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牛奶不宜和豆漿同煮:牛奶和豆漿都是營養價值較高的食物。有人認為,牛奶和豆漿混合煮後飲用,可以起到互補作用,提高營養價值。其實,這並不科學。因為,豆漿中含有的胰蛋白酶抑製因子,能刺激胃腸和抑製胰蛋白酶的活性。這種物質,需在100℃的環境中,經數分鍾才能被破壞。否則,未經充分煮沸的豆漿,食後易使人中毒。而牛奶若在持續高溫中煮沸,則會破壞奶中的蛋白質和維生素,降低牛奶的營養價值,所以牛奶和豆漿不宜同煮。
6.牛奶中不宜加鈣粉:牛奶中的蛋白質,主要是酪蛋白、乳白蛋白和乳球蛋白,而酪蛋白的含量最多,占牛奶蛋白中的83%,而酪蛋白又是由OCK、K、β和γ酪蛋白組成。如果喝牛奶時,加入鈣粉,過多的鈣離子,就會與OCK和β酪蛋白結合,使牛奶出現凝固現象。另外,鈣還會和牛奶中的其他蛋白結合產生沉澱,特別在加熱時,這種現象更加明顯。因此,給小兒補鈣,不宜在牛奶中加鈣粉。
7.牛奶不宜和奶糕同煮:牛奶和奶糕都是較好的嬰兒食品。但是將兩者混合煮成糊狀食物喂養新生兒,是不利於嬰兒健康的。實踐證明:如將兩者同時煮,因牛奶煮沸溫度是90℃,為保證奶糕也能煮熟,勢必要延長牛奶的煮沸時間,這樣會破壞牛奶中的營養成分。長期用它來喂嬰兒,會造成嬰兒的營養不良。同時,新生兒的消化機能還不完善,又缺乏消化澱粉酶,對奶糕中的澱粉不能很好消化吸收。所以,不宜用牛奶煮奶糕來喂養嬰兒。
8.牛奶不宜和藥品同服:牛奶及其奶製品中,均含有許多鈣、鐵等離子,一般每升鮮牛奶中,含鈣1300毫克,鐵0.4毫克。這些離子和某些藥物(如四環素類等)能生成穩定的絡合物或難溶性的鹽,使藥物難以被胃腸道吸收,有些藥物甚至被這些離子所破壞。如果用牛奶送服這些藥物,就會大大降低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影響治療效果。所以,藥品不宜用牛奶送服。食用牛奶及其製品,應與服藥時間相隔1個半小時為宜。
9.鮮牛奶不宜冰凍:牛奶冰凍後,奶中的蛋白質、脂肪和乳糖等營養物質就會發生變化,出現明顯不均勻的分層現象。通常上層為含脂肪較多的鬆軟物質,中層是含大量蛋白質和乳糖的白色核心,下層則是乳固體物質和大部分蛋白質,而周圍是緊密而透明的冰晶體。這種冰凍的牛奶,待解凍後,可出現凝固狀沉澱物、上浮脂肪團,並出現異常氣味等,其營養價值也隨之下降。因此,存放牛奶的溫度,以不低於0~3℃為宜。
10.酸奶不宜加熱後食用:酸奶是用新鮮牛奶加入活性乳酸菌經過發酵製成。它保存著鮮牛奶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鈣等一切營養素。酸奶中的蛋白質由於受到乳酸菌的作用,成為微細的凝乳,變得更容易消化吸收。酸奶中的鈣在乳酸的作用下,形成乳酸鈣,也更易為人體吸收。酸奶中的維生素含量比鮮奶高。有人擔心酸奶太涼,冷天吃了怕鬧肚子,想煮後再吃,這是很不科學的。因酸奶經過煮或蒸後,它的物理性狀就會發生變化,使其特有的風味消失,營養價值也下降了,起特殊作用的乳酸菌會全部被殺死。
科學吃雞蛋的竅門
1.不宜生吃:因為禽類(雞、鴨、鵝)的卵巢最容易帶有沙門氏菌,常常使蛋殼表麵乃至內容物受到汙染。生吃雞蛋,潛在的沙門氏菌進入人體,容易引起食物中毒。另外,生蛋清中含有抗生物素和抗胰蛋白酶,它們妨礙生物素(或稱維生素H)的吸收和抑製胰蛋白酶的活力。所以,多吃生蛋會造成人體生物素的缺乏和蛋白質的不足,容易引起人體毛發脫落或局部發炎等營養缺乏性疾病。
2.不宜多吃:蛋吃多了,一部分消化不掉的蛋白質,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會腐敗生成各種對人體有毒害的物質。
