全新的姿態,讓大家和領導刮目相看,從而明白自己到底是怎麼樣一個人。比如領導一直以為自己做事不夠盡心,馬虎粗糙,紕漏較多,原因是自己一開始時做過一件不夠細心的事。
現在,有一樁比較複雜的清理資料工作要我們做。這是一堆很多很雜的資料,且多年沒人管了,裏麵全是灰塵和蛛網,清理起來頗費時間和精力。為了消除領導對自己的成見,我們必須花大力氣,用十分認真的態度來清理,爭取做得井井有條。如果你認為反正領導對自己有成見,再做得好也是白搭,索性就應付搪塞,那就永遠也不可能消除領導對自己的成見。
10.與領導相處緩解壓力的方法
如何麵對領導的姿態?相信每一個人都曾因此困惑過。
人的塑性和剛性是並存的。在與領導相處時,有時候要用好塑性,有時候要充分顯示自己的剛性。首先必須明確,不管受到了怎樣的不公正待遇,就算領導再怎麼不講理,也一定要勇於提出自己的要求!如果隱忍不發,誰會知道自己心中所思所想與所求。須知,任何利益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不是別人給什麼就必須接受什麼。
提要求時最重要的是自信。當然,這一點基於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一定要認清這一點)。
將心比心,領導也是普通人,他的任務更重,也要麵對來自他的領導及方方麵麵的壓力。其實,對絕大多數領導而言,他們最大的願望是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務,而不是為了故意刁難誰。
覺得領導對自己不夠公正時,首先需要的是冷靜幾分鍾,換位地想一想:他為什麼這樣做?千萬不可情緒化,從而對其產生成見,或者與其大吵一架,把情況搞得更糟。正確的選擇是堅持“對事不對人”,了解領導的真實想法,順應他的思路,冷靜、客觀地提出自己的要求。
還要選擇正確的方式,心平氣和最易被人接受,也最能反映我們的風度。如果是要求待遇問題。要實事求是地列舉出自己付出的勞動,所得到的回報是怎樣地適應,並適當地舉出別人待遇合理的例子,有理有節地請領導告訴自己其中的原因。如果溝通無效,亦可“越級上告”。誠然,大領導一般不願接受“小兵”告將的情況,但為了改變狀況,必須勇敢地對頂頭領導說“NO”!
切忌私下裏飛短流長,議論或傳播對領導的不滿,私下議論不僅於是無補,萬一遇上個“小人”到領導那裏獻個殷勤,那自己就死定了。再說采用這種低劣做法,簡直就是自毀形象。當然,工作中難免有一段時間需要忍耐。與領導剛開始合作時,要有一個相互了解、相互取得信任的過程,此時,我們需要努力證明自己的實力,有些小的不愉快要忍耐。最好是和領導經常進行一些小溝通,比如彙報工作進展、請教如何改進等等。虛心不僅可以使人進步,虛心也能獲得領導的賞識。
平心而論,領導在這個職位上也並不總是稱心如意。他的壓力、他的煩惱或者他的秉性決定,可能很難與員工溝通,也不易獲得朋友般的友誼,這種“高處不勝寒”的滋味下屬是很難理解的。與領導相處有許多學問,其實領導也需要理解、也需要讚揚、也需要知音。我們給他理解了嗎?給他讚揚了嗎?是他的知音嗎?
所以,作為職工不要一味地覺得領導總給自己施加壓力,而應多一份理解與支持。
11.控製自己的情緒消除壓力
隻要人活著,就有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困擾,這是個誰也無法逃避的事實。
無論我們怎樣努力維護與周圍人的和睦,也避免不了與人產生各種糾紛。許多事情不能因我們的“大度”而就此罷休,有時還需要我們對周圍的環境做出某些絕決的反應,也就是說,需要對正在進行,或者已經發生的事情作個選擇:是攻,是守,還是逃?但不管怎樣,在工作中與領導發生分歧時,最好是避免與之發生正麵的衝突,不要針尖對麥芒。
麵對領導的憤怒,如果我在此時與之衝撞或分辯,即便真理真的在自己這邊,但爭論的結果無論誰輸誰贏,誰向誰賠禮道歉,最終在感情上都很有可能造成兩敗俱傷,雙方都會認為對方的心眼太小,容納不了一粒沙子。而最慘的還是自己,因為他是我們的領導,我們不得不繼續在他手底下幹活,聽他安排事宜,你得罪了他,給了他難堪,他還會像以前一樣信任自己嗎?
