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涼拌:挑去老葉、黃葉後,在開水中略燙(去澀),取出待涼,稍去水後切斷,加白糖、精鹽、醋、麻油等拌成。
2.生炒:把萵筍葉子洗淨然後切段放入油鍋中炒成。
3.油炸:將萵筍葉清洗幹淨,切段後拌入麵糊,加入少許鹽,在油鍋中沸成。吃時會略帶苦味。
4.做麵:萵筍葉子經沸水燙後,做麵條吃,特別清香。
5.燒菜飯:取粳米、鹹肉、萵筍葉加水燒成萵筍葉菜飯,清香撲鼻,別有風味。
巧煮土豆的竅門
1.在鐵製水鍋中煮去皮土豆時,隻需在鍋中加入幾滴醋再煮,土豆就不會變黑,而且顏色發白,鬆軟可口。
2.煮土豆時,當鍋中的水燒開後,改用溫火(中小火)來煮,就能裏外受熱均勻,熟後又酥又軟。老用旺火煮,土豆外部煮爛糊了,而土豆內部仍然不熟,便會產生“硬心”。
3.煮帶皮土豆時,煮酥熟以後,最好放入冷水中浸泡一會兒,或用冷水均勻澆透,然後再剝皮,既好剝皮,又不燙手。
燜米飯的竅門
燜米飯比撈米蒸飯,吃起來味道可口好吃,而且,B族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損失少,是一種最佳做飯方法。這裏麵要掌握三點:
1.加水量:一般為米的1.4倍(容積比)。也可根據米的種類、新舊及個人口味不同,做適當調整,有老人或小孩胃口不好的,可多加點水,使燜好的米飯軟些。
2.掌握火候:開始時火要大,使水盡快沸騰,水沸後將火略減少點,待米將水吸幹後,再減小火苗,把鍋蓋蓋嚴。
3.加熱時間:從開始到水開鍋這段時間是不固定的,它隨著米量、水量、火力、氣溫等條件而變化。從開鍋到水分吸幹大約需要5~7分鍾;從水分吸幹到飯熟時間大約為20~25分鍾,這段時間最好是火苗弱些,時間長些,飯熟後不易焦鍋,飯又好吃。燜好的米飯大約是生米體積的2.2~2.4倍。
消熱油沫的竅門
油脂在煉製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混入一些蛋白質、色素和磷脂等。當食物在鍋中油加熱時,這些物質就會產生泡沫。如果溫度過高,油還會變為粘稠、黑色的膠狀物,影響油的色澤和滋味,特別是豆油含磷脂較多,容易起泡。如果在熱油泛沫時,用手指輕彈一點水進去,一陣輕微爆鍋後,油沫就沒了。
用高壓鍋烙餅的竅門
用高壓鍋烙餅,在烙餅前可先在鍋底抹點食油,鍋熱後再放餅,蓋上鍋蓋,不要扣限壓閥,2分鍾後將餅翻個兒,再蓋上鍋蓋,扣上限壓閥,約1分鍾餅就熟了。注意火要旺些,餅不要太厚。
去焦飯糊味的竅門
煮飯過火,有焦臭味時,怎樣處理去味呢?可取一杯冷水置鍋中,仍將鍋蓋蓋上,過一會兒,飯的焦臭味便被水吸收。
鹹湯淡化的竅門
當你做成的湯感到鹹但又不能加水或采用其它辦法時,這時你可往湯中加進幾片西紅柿,這樣,鹹味就會明顯減輕,達到滿意的效果。
做湯鮮香可口的竅門
一般家庭做湯的原料是豬骨、牛羊肉或者蹄爪之類。怎樣燒製湯才能鮮香可口呢?
