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嗎?”女兒避開父母的目光,眼睛望著遠處輕聲細語地說,“原來我也能夠受到他的重視。”
受人尊重是每個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小孩子也不例外。所以要想讓孩子尊重父母,父母就得先尊重他們,而尊重他們就要做到尊重他們自己的選擇,包括吃什麼東西和穿什麼衣服等。
驕傲的傑克
傑克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聰明好學,勤奮向上,這次,他又獲得了班上的最佳朗誦獎,心裏像吃了蜜一樣甜。回到家後,他把朗誦稿交給女傭,得意地對她說:“安妮,你念一段給我聽聽,怎麼樣?”
這個善良的女人拿起朗誦稿來,仔細地看了一遍,然後結結巴巴地說:“傑克,我不認識這些字。”
傑克更加得意了,他快速地衝進客廳,得意忘形地對父親喊道:“爸爸,安妮不識字,可是我這麼小,就得了朗讀獎狀,這是多麼了不起啊。再看看安妮,拿著一本書卻不會讀,我不知道她心裏是什麼滋味。”
父親看了看傑克,沒有說一句話,他走到書架旁,拿下一本書,遞給他說:“你看看這本書,就能體會到她心裏的滋味了。”那本書是用拉丁文字寫的,傑克一個字也不認識。
傑克永遠都不會忘記那次的教訓,無論什麼時候,隻要想在別人麵前吹噓的時候,他就馬上提醒自己:“記住,你不會念拉丁文。”
驕傲自滿容易使孩子迷失自己,而父母過度的表揚更會讓孩子忘乎所以。為了孩子的發展,父母應該適時誘導孩子走出驕傲自滿的誤區。
要不要試試看
有一天,一個被祖父母嬌縱慣了的孩子和家人一起去逛百貨公司。
當他們走到遊樂區時,孩子一看到有旋轉木馬,便立刻一躍而上。遊戲已經結束時,這孩子卻像腳底粘了膠水一樣,死活不肯下來。
正當父母和服務人員都無可奈何,束手無策的時候,有位遊客對另外一位遊客說:“你不是兒童心理學的博士嗎?現在全看你的啦!”
就在眾人的慫恿與期待下,博士走到孩子旁邊,附耳向他說了些悄悄話,孩子二話不說乖乖地下了木馬。
大夥兒在欽佩之餘,紛紛向博士請教:“你究竟對那孩子說了些什麼呀?怎麼這麼有效?”
“也沒什麼,我隻是小聲地對他說:‘如果你還不下來,我就狠狠打你一頓屁股,你要不要試試看?’”博士平心靜氣地說。
眾人一片愕然。
吃慣了蜜的孩子對於蜜是沒有什麼感覺的,來一點辣的才能對他的味覺起作用。同樣,教育孩子從一開始就不能一味順著他,應剛柔相濟,獎罰並舉,靈活采用“胡蘿卜加大棒”的策略,這樣才能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判若兩人
一個孩子在外婆家和奶奶家判若兩人。
每次在外婆家,外婆都對他讚不絕口:“這麼好的小孩子真是難得,小小年紀就懂禮貌,還知道吃東西的時候要分一份給外婆!”
可到奶奶家卻是另一番景象了。
一進門奶奶就開始數落:“像你這麼調皮的孩子真是天下難找,要多搗蛋有多搗蛋,還整天搞惡作劇。”
再看看孩子,帽子歪戴著,鼻涕也不擦,一副毫不在乎的樣子。
什麼原因?
外婆總誇他,於是,越誇越好,在外婆家,他就是好孩子;奶奶老是訓斥他,越罵越糟,在奶奶家,他就是壞孩子。
未成年的小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完全取決於周圍人對他的評價,特別是家長對他的評價,哪怕是一句話,或者是一個眼神,都會對孩子產生終生的影響。
孩子需要的是誇獎,而不是訓斥。多誇獎一下孩子吧,讓他們在誇獎中健康成長。
一小塊麵包
在一個小鎮上,饑荒讓所有貧困的家庭都麵臨著危機,因為對於他們來說,最起碼的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
小鎮上最富有的人要數麵包師卡爾了,他是個好心人。為了幫助人們度過饑荒,他把小鎮上最窮的20個孩子叫來,對他們說:“你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從籃子裏拿一塊麵包。以後你們每天都在這個時候來,我會一直為你們提供麵包,直到你們平安地度過饑荒。”
那些饑餓的孩子爭先恐後地去搶籃子裏的麵包,有的為了能得到一塊大點的麵包甚至大打出手。他們心裏隻想著要得到麵包,當他們得到的時候,立刻狼吞虎咽地把麵包吃完,甚至都沒想到要感謝這個好心的麵包師。
麵包師注意到一個叫格雷奇的小女孩兒,她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每次都在別人搶完以後,她才到籃子裏去拿最後的一小塊麵包,然後她總會記得親吻麵包師的手,感謝他為自己提供食物,然後並不吃那塊麵包,而是拿著它回家。麵包師想:她一定是回家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分享那一小塊麵包,多麼懂事的孩子呀!
第二天,那些孩子和昨天一樣搶奪較大的麵包,可憐的格雷奇最後隻得到了昨天一半大小的麵包,但她仍然很高興。她親吻了麵包師的手後,拿著麵包回家了。到家後,當她媽媽把麵包掰開的時候,一個閃耀著光芒的金幣從麵包裏掉了出來。媽媽驚呆了,對格雷奇說:“這肯定是麵包師不小心掉進來的,趕快把它送回去吧。”
小女孩兒拿著金幣來到了麵包師家裏,對他說:“先生,我想您一定是不小心把你的金幣掉進了麵包裏,幸運的是它並沒有丟,而是在我的麵包裏,現在我把它給您送回來了。”
麵包師微笑著說:“不,孩子,我是故意把這塊金幣放進最小的麵包裏的。我並沒有故意想要把它送給你,我希望最文雅的孩子能得到這塊金幣,是你選擇了它,現在這塊金幣是屬於你的了,算是對你的獎賞。希望你永遠都能像現在這樣知足、文雅地生活,用感恩的心去麵對每一件事。回去告訴你媽媽,這個金幣是一個善良文雅的女孩兒應該得到的獎賞。”
感恩、誠實、善良、謙讓的品質是難能可貴的,家長應該培養孩子這種品格。一旦孩子養成這種品格,這將是他們一生的財富,會讓他們受益無窮。
母親的謊言
一天,五歲的約翰在大街上玩耍,由於疏忽大意,被飛馳而來的卡車撞倒了。經過醫生的全力搶救,他的命算是保住了,但雙手和胳膊卻都被截掉了。
兩年以後,約翰到了該上學讀書的年齡。但是,由於肢體殘疾,他不能像其他同學們那樣正常地學習生活,因此被學校拒之門外。
每天早晨,約翰看著夥伴們高興地從他家門前經過去學校時,便感到十分傷感,他用一種求助的眼神問媽媽:“我的胳膊和手都沒了,怎麼辦呀?”媽媽拍拍孩子的肩膀,關切地說:“孩子,不要著急,隻要你堅持鍛煉,你的胳膊和手還會再長出來的。”聽完母親的話,約翰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於是在媽媽的幫助和指導下,他開始了艱苦的鍛煉過程,學著用腳洗臉、吃飯、寫字,以及做一些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約翰心中充滿了希望,他堅信隻要努力練習,失去的胳膊和手又會再長出來。他牢牢地記住了媽媽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