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壓力許多大學生向往在抬眼就能看到藍天白雲的高級寫字樓裏工作。殊不知,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的白領們卻渴望逃離。國外研究證實辦公樓環境是一種無形的環境壓力,封閉的場所會使人精神緊張、容易疲倦。所以不少外國職業族選擇在自然環境或空氣流通的平房裏辦公。
自我發現心理障礙
生活中有許多細節提示我們,心理狀態可能出現偏差。如頻繁更換工作時,特別容易對生活中的某些細節耿耿於懷。在收入增加的前提下,生活滿意度和成就感下降,遇事易急躁,抱怨增多,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狀態差。工作被肯定的情況下,無緣無故地擔心會被裁員。對年齡增長產生恐慌,對工作能力不自信。需要通過辛辣和油炸的食物來刺激食欲等等。專家還指出,性格與心理密切相關,性格代表了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行為基礎和生命過程。如自卑的人不容易控製外界變化,常常怨天尤人,一旦出現負麵的生活事件便會觸發心理障礙。
心理自救處方
為自己構築健全的心理狀態,解除心理疾患,不在職場競爭中輸在心理環節上,是每個職業族的生存信條之一。
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如正確地自我評價,合理地製訂目標,量力而行;科學地安排時間,盡量減少工作量;生活有規律,體育運動適度,以健康的體魄來對抗壓力。據悉國家心理谘詢師職業資格培訓班上就有不少高級白領前來學習,他們的目標是通過掌握心理學知識,教育子女,增進與工作夥伴的交流溝通。
形成張弛有度的生活方式,及時調節情緒和宣泄不良情緒。心胸開闊,保持樂觀的心態和積極的處事態度,以緩解和消除緊張情緒。
通過飲食來緩解某些不適。如焦躁、心悸、失眠等情況出現後,可多吃豆類、五穀雜糧、蔬菜水果等食物,減少紅肉類的攝取,避免喝咖啡、濃茶、酒等刺激性飲料。少食辣椒、芥末、花椒、大蒜、蔥、薑等辛辣燥熱之物。不要過分依賴營養保健品。
學點自我安慰和自我放鬆的技巧。譬如練習瑜伽和太極拳,對消除壓力,緩解心血管疾病症狀非常有利。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工作之餘養花植樹、欣賞音樂、練習書法、繪畫、打球等,可以怡人情誌,調和氣血,利於健康。
建立心理支持係統,包括朋友、家人、心理谘詢專家等。在鬱悶難以排解的時候,向他們“訴苦”,尋求心理幫助。如果精神壓力過大,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則需進行專門的心理疏導或治療。
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競爭力,才能使職業生命長久穩定。
及早規劃職業生涯發展,合理安排生活節奏。一般來說,30歲左右被稱為“職業錨”,即30歲前變換工作,尋找自己的“生長點”。30歲後盡量將工作方向穩定下來,是為創業階段,直至40歲。40至50歲若從事頗具發展潛力的事業,則以守業為主。年過50,可以考慮為退休做準備,培養一些興趣愛好。葉斌(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谘詢中心主任)灩波心理解救三層麵首先分析並發現緊張的壓力源,然後從三個層麵進行排解。
專注工作一天之後,通過閉目放鬆、深呼吸、吃塊巧克力、聽音樂、跑步等方法微調一下情緒。利用周末,到近郊旅遊,開展休閑運動,給心情放個假。
改善工作效率,加強人際關係處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隻要在職,就不能放棄學習,通過學習才能減少對未來的後顧之憂。
在現代新型工作方式之下,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也必須有所調整。愉快工作是幸福生活的必需,但不是全部。記住,每月20000元收入的人並不比2000元的人快樂。
14.職場壓力的緩解方法
職場競爭激烈,即使已經努力地工作,煩惱、沮喪仍然伴隨著不少看上去風光無限的白領人士。據調查,有85%的職工認為自己缺乏職業安全感,擔心失業、職業不穩定、缺少歸屬感、對可能出現的失敗表示憂慮以及在工作中經常被挫傷自尊心等是產生職工安全感危機幾個主要因素。
現代生活中,由於工作緊張,人際關係淡漠等因素的影響,人們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對於輕微的壓力,人們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來消除,或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漸淡化。如果處理得當,還能將壓力轉化為人生的動力,促進奮發進取。但若是壓力不能及時得以排除,長期積聚,無形的壓力會在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麵引起諸多不良的反應。生理症狀主要表現為頭疼、疲勞、失眠、消化不良、頸痛或背痛等,心理症狀主要包括緊張、焦慮、憤怒、消極、悲觀、玩世不恭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更嚴重的則表現出抑鬱症的征兆,孤僻、絕望,甚至想自殺。