1.製湯的骨頭類的料要在冷水時下鍋,而且在燒製的中途不要加水。這是因為豬骨等原料,除骨頭外,多少還帶些肉,有的人為了要熟得快,一開始就用熱水或開水往鍋裏倒,這使肉骨頭的表麵驟然受到高溫,外層肉類的蛋白質會突然凝固,從而使內層的蛋白質不能再充分地溶解於湯中,湯的味道自然不如放冷水燒出的湯味道鮮。
2.不要早放鹽:因為鹽有滲透作用,最容易滲入佐料,使其內部的水分析出,加劇蛋白質的凝固,影響湯的鮮味。醬油也不宜早加,蔥、薑、料酒等作料所加的量也要適宜,不要多加,否則會影響湯汁本身的鮮味。
3.要使湯清,必須用文火燒,加熱時間寧可長一些,使湯呈沸而不騰的狀態,並注意撇盡湯麵上的浮沫浮油。因為如果讓湯汁大滾大沸,會使湯中蛋白質分子的運動激烈,碰撞頻繁,以至凝成許多白色顆粒,湯汁就渾濁不清了。
熬湯的竅門
1.熬濃湯時,巧加土豆泥:熬製濃湯的習慣做法是加入一定量的細澱粉,不過這種簡便的做法隻能節省時間和工序,不能使濃湯更加鮮美。如果把新鮮的土豆去皮、蒸熟、搗成土豆泥,然後加入烹製的湯水中,使之溶為一體,鮮美效果將大不相同。其實,土豆的塊莖內含有大量澱粉,隻不過未經提煉,原汁原味罷了。
2.熬魚湯,滴奶,肉白湯鮮:熬魚湯時,向鍋裏滴幾滴鮮牛奶,湯熟後不僅魚肉嫩白,而且魚湯更加鮮香。
和好餃子皮的竅門
要和好餃子皮,宜分次加水,將麵和勻和透,軟硬適度。和好後用濕布蓋好,餳一下,如在和麵時加一個雞蛋,下水煮時,餃子皮含的蛋白質凝固收縮,起鍋後餃子皮收水快,皮結實,且美觀,吃起來不粘。
拌肉餡的竅門
在調製餃子、餛飩餡時,要慢慢往肉餡中加水,並用筷子朝一個方向攪動,待肉餡比較稀時,再加鹽。餡的瘦肉多,可多放水,肥肉多則應少放水。
使肉餡味美的竅門
肉的鮮味來自肉汁。用刀剁肉時,肉塊受到機械性擠壓並不均衡,肌肉細胞破壞較少,部分肉汁仍混合或流散在肉中,因此鮮味較濃。而用機器絞的肉餡,由於肉在絞肉機中被強力撕拉、擠壓,導致肌肉細胞的大量破裂,包含在細胞內的蛋白質和氨基酸隨血汁大量流失,味道也就遜色了。因此用刀剁肉餡就味更美了。
煮餃子的竅門
1.“煮餃子先煮皮,後煮餡”,“蓋鍋煮餡,敞鍋煮皮”,這話很有道理。水的沸點是100℃,若蓋上蓋,蒸氣排不出去,溫度就可以達幾百度,這樣很容易把露出水麵的餃子皮“蒸”破而餡還不熟,湯還不清。敞開鍋煮,蒸氣很快散失,水溫隻能保持百度左右,餃子隨滾水不停地攪動,均勻地傳遞著熱量,等皮熟了,再蓋鍋煮餡,蒸氣和沸水很快將熱量傳遞給餡。這樣煮的餃子,皮不容易破,湯也清,餃子既不粘,又好吃。
2.水燒沸後放進適量的鹽,待鹽溶解後,把餃子下到鍋裏,蓋上鍋蓋,不用翻動,不用加水,直到煮熟。這樣煮出的餃子,不粘皮,不粘鍋,剩下的餃子也不發生粘連。
3.在煮餃子水燒沸之前,先放大蔥尖,水開後再下餃子,這樣煮出的餃子不易破皮,也不粘連。飲食保健一點通
科學喝牛奶的竅門
1.牛奶不宜空腹喝:空腹喝牛奶,隻能使牛奶代替澱粉類食物作為熱量來消耗,這對含有豐富蛋白質和其他營養素的牛奶來講,就太不經濟了。科學的喝牛奶方法是在澱粉類食品作為熱量來源的基礎上飲用,或在早飯後1~2小時再喝牛奶,同時吃一些餅幹、饅頭類食品。這樣,牛奶便能在胃裏停留較長時間,與胃液發生充分的酶解作用,使奶中豐富的營養被完全吸收。
2.牛奶不宜生喝:剛擠出的生奶含有溶菌酶,能抑製細菌的生長,但此種酶維持作用時間不長,可是在擠奶、貯存、運輸等過程中,生奶很容易被外界微生物汙染,從而發生變質。同時結核病、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病,乳牛患了這些病後,可以通過奶汁而傳給人。所以,從牛奶場或者私人那裏買來的牛奶,沒經消毒不能喝。
3.牛奶不宜與橘子同食:牛奶在胃中,在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解,然後進入小腸才能被吸收。如果飲奶同食果酸較高的橘子等水果,奶中蛋白質與果酸及維生素C發生複雜的生化反應而凝固成塊,這樣會影響奶中蛋白質和橘子中維生素C等的消化吸收,而且還會出現腹脹、腹瀉和腹痛等不良反應。
4.牛奶不宜與巧克力同食:有人喜歡把巧克力加入牛奶同食,以去除牛奶中的怪味,事實上這是不科學的。牛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巧克力被稱為能源食品。一起吃時,牛奶中的鈣與巧克力中的草酸結合,形成不溶的草酸鈣,人不但無法吸收,時間長了還會出現頭發幹枯、腹瀉、缺鈣和生長發育慢的現象。因此,喝牛奶和吃巧克力的時間要分開。