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讓自己大受尊重,首先得表現出讓別人覺得你很尊重他,很在意他,在職場更是如此。名字是一個人的第一標簽。要想表現出尊重別人,首先你就必須牢記他的名字。
一萬日圓
報社的一位年輕記者去采訪日本著名的企業家鬆下幸之助。
年輕人非常珍惜這次來之不易的采訪機會,作了認真的準備,因此,他與鬆下先生談得很愉快。采訪結束後,鬆下先生親切地問年輕人:“小夥子,你一個月的薪水是多少?”
年輕人不好意思地回答:“薪水很少,一個月才一萬日圓。”
鬆下先生微笑著對年輕人說:“很好!雖然你現在的薪水隻有一萬日圓,但是,你知道嗎?你的薪水遠遠不止這一萬日圓。”
年輕人聽後,感到難以理解。看到年輕人一臉的疑惑,鬆下先生接著說:“小夥子,你要知道,你今天能爭取到采訪我的機會,明天也就同樣能爭取到采訪其他名人的機會,這就證明你在采訪方麵有一定的潛力。如果你能多多挖掘這方麵的才能,多多積累這方麵的經驗,這就像你在銀行存錢一樣,錢存進了銀行是會生利息的,而你的才能也會在社會的銀行裏生利息,將來能連本帶利地還給你。”
鬆下先生滿含深意的一番話,打開了年輕人觀念的抽屜,使他茅塞頓開,醍醐灌頂。許多年後,年輕人做了報社社長。
對於年輕人來說,注重才能的積累遠比注重目前薪水的多少更重要,因為它是每個人最厚重的生存資本。
購買泥土
三個年輕人一同結伴外出,尋求發財機會。他們來到了以盛產蘋果著稱的遼南地區,在一個偏僻的山鎮,他們發現了一種又紅又大、味道香甜的蘋果。由於地處山區,信息、交通都不發達,這種優質蘋果僅在當地銷售,售價非常便宜。
第一個年輕人望著這些蘋果,雙目發亮。他立刻傾其所有,購買了10噸最好的蘋果,運回家鄉,以比原價高兩倍的價格出售。然後又返回。購買,銷售,這樣往返數次,他成了家鄉第一名萬元戶。
第二個年輕人望著這些蘋果,沉思片刻。他用了一半的錢,購買了100棵最好的蘋果樹苗,運回家鄉,承包了一片山坡,把果苗栽種上。整整三年的時間,他精心看護果樹,澆水灌溉,沒有一分錢的收入。
第三個年輕人望著這些蘋果,凝眸深思。一連幾天,他什麼也不買,隻是圍著果園東走走,西看看。最後,他找到果園的主人。主人問他:“你看好哪些蘋果?想出多少錢?”
他笑著搖搖頭,用手指指果樹下麵,說:“我想買些泥土。”
主人一愣,接著搖搖頭說:“不,泥土不能賣。賣了還怎麼長果?”
他彎腰在地上捧起滿滿一把泥土,懇求說:“我隻要這一把。請你賣給我吧?要多少錢都行!”
主人看著他,笑了:“好吧,你給一塊錢拿走吧。”
他帶著這把泥土,返回家鄉,把泥土送到農業科技研究所,化驗分析出泥土的各種成分、濕度等。然後,他承包了一片荒山坡,用了整整三年的時間,開墾、培育出與那把泥土一樣的土壤。然後,他在上麵栽種上蘋果樹苗。
現在,10年過去了。這三位一同結伴外出尋求發財的年輕人命運迥然不同。第一位購買蘋果的年輕人現在每年依然還要去購買蘋果,運回來銷售,但是因為當地信息和交通已經發達,競爭者太多,所以每年賺的錢很少,有時甚至不賺或者賠錢。第二位購買樹苗的年輕人早已擁有自己的果園,但是因為土壤的不同,長出來的蘋果較之遜色不少,但是仍然可以賺到相當的利潤。第三位購買泥土的年輕人,也是最後擁有並收獲蘋果的人,他種植的蘋果果大味美,和原來的蘋果相比不差上下,每年秋天引來無數競相購買者,總能賣到最好的價格。
根深才能葉茂,植物如此,我們的事業也如此。要想成就偉業,就必須把我們事業的根深深地埋在腳下的土壤之中,而不能僅僅滿足於枝頭的一兩個果實。當我們紮根於肥沃的土壤時,還會懼怕沒有豐碩的果實嗎?當我們練就賺錢的本領時,還會擔憂賺不到錢嗎?
貓與小碟子
巴黎古董收藏家安達列先生下鄉搜集古董,他在一個農夫家發現了一個中世紀時期的古董小碟子,主人卻用它在給貓喝牛奶。
安達列驚喜極了,便問那位農夫:“您這隻小貓可真漂亮,我真想給我的小兒子買下來,那他準會高興透了。你同意賣嗎?”
“當然,你如果非常想買的話。”
安達列付了一大筆錢之後,說:“這小貓一定習慣用這個舊碟喝奶啦,我可以把這個碟子也一塊兒拿走嗎?”說著便伸手去拿那碟子。
“那可不行,先生。”農夫嚷道,“您把碟子放下吧,它使我兩天之內賣掉了六隻貓。”
“從南京到北京,買的沒有賣的精。”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信息不對稱”理論認為:在購買者和商家的互相博弈中,因為商家對自己的貨品所掌握的信息比購買者所掌握的多,所以購買者在博弈中永遠處於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