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輯 教育真諦: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瑪麗婭的傳奇人生
1823年,在英國南部城市威爾士的一個小城鎮,一戶窮困潦倒的農家,一個瘦小的女嬰呱呱墜地。她不合時宜的降臨,在愁眉不展的父母看來,隻是讓本已窮困的家中又多了一張吃飯的嘴。
更讓父母苦惱的是,女孩兩歲那年,左臉上突然生出一顆指甲大的黑痣,讓她那張本來就不大好看的臉,變得更醜陋了。
來自親人和周圍人們的歧視的目光,讓從小自卑感就很重的女孩變得更加抑鬱了,她常常久久地望著遠方發呆。父母也不喜歡她了,隻讓她念了四年書,便讓她去一家農場做工。
女孩默默地聽從了父母的安排,每天除了拚命地幹活,一有空閑,她就躲到一個角落裏,癡迷地讀著能夠找到的各種書籍,似乎隻有沉浸在書籍的海洋中,她才可以忘卻生活中那無盡的煩惱。如果不是因為一句突如其來的鼓勵,她十有八九會像許多貧苦農家孩子一樣,默默無聞地走過淒苦的一生。
女孩命運的改變是她13歲那年的春天。
一位赫赫有名的牛津大學的哲學家,偶然在她家農場草垛旁,看到了正在全神貫注讀書的女孩,他不容置疑地對身旁的人說:“哎呀,這個小女孩雙目有神,心智非凡,將來肯定是這個小鎮上最有出息的人。她臉上的那顆黑痣,其實是一顆幸運星。”
真的嗎?哲學家本是想鼓勵一下女孩,沒想到他的話像一塊巨石,砸在了女孩的父母和眾人平靜的心海,他們不約而同地打量起平時誰都不願意多瞧幾眼的女孩。
許多事情就從那時突然變得奇怪起來——醜醜的女孩雖然沒有一下子美麗多少,但可愛許多。眾人紛紛搜尋了許多的旁證,來附和哲學家的判斷,以證明女孩的確與眾不同。
眾口一詞的鼓勵和讚賞,深深地鼓舞了女孩的父母,女孩臉上的那個討厭的去不掉的黑痣,在父母的眼裏也陡然成了一種智慧的象征。
接下來,一連串的幸運降臨到女孩的頭上——本鎮最好的學校主動邀請她免費入學,一位大農場主主動登門認她為幹女兒,為她提供了最好的學習條件,並幫助她們一家走出了貧困的陰影。
女孩陷入了眾人羨慕和激勵的包圍中,一天天地自信、開朗起來,她的學習成績一年比一年優異,還成了校園裏的活躍分子,她的組織能力在同學中間出類拔萃。女孩臉上的那顆黑痣又擴大了一點兒,但這並沒有妨礙許多英俊的男士頻頻向她示愛,她真的由醜小鴨變成了美麗的天鵝。
後來,女孩取得了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成了著名的愛丁堡大學當時最年輕的女教授,她還是很有影響的社會活動家,再後來,她做了倫敦市的市長助理。
隨著時光的流逝,幾乎沒有人記得女孩卑微的出身和她淒慘的童年,人們把更多的敬慕和讚賞,投給了一步步邁向更大成功的女孩。
女孩35歲那年突然病逝,許多人不禁扼腕痛惜,因為她即將被提名為皇家科學院院士。後來,一位醫生道出了女孩死亡的原因——是女孩臉上的那顆黑痣發生了癌變,癌細胞侵入了她的腦組織。
但此時,已經沒有人在意這一點了,人們到處傳頌的是女孩臉上的那顆黑痣,乃是上天賜予的,象征智慧和才幹的幸運星,人人都在羨慕女孩,都在渴望自己也擁有那樣一顆神奇的黑痣。
這就是聖安·瑪麗婭近乎傳奇的人生故事,它如此真實地告訴人們鼓勵的含義。
本來隻是一顆不幸的黑痣,竟然因為不經意的鼓勵,轉瞬間便被附著一股神奇的魔力。人生的不幸,也成了成功攀登的台階,並由此讓卑微的小女孩有了輝煌的一生。
心理學家分析,在人需要鼓勵的時候,往往處於情緒低落期,而情緒會影響人們的行為,情緒越低落,便越少把注意力投注在所要從事的事業上,從而任務完成得越糟糕,更進一步產生無能感,陷入更低落的情緒之中。
此時,若有一句鼓勵的話,便會重新估價自己的能力和信心,重新審視所要完成的任務,情緒狀態會提升,使大腦的活動水平提高,從而能更好地完成任務。
因為孩子知道
巴比·路易斯住在意大利的米蘭市。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末午後,巴比·路易斯決定帶著他的兩個兒子去打迷你高爾夫球。他走向售票櫃台問道:“一張門票多少錢?”
“大人1000裏拉,6歲以上的小孩也要1000裏拉,剛好6歲或小於6歲的小孩免費,你的兩個孩子幾歲了?”年輕的售票小姐回答說。
巴比答道:“那個未來的律師3歲,另一個未來的醫生7歲,所以,我想我得付2000裏拉。”
那位售票小姐笑道:“哎呀,先生,你是剛中了彩券還是發了橫財?你隻要告訴我較大的男孩6歲,就可以替自己省下1000裏拉了,我又看不出他們有什麼差別。”
巴比回答:“你說得沒錯,你看不出有什麼不同,但是孩子們知道那是不同的。”
孩子們知道誠實和撒謊是不同的,對和錯是不同的。所以在孩子麵前,父母做每一件事都應該慎重,因為孩子是會評價和效仿的。誠實的種子經你的手播種出去,最終會在孩子那裏得到豐碩的果實!
美好的回憶
一位父親問兒子:“你記憶中最美好的生活片段是什麼?”
兒子毫不遲疑地說:“是那個晚上,我參加完童子軍聚會,你來接我回家。在路上,你停下汽車幫我捉螢火蟲。”
事情如此普通,這位父親已經不大記得了,卻成為兒子最美好的回憶。兒子當時知道父親很繁忙,滿以為不會停車的。這是父子在一起的美妙的晚上,父親的行動等於在對兒子說:“我愛你。”
有一次雷電使一個孩子感到害怕,他在黑暗中叫喊:“爸爸,快來,我害怕。”爸爸說:“哦,孩子,上帝愛你,他會保護你。”孩子回答說:“我知道上帝愛我,可現在我需要的是一個摸得著的上帝。”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愛。一個孩子最大的幸福莫過於他知道他被愛著。在交流中,父母無聲的行動有時能超越話語的力量,更能體現對孩子的愛和安慰。
女孩的選擇
曾有一個三口之家到餐廳用餐,服務生先問母親點什麼,接著問父親點什麼,之後問坐在一邊的小女兒:“親愛的,你要點什麼呢?”女孩說:“我想要熱狗。”
“不可以,今天你要吃牛肉三明治。”母親非常堅決地說。“再給她一點生菜。”女孩的父親補充說。
服務生沒有理會父母的提示,仍然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女孩問:“親愛的,熱狗上要放什麼?”
“哦,一點西紅柿醬和黃醬,還要……”她停下來怯怯地看了一眼父母,服務生一直微笑地耐心等著她。女孩在服務生的目光鼓勵下說:“還要一點炸土豆條。”
服務生徑直走進廚房,留下目瞪口呆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