心理醫生說國際上流行的“3R原則”是比較行之有效的“減壓”方法,即:放鬆、退縮、重整。這種方法的核心就是盡量避免遭遇壓力源,盡力放鬆自己的情緒,適時調整自己的目標或期望值。對已存在的正麵壓力、自發壓力或過度的壓力要力求尋找一個平衡點。要達到這種效果,平時應進行一些戶外活動,促進機體新陳代謝,盡量減少獨處,積極投身於群體活動,參加一些健康的娛樂項目。飲食調理中,蛋白質中的氨基酸對振奮人的精神起著重要作用,B族維生素對維持神經、消化、肌肉、循環係統的正常功能有著重要的生理作用;鈣和鎂能影響肌肉收縮和神經細胞的轉換,有利於緩解精神的緊張。所以應適當增加含此類營養物質的攝入量,這類食物主要有瘦豬肉、動物內髒、魚類、雞蛋、牛奶、豆類及其製品、海藻、雜糧,蔬菜中的西紅柿、胡蘿卜、菠菜、椰菜等,此外還有水果。
緩解壓力可做到以下幾點:
(1)放慢一下工作速度,放慢一下,輕鬆休息一下,可能會做得更好。
(2)嚴格執行自己製訂的作息製度,使生活、學習、工作都能有規律地進行。
(3)注意培養良好的心態。加強心理修養,養成自己作心理分析的習慣。
(4)保證充足的睡眠。
(5)正確地評價自己。永遠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要與自己過不去,把目標定得高不可攀,凡事需量力而行,隨時調整目標未必是弱者的行為。
(6)處理好事業與家庭的關係。“家和萬事興”,無力“齊家”,恐怕也無力“平天下”。
(7)麵對壓力要有心理準備。要充分認識到現代社會的高效率必然帶來高競爭性和高挑戰性,對於由此產生的某些負麵影響要有足夠心理準備,免得臨時驚慌失措,加重壓力。
(8)要培養自己有一個寬廣豁達的胸懷。
(9)豐富個人業餘生活,發展個人愛好。生活情趣往往讓人心情舒暢,繪畫、書法、下棋、運動、娛樂等能給人增添許多生活樂趣,調節生活節奏,從單調緊張的氛圍中擺脫出來,走向歡快和輕鬆。
(10)了解自己優缺點,修正不合宜的自我特質。
(11)設定“合理”的工作及人生目標,要求完美太多隻會失敗。
(12)以開闊、彈性的角度來看待人生中的挑戰,危機也許會變成轉機。
(13)建立自己足夠的身心備轉容量,以備不時之需。
(14)把壓力說出來、唱出來、寫下來,這就是減壓治療,心理傾吐、歌唱減壓、寫作治療都是流行又有效的心靈療法。
15.職業女性怎樣與壓力快樂相處
35歲的潘女士是一名潮流信息發布專家,她形容自己就像一個超負荷的陀螺一樣不停地旋轉,旋轉……“有時下午3點在東京上飛機,10個小時以後麵臨的又是巴黎的下午3點,我希望自己有三頭六臂,72小時連續不睡覺去完成每一個策劃,誰還管身體是不是需要休息呢。”終於,被忽視的身體向她發出了警示:哈欠連天,心不在焉,皮膚幹澀,嘴上起燎泡,腸胃不適,小腿和腳也趁亂浮腫起來。據醫生分析認為,潘女士是長期感受壓力從而導致了疾病的發生。
據介紹,亞健康保健中心曾對519例職業女性所麵臨的職業壓力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職業女性總的工作不滿意感發生率為179%,醫生為242%,企管人員為212%,銀行及商業人員為184%,教師為118%。通過數字分析,職業女性較為突出的壓力因素為:角色衝突、工作衝突、角色模糊、工作危險、工作心理控製源、工作自主性、工作期望等。醫生認為,這些因素與心理健康感、工作滿意感密切相關,並容易產生抑鬱症等不利影響。
神經係統使壓力變成了疾病
據醫生介紹,已經有人指出,整個就業人群有將近一半在工作中是不愉快的。多達90%的人在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事與他們生活目標關係不大的工作。看過精神病醫生的職業人士中間大約有75%的人歸因於缺少工作滿意感的經曆。
當一個人感受到壓力恐懼或者焦慮時,他的身體將發生生理學的變化,為付出更多的努力或應對可能發生的傷害做準備。最初的生理學變化包括植物神經係統和神經內分泌係統的變化,植物神經係統控製心率、血壓和胃腸功能,這些過程是自主發生的,不受中樞神經係統的命令性控製。它在壓力和鬆弛之間保持精細的平衡並主要由下丘腦來激活。植物性神經係統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大係統,當沒有緊急情況時,副交感神經係統興奮,調節人體的植物性活動過程,如肝糖元的儲存,遇強光瞳孔收縮,心率下降。當出現緊急情況時,由交感神經控製人體的植物性活動過程,提高心率,從而使血流能較快流向執行防禦任務的器官和肌肉,交感神經興奮還會抑製腸功能,擴大瞳孔,使視覺更清晰。
壓力能帶來十種疾病
據統計發現,職業女性在感受壓力的過程中,一般可有下列情況的發生,繼而導致疾病:
腦壓力可能激發如焦慮及沮喪等行為及情緒上的問題。
頭發壓力可致斑禿等禿發症。
嘴壓力會造成口腔潰瘍和口腔扁平苔癬等口腔疾病。
肺在壓力情況下,哮喘患者的病情常會惡化。
心在壓力或之後不久,常會出現心絞痛、心律紊亂症狀。
肌肉人在壓力狀態下,各種輕微的肌肉震顫現象及“神經質”現象會變得更明顯。
消化道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性結腸炎及過敏結腸炎等消化道疾病有的是由於壓力所造成的,有的會由於壓力而更加惡化。
生殖器官——人體此部分與壓力有關聯的問題包括月經周期紊亂等。
膀胱——許多人的膀胱在壓力狀態下的反應是“尿意頻繁”。
皮膚——有些人在壓力狀態下會發生濕疹及牛皮癬等皮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