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皮膚黃褐斑。
婦女在妊娠三四個月以後,臉上可出現對稱性黃褐色或淡黑色斑,大小不等,多分布在兩頰、前額、眉毛周圍,也可在鼻梁或上唇等處,這種黑褐色斑稱為妊娠性黃褐斑。
黃褐斑絕大多數沒有病理性意義,僅有少數與全身性疾病有關,常見於慢性肝病或女性生殖係統疾病,如子宮腫瘤、卵巢腫瘤、月經不調或閉經等。
本病也多見於口服避孕藥的婦女,據統計占服藥者的20%。另外,日光是本病的一種促發因素,故黃褐斑患者應避免日光照射。
4.皮膚發紅。
一般出現於大葉性肺炎、肺結核、猩紅熱等發熱性疾病,以及阿托品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等;皮膚持久性發紅則往往是柯興氏綜合征和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的表現。
係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可在其兩頰和鼻梁部位的皮上見到蝶形紅斑,為鮮紅或紫紅色,邊緣可清楚亦可模糊,表麵光滑。
5.皮膚青紫。
如果血液中的還原血紅蛋白增多,則皮膚可呈青紫色,醫學上稱為發紺,常常在舌、唇、耳廓、麵頰、肢端最為明顯。
6.深褐色或暗紫色。
皮膚呈深褐色或暗紫色,可能是慢性心力衰竭或晚期肺源性心髒病所致。
7.皮膚變黃。
患黃疸時,皮膚黏膜可呈黃色。早期或輕微時僅出現於白眼球以及軟齶黏膜,比較明顯時才可見於皮膚,一般在膽道阻塞,肝細胞受損如病毒性肝炎、肝硬變以及溶血性貧血病人的身上可以見到。
另外,過多食用胡蘿卜、南瓜、橘子汁等蔬菜或果汁,可使血液中胡蘿卜素的含量增加,致使皮膚變黃,但一般僅出現在手掌、足底的皮膚。患有多發性神經纖維瘤的人,皮膚上常有大塊棕黃色色素斑。
總之,對於皮膚顏色的變化,既不可神經過敏,也不可疏忽大意。
壽斑並非長壽的征象,而是邁向衰老的標誌
壯年之後,有些人的臉上、手背、小腿、足背和軀體等部位出現一些褐色的斑點,即人們常說的壽斑,其實它非但不是長壽的征象,而是人體步向衰老的信號。
褐斑不癢也不痛,皮膚病學上稱之為脂溢性角化病,醫學上把這種褐斑稱做老年斑。當人步向衰老的時候,在身體組織細胞內會形成一種被稱為不溶性脂褐質色素的物質。這種物質是人體細胞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一種脂質過氧化物,這種廢物難以被細胞本身所排泄,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多,進而普遍存積於人體的所有組織中。
脂褐質色素不僅在皮膚表麵沉著,在人體組織內也會形成。研究人員通過電鏡觀察,發現人的神經細胞內有隨著年齡增多的色素斑,在人的心肌纖維中也有色素斑點沉著。
老年性色素斑可沉著在腦組織、肝髒、腎上腺等重要器官內,這種物質對腦功能的影響極大,是導致老年性神經功能不全、記憶與智力障礙的重要因素。研究人員認為,色素斑逐漸沉著,隨著其量的增多,最終使人體迅速呈現衰老。
人們一直想抑製它的生成,使人類的壽命得以延長。有人使用一種抗氧化劑在動物身上做實驗,想通過阻斷過氧化連鎖反應,幹擾脂褐質色素的形成,實驗已取得初步成果。
現經醫學證實,經常食用含維生素E豐富的食物,可使脂褐質色素的積累降低,特別是抑製肝細胞內脂褐質色素生成的功效尤為明顯。另外,經常進行適量的運動,可減緩脂褐質色素在血管上沉著,並能防止血管變性。
總之,衰老是諸多因素作用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壽斑的形成隻是人體衰老的一個信號,並不意味著人生暮日的到來。隨著科學的發展,延緩人體衰老的進程是完全有可能的。
關注皮膚角化,別讓它變成皮膚癌
皮膚角化是指皮膚上出現帶鱗屑、幹燥、扁平的無痛褐色斑塊,常見於暴露在衣服外的部位,如麵部和手背,可持續蔓延數月或數年。
該病多見於中老年人、長年累月地在陽光照射下工作的海員和農民等。皮膚角化如不加以治療,有少部分病例可能會演變成皮膚癌。
為了預防出現皮膚角化,外出時可穿戴那些能讓身體免受暴曬的衣物。出現了皮膚角化,切不可自行處理,特別是那些皮膚白皙之人,應該去醫院及早治療,以防止演變成皮膚癌。即使真的演變成皮膚癌,手術後仍有可能完全治愈。
平時不要摩擦、腐蝕、刺激體表黑痣,以防癌變
痣分為平痣、斑痣、雀斑樣痣、毛痣等,幾乎人人體表都有痣。
有人為生黑痣而擔憂,其實黑痣是含有黑色素細胞的一種良性腫瘤,通常不發生或很少發生惡性病變。有極個別的痣因生長的部位較敏感,如生在手掌、腳底、腳跟、腰部和生殖器等處,較易受到外界的摩擦和刺激,有時會癌變,發展成惡性黑素瘤。雖然這種癌變的可能性僅有萬分之一,但是一旦出現就非同小可,因此應引起人們的高度注意。
體表黑痣惡變時,其生長迅速,顏色加深並不均勻,底部出現硬結,黑痣變得大而硬;痣的基底出現結節樣浸潤,有灼熱、刺癢或微痛感;黑色素向周圍擴散,痣的四周出現若幹新的小黑痣,呈衛星樣散布,或者色痣在切除或破壞性治療後,又在四周出現衛星樣小黑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