3.不宜衝吃:用熱水、熱豆漿、熱牛奶等衝生雞蛋,並不可取。因為帶有沙門氏菌的雞蛋用熱水、熱豆漿、熱牛奶衝是不能把細菌全部殺死的。沙門氏菌必須在持續煮沸15分鍾後才能被完全殺死。同樣,生蛋清中的抗生物素和抗胰蛋白酶也沒有完全被破壞,影響蛋白質的消化與吸收。
4.不宜油炸:油炸雞蛋(含煎荷包蛋)烹調簡便,色、香、味俱全,但由於溫度過高,使部分蛋白焦糊,損失營養,影響消化和吸收。另外,水溶性維生素如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部分被破壞,從營養角度看,這種吃法不如煮、蒸、炒等。
5.不吃變質蛋:吃蛋要吃新鮮蛋,營養價值高。如蛋中有黑色物質出現,說明已有硫化氫等有毒物質產生,這樣的蛋就不能再吃了。
6.吃蛋後不宜喝茶:因為茶中的單寧會阻礙蛋白質、鐵、鈣等營養成分的吸收。
7.煮、蒸、炒的吃法比較合理:用煮、蒸、炒做出的雞蛋菜肴,不但各具特色,而且其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等營養成分沒有損失,維生素的損失也很少。例如做成的炒蛋或者煮蛋,其中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的損失僅在5%左右。另外,雞蛋煮熟後,沙門氏菌便會被殺滅,抗生物素和抗胰蛋白酶也會被破壞。
所以,從營養和衛生角度來講,煮、蒸、炒的吃法比較合理。
吃胡椒的竅門
胡椒性味辛熱,且有刺激性,故凡患齒浮齦腫、目赤咽痛、瘡癤痔瘡、大便幹結,以及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病時,均不宜食用。
吃糖的竅門
食糖有紅糖(赤砂糖)和白糖兩種主要的類別。如果您過瘦或想增加熱量,那麼最好食用白糖,因為白砂糖的發熱量比紅糖的發熱量高。雖然紅糖的總糖分比白糖低,但其中的還原糖含量卻高於白糖,而且礦物質含量比白糖高得多。每500克紅糖含有40毫克鐵質,而每500克白糖僅含鐵質19毫克,可見紅糖的含鐵量高。鐵是構成紅血球的重要成分,有補血作用,適合貧血者食用。由此可見,紅糖的營養價值雖然不如白糖高,但它有特殊的營養價值。
吃蠶豆的竅門
1.蠶豆其性壅滯,過量食用能令人腹脹,故進食時應注意適量。
2.有極少數人(尤以男孩為多)吃了蠶豆及其製品,或吸入蠶豆花粉後,可發生急性溶血性貧血(即“蠶豆黃”,亦稱“蠶豆病”),應立即就醫。而得過“蠶豆病”者,應禁止再食用蠶豆,“蠶豆病”有家族遺傳性,凡發生過此病的父母,其子女食用蠶豆宜慎重。
吃豌豆的竅門
豌豆不宜多食,否則容易發生腹脹飽滿。
吃苦瓜的竅門
1.苦瓜性寒,故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
2.苦瓜不能生食,否則能引起吐瀉腹痛。
吃南瓜的竅門
1.南瓜甘溫,多食容易導致腹脹,故多滯濕阻、脘痞苔膩,以及消化不良、痢疾、黃疸者忌食。
2.食用南瓜過久可能出現皮膚黃染現象,這是因其所含的胡蘿卜素未經轉化而隨汗排出,使皮膚角質層黃染而引起,但對人體健康無害。
吃辣椒的竅門
新鮮尖辣椒既可作為蔬菜生食、炒食,也可經過加鹽醃製生食;幹辣椒切成小段和碎末後,放入熱鍋內,加一些油,炒到金黃色,發出辣、嗆味時,再調入一些其他蔬菜炒食。在冬季裏,用以炒辣白菜,辣豆,炸辣醬,或做回鍋肉等,都是人們喜歡和習慣吃的菜肴。如製成辣椒粉、辣椒末、辣椒油,還可供常年食用。有些地方名菜經過辣椒調味,味美適口。但在食用時須注意以下兩點:
1.辣椒性味辛熱,且有刺激性,故凡患齒浮、牙齦腫痛、咽痛、目赤腫痛、瘡癰癤腫、痔瘡、大便幹結,以及食道炎、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失眠、喉癢咳嗽等病時,均不宜食用。
2.健康者也不宜過多地食用,因為進食過多,可使口腔和胃粘膜充血,腸蠕動增加,從而引起脘腹部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