1946年後半年,日本社會政治、經濟形勢都激烈動蕩。1946年鐵路工會決定從9月15日起罷工。這是日本戰後經曆的第一次巨大的震蕩。在這種局勢麵前,作為首相的吉田茂終於坐不住了。他感到既失望又惱怒,想不到國家如此艱難,而民眾卻如此不理解,不能與執政者休戚與共。懷著滿腔的激憤,吉田茂發表元旦廣播說:“現在竟有人不僅利用這個可悲的經濟狀況,為了政治鬥爭的目的,空喊經濟危機,企圖加劇社會不安,阻礙生產,而且企圖破壞為重建經濟的舉國一致行動。因此,我不得不呼籲我國人民自愛國心,抨擊他們的行動。”並說:“我相信在我國人民中有很多這種不逞之徒。”盡管極力克製,他還是講出了“不逞之徒”這個詞,以發泄他的憤怒。這句話就像在烈火中加了油,反對黨、工會和新聞輿論都激起了更大的反抗紛紛指責吉田茂把全國工人階級都稱做“不逞之徒”,報紙上也對他展開了新的攻擊,紛紛要求吉田茂取消新年講話,並向人民道歉,工會宣布要進行總罷工。隻是後來在盟軍武力的威懾下,總罷工才沒有進行,但是盟軍對吉田茂控製情緒的能力打了個問號,一個月後,麥克阿瑟致函吉田茂,指示舉行大選。在新一輪的大選中,吉田茂遭到慘敗。
當領導對自己已經有成見時,而他又是極為挑剔的,我們的任何一點失誤都可能會掀起軒然大波,此時的我們最好是格外謹慎、細致和小心,不能像吉田茂一樣意氣用事。而與吉田茂不同的是,我們麵對的是領導,但這兩種情況的道理是相通的,因此我們千萬不可輕率地與領導對著幹,否則會像吉田茂一樣,授人以柄,弄得自己狼狽下台。
我們在不能控製自己情緒的時候,往往會為自己找個借口,覺得自己是不由自主的。但是,不論我們是否該為自己的憤怒情緒負責,還是認為其他人該為自己的憤怒負責,我們是可以選擇的,可以選擇自己解決這件事的其它任何方式去冷靜處理麵對的事情。
12.分析領導的批評分解壓力
現代都市快節奏的生活步伐,高度緊張的工作壓力,同事朋友間的摩擦,已經令我們疲憊不堪,心力交瘁,如果再加上領導給自己增加的壓力,我們的負擔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甚至是做了很大的犧牲,但事情的發展仍然與我們的願望相距甚遠或背道而馳。由於長期處於這種極度壓抑的狀態中,因此我們的身體狀態和心理狀態都會出現問題,這也是當代世界上最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
那麼,怎樣才能夠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脫離這種超負荷的運轉呢?
任何事物都是由於有了對立麵才會產生問題的,而解決問題的根本亦在於有了對立麵。當你受到任何的批評、糾纏時,為了弄個一清二楚而搞得筋疲力盡是非常沒有必要的,那樣會使自己陷入無休止的爭端中去。而正確、可行的減壓方法就是在權衡利弊的情況下,讓壓力適當地“流”出一點來。
如果是遇到來自領導的批評或者冷淡,我們首先要冷靜下來分析事的原因是怎樣產生的,以便做出適當的反應。如果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內心誠惶誠恐,而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途徑,那隻會導致自己做事更加的缺乏自信。有時人越是表現得唯唯諾諾,反而會更加遭受嘲弄,以後的工作也會感覺更加吃力。所以遇到這類問題時,一定要讓自己的不滿得到妥善的解決,事實勝於雄辯,從而使批評者在潛意識中對我們產生歉疚之情,對自身的行為進行檢討。
任何場合下受到領導的批評時,與之發生當麵的衝撞是最不明智的選擇。與之要使事情處理得好,首先必須要搞清楚領導為什麼批評自己,也許是他要求我們做的工作而我們未完時對我們的督促;有時是發現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而進行糾正;有時是對下屬的自以為是而進行防止釀成大錯的提醒;有時也可能是對下屬“殺一儆百”的懲戒……不管是麵對何種情況,隻要我們掌握了事情發生的原因,便可以從容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